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奇幻玄幻 > 重启后我成了罗马人 > 第215章 千帆计划 振兴乡村
  不过紧跟著听到林大老板似乎有了新主意。
  林枫说道:“要我说你呢就搞波大的。
  你回去跟你爸也就是咱叔商量商量。
  这次的这个你直接做成一个千帆计划出来。
  我可以配合你。
  1年搞500所可能有点难。
  但如果5年,每年200所,细水长流呢?
  直接搞一千所出来。
  我这边资金不成问题。
  我这边也算多做点好事。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你那边也能多落点官声民望。
  计划拉长之后,有了可持续性。
  师资力量压力反而有降低的可能。
  我倒觉得很有搞头。
  而且这个计划也不会牵绊你太久。
  这个千帆计划首批学校到位之后,並有序运行之后。
  后面的事就不需要你一直盯著了。
  一波种桃树可以很多波人吃桃子。
  这样也算是能打下不错的人脉关係。
  毕竟你不可能事事都靠家族的力量……”
  听了林大老板的规划。
  李小伟感觉道路清晰了很多。
  甚至比家里人安排的路线还要清晰。
  还可以这样搞吗?
  自己怎么没想到。
  呃,好吧,不是自己没想到。
  而是自己没钞能力啊。
  这样投资1000所。
  哪怕50万一所的个人投入,起码也需要5个亿资金。
  根本就不敢往这个方向想好不好。
  前景很美好。
  但李小伟没有那么毛手毛脚了。
  最近他也思考了很多。
  想想他最近从各部委看到的一些数据。
  新的问题也隨之出现了。
  李小伟道:“林子啊,你的心意是好心。
  但是呢事情跟你想像的有些不一样的。”
  林枫好奇问道:“你是觉得我投入的太多,是官方资金没有办法跟得上吗?”
  林枫可不这么觉得。
  林枫记得前世看过的数据。
  硬体方面,2014年起,央財政每年投入350亿元,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
  李小伟说道:“跟资金没关係,现在的问题是不光缺乡村教师,也缺学生。
  缺教师还可以协调,缺学生怎么办呢?
  说起来有点离谱的一件事。
  有的地方確实呈现出的局面是缺乡村学校。
  但有的地方却因为乡村人口流失严重,乡村学校在严重的流失。
  你可能不知道,我问了一些相关人员。
  仅仅是今年就可能会出现1.1万所乡村学校的閒置。
  因为子女隨迁家长进城了,乡村人口流失严重。
  也就是说对於有刚需的地区,学校建好了,皆大欢喜。
  但一旦你投入过多学校,搞到没刚需的地区。
  很有可能出现这头你前脚学校刚建好老师也找好了,
  后脚学生没有了。
  生源的快速流失削弱了投入的效果。
  很可能造成资金的浪费。”
  听了这话林枫沉默了。
  而李小伟也陷於沉默了。
  因为这事已经不仅仅是援建学校本身的事情了。
  林枫没想到这么一个他原本认为很小的事情。
  居然牵扯到这么多复杂的东西。
  而且这不是说能那么容易好解决的问题了。
  这个问题涉及到很多本质上的东西了。
  打从重生之后,林枫自认为自己无所不能。
  而现在第一次觉得一股无力感。
  怪不得常言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两个理想主义者在尝试著做实事的时候遇到了一些很难一句话两句话言明的阻碍。
  不约而同的產生了一场有关於对於华夏未来的思考。
  思考归思考,林枫还是原来的观点。
  发展中暴露出的问题要靠发展来解决。
  做事情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不能靠停止做事来迴避。
  钱还是要捐的,建学校也还是要建的。
  毕竟李小伟刚才也说了,有的地方確实呈现出的局面是缺乡村学校。
  那么就有做的必要。
  分成两批次,先把急缺乡村学校的地方进行援建。
  后面的事再从长计议。
  至於怎么从长计议,林枫暂时没什么好主意。
  林枫想到了乡村振兴。
  因为生源的流失本质上是乡村衰落导致的。
  光靠建学校可是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但具体如何振兴这就是新的问题了。
  林枫对於方略了解一些,但前世对这方面具体措施还真没关注。
  搞技术林枫擅长,搞钱林枫同样也还行。
  但別的事情,林枫也终究不是完人。
  至於如何解决,林枫要李小伟多问问长辈意见。
  相信前人智慧未尝也不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李小伟有点不情不愿,自己做事情不就是想给长辈证明自己的吗?
  到头来还得去长辈那寻求帮助。
  那岂不是很没面子。
  不过李小伟也知道了,有些事远比面子更重要。
  思索再三,决定將这个问题拋给父亲李国弼。
  以李国弼的级別来讲,当然目光深远了,对问题的洞察显然更为成熟。
  李国弼正在书房中看书,见儿子神色凝重地走进来,便放下手中的书,抬头问道:“小伟,怎么了?”
  “爸,我最近跟林子在搞一个教育捐助计划,想在乡村建设更多的学校。”
  李小伟將计划的来龙去脉简要敘述了一遍,而后说道现在的问题:“林子的投资规模很大,雄心勃勃。可现在乡村教育的实际问题比我们想像中复杂得多,尤其是乡村人口流失和学生减少的问题。林子的想法是好的,可如果有些学校建好了却没有生源,那不就浪费了吗?”
  李国弼沉吟了一下,指了指沙发,示意李小伟坐下。
  李小伟很意外,一般是父亲跟重要的客人谈事的时候才这么郑重对待。
  李小伟有种被意外信重的感觉,父亲终於不再拿他当小孩子了。
  是的,看到李小伟开始真正的思考一些深刻的问题,李国弼也很开心。
  愿意直面问题就是好事,愿意思考问题更是好事。
  他喝了一口茶后才缓缓说道:“这个问题你和他考虑得没错,但是却没看到问题的根本。
  你们关注的是乡村教育的结果——学校、教师、学生,但忽略了背后的原因。为什么乡村学校生源流失?为什么乡村人口在流失?这些问题不解决,建再多学校也是治標不治本。”
  “原因不就是乡村经济落后,没產业,大家都往城里跑吗?”李小伟下意识地问。
  “你说的只是表面现象,”李国弼点点头,目光严肃,“乡村的凋敝是长期结构性问题。教育只是一环,它和经济、医疗、交通、社会服务等问题是相互影响的。
  很多乡村学校的生源流失,正是因为家长为了孩子有更好的教育资源,选择进城打工,而这些资源集中在城市,乡村自然就吸引不了人。所以你们的计划再好,如果只著眼於教育也是不够的,单靠教育这个单方面投入是无力改变这一趋势的。”
  李小伟一时语塞,喃喃道:“那……林子这个计划还有必要继续吗?”
  “当然有必要。”李国弼语气斩钉截铁,“但要换个思路。你们不能只盯著盖学校,而是要在学校之外,探索乡村振兴的可能。”
  “乡村振兴?”李小伟狐疑地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