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奇幻玄幻 > 王朝融合:我的神国被曝光了! > 第4章 歷代帝王盯上了大清?!
  这是高铭看到的便於自己理解的单位。
  其他帝王看到的自也是会转化为他们所能理解的单位!
  当排行榜进行总结后,诸多帝王看著这產量,不由得发出感慨!
  【李世民:大唐如今年產量也有0.8亿吨,但我们人口不及大明,还是需要鼓励大家多生孩子,多少还是吃了一些人口的亏!】
  李世民这么一算,觉得自己做得还是不错的。
  不过他却不敢算百姓的人均粮食。
  因为大唐世家贵族太多了。
  大部分粮食都掌握在他们手中,就是他这个皇帝,有些事都需要仰仗世家。
  而这大明君主从其各种措施来看,他不需要顾忌太多。
  那么多贪官说杀就全杀了,完全不怕自己会镇不住那些权贵。
  【徐达:这还只是我们大明建立不久,以后在陛下的带领下,我们大明的粮食產量一定会更高。】
  【多尔袞:那又如何?还不是在我们大清之下,说明我们大清更好。】
  见不少帝王都认可明朝,多尔袞这位摄政王不乐意了。
  现在大清皇帝才几岁,整个大清都是他说了算。
  他才是真正的意义上的皇帝!
  如果大明好,那不是显得他们大清名不正言不顺么?
  这不利於他们接下来要统治的中原王朝!
  【嬴政:若是朕有这么多粮食,很多事情做起来就不需要这么束手束脚了!】
  战爭时,粮食可比钱好用多了!
  但遗憾的是,大秦目前耕地面积不多。
  也缺乏许多更高效的工具,铁器都才刚用到农耕中。
  年產量只有0.25亿吨產量左右。
  【赵匡胤:在我看来,大明王朝已经做得相当不错了。】
  不管这些帝王什么想法,他们都是才情不凡之人。
  这种对百姓的厚待,能彰显其“仁慈”“爱民”的一面。
  他们只会赞同,至於贪官,上位者並不是特別在意。
  ……
  在他们的热议中,排行榜第二的大清也开始播放了……
  但出人意料的是,一开始播放的內容並不是大清。
  而是依然以明朝为背景。
  隨著欧洲殖民与全球贸易兴起,大明与外部贸易频繁。
  中亚丝绸之路附近城市,甘肃,陕西与外部交易频繁,一种名为在番麦(玉米)的农作物被一名商人买下。
  开始了试种植,发现这种產物不仅容易活,十分耐旱,而且產量非常不错。
  不过並未普及,只是靠近中亚丝绸之路有人种植和交易。
  同样是明朝,这种农作物也从西南陆地面方向传入。
  葡萄牙人也在经过澳门时,將玉米传入了中原王朝。
  多地开始有人种植,但仍未大规模普及……
  画面一转,明朝万历年间。
  福建商人陈振龙抵达名为吕宋(菲律宾)的国家,发现了一种名为甘薯的產物。
  这种农作物不仅產量惊人。
  而且取种种植简单,只需要截取枝条就能直接栽种。
  鲜薯一亩的產量足足有两三千斤。
  而水稻在当时的平均產量只有两三百斤!
  当看到吕宋方面的人在向陈振龙介绍这种產物时。
  天幕上的帝王们也都不淡定了!
  【嬴政:亩產两三千斤?!竟然连薯叶都能直接食用!这是神物啊!!】
  【李世民:太惊人了,不管是番麦还是甘薯,不仅適应性强,產量还如此惊人!而且完全可以作为主食使用!】
  【朱元璋:確实是神物!既是在我大明发现的,那我大明岂不是有望成为千年王朝?就算折合成现在的主粮,那至少也是三四倍水稻的价值!】
  【朱元璋:徐达,立马安排人去这几个地方,找那些胡商问问看。】
  【徐达:是。】
  “如果没有天灾人祸的话,那粮食自然是够的,明朝中后期人口明显增加就是最好的证明,只可惜……”高铭看见朱元璋的发言,也忍不住感慨道。
  粮食並不能完全决定一个王朝的命运。
  ……
  此物堪称神物,作为一个商人,一个大明人,陈振龙一下就看出了这种產物的巨大价值!
  虽然吕宋严加看管,不允许任何人將其带走。
  但商人陈振龙却將薯藤缠入缆绳带回了福建。
  从而在次年大旱中,大大缓解了饥荒!
  因此逐渐有人开始种植。
  不过也局限於广东,福建几地。
  其实更早时候,也有东莞人陈益从越南偷偷带回薯种。
  但因缺乏官方支持,没有像陈振龙这样的机会。
  连局部推广都没能顺利开展。
  而这两种作物,到明末清初的时候,推广范围逐渐越来越大。
  同样明末清初,马铃薯土豆也传入了中原王朝,局部地区开始种植!
  產量与適应性几乎与番薯类似,也是一种非常惊人高產的农作物!
  【李世民:又一种高產作物?!这个什么大清运气这么好?!大明为他们实验其他两种农作物,这又一种高產农作物问世,那以后还有什么饥荒?】
  【赵匡胤:越是往后的王朝,在这排行榜上,果然越是有利!】
  帝王们都羡慕不已!!
  【多尔袞:果然我大清的天眷顾!!】
  【朱元璋:百姓们能过上好日子了吗?】
  如果能的话,他倒是多少会有些迟疑……
  不过敢逼死自己嫡系后人者,还是都得死!
  【刘邦:在我看来,有这么多高產农作物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可这……仅仅是第二吗?这龙国的粮食產量还能更高?】
  画面继续播放,现在播放的不是新品种的农作物得到推广。
  而是有关於粮食上的政治博弈。
  当玉米,番薯,土豆等农作物大范围扩广开来时。
  已经是大清初期了,许多留著金钱鼠尾的百姓映入眾人眼內,引起不小的反响。
  【嬴政:这就是大清之人?怎如此丑陋?头髮怎么成了老鼠尾巴?】
  【刘邦:但许多人的面相看起来確实是我中原之人。】
  【朱由崧:是剃髮易服令,清贼逼死我大明皇帝后,便要所有人都得如剃髮!】
  【李世民:剃髮易服?!就算是为了维护新王朝的统治,这样的手段也有些过了。】
  纵然是始皇帝一统天下,书同文车同轨,毁掉了不少书籍之类的。
  却也没有要强制六国剃髮易服。
  【朱元璋:有些人不像是中原之人,朕的大明竟是被异族所灭?】
  事关大明,朱元璋看得更加仔细,那天幕上除了一个主画面外。
  四周还有许多小窗口画面。
  里面播放的是一件件与粮食有关的故事。
  正是这些事情,匯聚成了大清惊人的粮食產量。
  【嬴政:异族!?】
  这一发现,当即也牵动了始皇帝嬴政那一条敏感的神经。
  而接下来天幕展示的画面,让在场所有人都沉默了。
  清初,由於多种农作经过明朝的沉淀。
  在这时期得到了爆发。
  但百姓们却没有过上好日子,反而是更难了。
  大清入关后,表面上许多都是沿用旧朝的制度。
  但实际上却是重税压榨农民。
  同时发布了“圈地令”,允许满族贵族侵占汉人农田。
  导致大量汉民失去土地。
  除此之外,汉人们交不起高额赋税。
  被迫“投充”成为了清廷贵族的奴僕。
  自己的田地,財產全部都被清廷贵族占为己有……
  而在这些关乎田地,粮食的新律,以及剃髮令下……
  大小叛乱不断,饿殍千里,鲜红充斥著一个个画面……
  就是现在多尔袞依然在南下清除叛乱的路上!
  【朱元璋:这么多的土地,这么多粮食,你们就这样对待天下百姓!你们可真该死啊!!】
  【赵匡胤:虽然粮食產量確实提升了,但比起大明来说,百姓们所能得到的粮食却更少了,作为一个王朝开端,叛乱如此多,如此多苛政,还真是少见,按理来说,稳住统治,怀柔才是上策。】
  【李世民:这些大清之人不同,他们的行事风格看起来带有很重的游牧风气,目光短浅,行为不顾后果,或许一开始只是想劫掠一番便走,就是苦了百姓。】
  多数皇帝上台后,也会清除对手。
  但不会这样去掠夺,强取豪夺百姓的田產,从而导致新朝代建立后。
  竟还会起这么多叛乱!那不划算,对名声也不好。
  【忽必烈:征服,胜利,总是伴隨著血腥!这有什么好奇怪的?!】
  【多尔袞:没错!】
  多尔袞感觉自己总算是找到了知音。
  【嬴政:不过有这几种农作物在,后世君主哪怕是一头彘,人口也必能再度腾飞,不过却令人甚是不喜,如此好事竟落在了异族身上。】
  【朱元璋:就好像是一个小瘪三登上了歷史舞台。】
  【嬴政:不错,若是有机会,朕必除掉这异族!】
  【刘邦:呵呵,你不会是盯上他们的粮食了吧。】
  【嬴政:是你有这种想法,才会如此怀疑朕的吧。】
  嬴政没有否认,现在斥候派出,最新消息还没有送来。
  但如果真如之前猜测的那样。
  他们在同一个世界了。
  那拿下大清,不仅是能让自己念头通达。
  更是有利於大秦未来的好事!
  从那些贵族手里掠夺粮食,他一点负罪感都没有。
  就算粮食抢不到,那弄到那些高產量的农作物种子。
  也能改变大秦的生活质量。
  这是利在当代,也功在千秋的双贏之事。
  【刘邦:我等可不是暴君,想要的东西,自会通过更合適的手段去拿。】
  刘邦夹枪带棒的讥讽道。
  多尔袞內心却多了一些不安。
  这些歷代的皇帝,似乎盯上了大清?
  这可不是什么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