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奇幻玄幻 > 我编的野史都成真了 > 第140章 验证
  第140章 验证
  那天晚上,周教授坐在实验室里,盯著桌上那叠纸发呆。
  他刚刚写下那个公式的前半部分,笔跡清晰,墨跡未乾。
  可后半截公式消失了。
  不是被擦掉,不是墨水没了,而是像被什么东西硬生生“吃掉”了一样。
  只留下前半部分的字跡,后面本该接著写的地方,乾乾净净,仿佛他从未动过笔。
  周教授感到一阵无力,他嘆了口气,揉了揉太阳穴,低声说道:
  “又来了。”
  他们已经尝试了各种各样的办法,但结果总是不尽如人意。
  写在纸上,写著写著,后面的结论就没了。
  用电脑记录,保存时文件要么损坏,要么直接蓝屏。
  口头讲述,说著说著,听的人突然就忘了刚才的內容。
  甚至录像,录的时候一切正常,回放时关键部分全是雪。
  周教授对身边的王教授说道:“我们再试一次,这次用磁力贴字母拼写。”
  对方点点头,迅速將一个个字母磁贴按顺序排列在白板上。
  就在即將最后其中一个符號时,实验室的灯光突然闪烁起来,等光线恢復时,最后三个字母已经掉落在地上。
  周教授弯腰捡起字母,低声自语:“这就是修正吗?”
  这个词他们之前就听说过。
  这是一个最近才提出的猜想。
  某些科学发明一旦接近某个临界点,就会遇到无法解释的阻碍。
  设备故障,数据丟失,记忆模糊,这些现象都可以称呼为“修正现象”。
  但现实中真正进行研究的人从来没有遇见过,以往的记录里,也並没有这种异常的情况发生。
  它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几人最初其实也並没有太多怀疑,只是缺少实验过程,所以没有轻易下结论。
  如今通过不断进行验证,他们才见识到它的威力。
  才知道何为修正。
  “记录下来了么?“周教授转头问道。
  张研究员摇摇头,指著监控屏幕:“拍到在写字,但始终只有前半部分。”
  几人陷入沉默。
  他们都知道,这不是设备故障,也不是理论错误,而是更根本的限制。
  “试试分段记录。”张研究员提议道,“每人负责公式的不同部分。”
  三人各自在白板的不同区域书写。
  周教授负责开头,张研究员写中间部分,王教授则尝试写下最终结论。
  前两部分顺利完成,但当王教授的粉笔触及白板时,他的动作突然僵住了。
  “怎么了?”周教授问道。
  王教授困惑地转过头:“我我刚才要写什么?”
  他们看向白板,发现王教授负责的区域一片空白。
  “录像设备还在运转吗?”
  “还在拍。”
  实验室的灯光显得格外惨白。
  周教授盯著监控录像,反覆回放实验过程。
  他们沉默地看著彼此,房间里安静得可怕,只有机器运转的声音。
  三个人盯著那段戛然而止的推导过程,谁都没有说话,
  他们试过12种不同材料的存储介质,尝试了机械,光学,电磁等各种记录方法可所有努力都以失败告终。
  这不是设备的问题,也不是方法的问题。
  就像鱼儿永远飞不上天空,有些界限,生来就无法跨越,
  “再试一次。”王教授的声音从角落传来。
  没有人反对,周教授默默擦掉白板,重新拿起粉笔开始书写。
  他的动作越来越快,像是在和什么赛跑,粉笔在黑板上划出急促的声响。
  可就在即將触及核心推论的那一刻,他的手腕突然一颤。
  “啪。”
  粉笔断了。
  周教授盯著那块掉在地上的粉笔头,没有弯腰去捡。
  他知道,即使重新开始,结果也不会改变。
  他盯著那黑板看了很久,最后只是轻轻地说:“天亮了。“
  晨光透过窗户洒进实验室,照亮了满地的碎粉笔,散落的纸张和闪烁的屏幕。
  那些他们拼尽全力想要留下的痕跡,正在阳光下一点点消失,仿佛从未存在过。
  “至少现在我们確定了。”张研究员打破沉默,““修正”確实存在。”
  实验室里的设备依然在运转,记录著那些註定会消失的数据。
  张研究员的手指还停在键盘上,屏幕上的光標不断闪烁,却再也打不出下一个字符。
  王教授手中的纸页发出轻微的沙沙声。
  周教授站在白板前,看看那些残缺的公式,
  与此同时,一个国际理论物理研究所的会议室里,一场特殊的研討会正在进行。
  二十余位物理学家围坐在长桌旁,每个人面前都放著一份相同的文件,是关於“修正现象”的研究报告。
  “从现有数据来看,这显然不是设备故障或人为失误,我们需要考虑更根本的可能性。”
  会议室內响起低声的討论。
  有人谨慎地提及认知科学中的某些前沿理论,还有人每个假设都被仔细记录在白板上,然后又被逐一推翻。
  麻省理工的威廉士教授突然站起身:“各位,我们是不是在迴避最明显的解释?”
  他的雷射笔指向白板上那个被红线圈起的词“修正”。
  一阵沉默笼罩会议室,这个在网络上流传的概念,此刻终於被摆上檯面。
  “如果接受这个前提,”威廉士继续道,“我们需要回答三个问题,第一,这个现象的作用机制是什么?第二,它的触发內容具体有哪些?第三—“
  他停顿片刻,眼神扫过在场眾人,“我们该如何在这种限制下继续推进研究?”
  会议持续到深夜。
  最终达成的共识是成立一个研究小组,专门研究这个被命名为“信息阻断现象”的课题。
  而在各大高校的实验室里,研究人员开始系统性地测试这个现象的边界。
  哈佛的团队发现,公式本身可以被完整记录,问题只出现在推导出特定结论的那一刻。
  斯坦福的研究表明,这种现象与记录媒介无关,无论是电子信號还是化学反应都会失效。
  剑桥的实验中,尝试用不同语言体系来表达结论,结果依然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