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奇幻玄幻 > 我编的野史都成真了 > 第156章 关联
  第156章 关联
  在国內。
  除了特古所之外,还存在著许多同样致力於研究特殊歷史的机构。
  不过,这些机构与特古所相比,存在著明显的差异。
  它们要么是地方性质的,依託於当地的文化资源和研究需求而设立,要么是属於私人创办的,凭藉著个人对歷史研究的热爱而发展起来。
  由於资源和规模的限制,这些机构不仅人员数量有限,而且能够接触到的新事件也非常有限。
  许多这类机构的工作范围主要面向国外。
  在一些政府由於各种原因无法直接接触的事务中,它们便有了发挥作用的空间。
  就像在购回牛顿或郑和相关的文物这件事上,私人公司凭藉其灵活的运作方式,能够在国际市场上寻找並收购这些珍贵的文物。
  这种围绕特殊歷史文物收购和研究的事情,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小小的產业链,
  毕竟,国內的重大歷史事件和研究项目,这些机构是没法插手的。
  只有当事情发生在地方层面时,地方的机构才有机会派人辅助。
  但它们也只能扮演辅助的角色,所有收集到的东西和研究成果都会回到特古所里。
  所以特古所扩招的消息一经在网络上公布,便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石子,激起了小小的討论涟漪。
  此前,特古所录取名单上几乎清一色是名校博士或资深研究员,让眾人觉得特古所的门槛高不可攀。
  而现在,招聘公告上那写著的“应届本科生亦可申请”几个字,打破了以往的常规,
  让许多人感到好奇。
  网络上的討论瞬间热闹起来,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
  “我学姐985博士,发过核心论文,简歷直接刷了,你品,你细品。”
  “听说这次招了不少『关係户』,懂的都懂。”
  “酸什么酸?人家实习经歷对口不行吗?”
  “所以现在歷史系本科生都能进顶级研究所了?那我学计算机的能去不?“
  “內部消息,这次扩招据说和某个长期项目有关,具体內容涉密。”
  “还保密,不就是和“歷史真相”发布的內容有关吗。
  “所以到底什么样的人才能进特古所?”
  隨著討论展开,有人开始认真梳理招聘岗位,试图从蛛丝马跡中推断特古所的研究动向,有人仔细研究招聘公告上的岗位要求,分析每个岗位所需的技能和知识,也有人晒出录用通知,引来一片羡慕嫉妒恨。
  些未被录用的人看著別人的录用通知,心中五味杂陈,有人愤愤不平地抱怨,自己条件明明更优秀,却连面试机会都没拿到。
  “我表弟进去了!普通二本,歷史系,成绩一般,居然被录了!』
  一位网友在贴吧里发帖说道,底下跟帖的网友半信半疑,有人祝贺,也有人质疑真实性。
  “特古所是不是缺廉价劳动力了?怎么突然招这么多基层?”
  这样的声音也不在少数,尤其是一些自认为条件优越却未被录用的求职者,他们在网络上搜索著录取者的各种信息,希望能从中发现一些不合理的地方,找出所谓的“黑幕”。
  当然,更多的还是看热闹的围观群眾。
  有人调侃:“未来人是不是发回来太多资料,特古所看不过来了?”
  “说不定招进去的人,以后要直接跟未来人对接?”
  网络上的言论並没有影响到钱深他们的工作。
  如今,隨著时间的推移,钱深的工作逐渐步入正轨。
  每天早晨八点半,阳光轻柔地洒在特古所大楼上,钱深准时刷卡进入大楼。
  乘电梯到三楼,在工位前坐下,打开电脑,登录內部系统。
  扫描仪,校对软体,古籍副本,资料整理,日復一日地重复著相同的流程。
  组里分配的任务大多是基础性的文献整理,偶尔会涉及一些尚未公开的档案,但內容並不出奇,大多是地方志,奏摺抄本或民间笔记的残卷。
  午休时,新人们依旧会聚在一起閒聊,话题从最初的兴奋逐渐转向日常琐事,食堂的菜色,加班时长,某某研究员的八卦。
  偶尔有人提起“修正事件”,但很快就会被其他话题淹没。
  毕竟,对於他们这些刚入职的新人来说,那些事情太过遥远。
  钱深渐渐习惯了这种节奏,工作枯燥但稳定,一切都按部就班地进行著。
  一天下午,阳光从窗户斜斜地照进来,形成一道道明亮的光线,落在泛黄的纸页上。
  钱深像往常一样整理著一批明代地方志的扫描件,逐页校对系统自动识別的文字。
  大多数內容都很普通,田赋记录,灾异匯报,地方官员的任免名单,这些文字在他眼中已经变得有些乏味。
  直到他翻到一份附录。
  那是一份手抄的《天象异闻录》,字跡潦草,夹杂著大量民间语。
  记录者自称是万历年间某地的私塾先生,文中描述了一场“星陨如雨”现象。
  “是夜,有星坠於城西十里外桑林,其色翠碧,落地不灭,乡民寻至见一石,仅巴掌大小,厚约半寸,其色青碧,触之冰凉,叩之錚錚如金铁,次日,里正闻讯而来,以锦袱裹之,星夜送官。”
  钱深逐字逐句地读著这段文字,並没有在意,这类记载在明代方志中时有出现,多被归为“祥异”或“灾变”。
  但出於习惯,他还是点开了系统的“事件关联”功能。
  输入关键词后,屏幕上跳出十余条记录:
  宋代《梦溪笔谈》:“元祐年间,天降碧石,方不逾掌,夜有微芒”。
  《汉书》:“阳朔元年,青石坠於东郡,太守封而献之”。
  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竹简,某位方士在笔记中提到“天降碧玉”。
  这些记载相隔数百年上千年,散落在不同朝代,不同地域的文献中,描述却隱约相似,都是翠绿色的不明坠落物。
  只是这些记录中的联繫並不强烈。
  翻找了一下,基本都是寥寥几语的记载,既没有详细描述,也没有后续根据规定,他还是在这部分內容上標註了一下,然后上传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