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奇幻玄幻 > 我编的野史都成真了 > 第201章 过去的残影
  第201章 过去的残影
  海面上,那转瞬即逝的模糊轮廓早已消失无踪,只剩下粼粼波光和远处渔船的剪影。
  礁石上,风声和海浪声似乎都静默了一瞬。
  赵编辑和小林谁都没有说话,只是沉默地望著那片空无一物的海面,仿佛要穿透那片蔚蓝,找回刚才那转瞬即逝,难以名状的景象。
  赵编辑用力眨了眨眼,又揉了揉眉心,试图驱散那点残留的视觉印象。
  他看向小林,对方的目光也从海平线收回。
  “编辑,你刚才也看到了,对吗?”
  赵编辑深吸一口气,缓缓点头:“看到了又好像没看清,太模糊了,像隔著一层水汽在看一幅画,画本身还在晃。”
  “我也一样。”小林的目光依旧锁定著那片海域。
  赵编辑重复著,眉头紧锁,“那会是什么?海市蜃楼?可这季节,这天气不太像典型的蜃景条件。”
  他抬头看了看晴朗的天空和稳定的海风。
  小林沉默了几秒,目光缓缓转向码头中心那片依旧被专家和人群围得水泄不通的区域,那里是渔民打捞起“又新又旧”之物的现场。
  更新不易,记得分享101看书网
  “所以不是错觉。”赵编辑长长吐出一口气,“我们两个,在同一时间,看到了同一个无法解释的光影现象。”
  小林:“若是和『歷史真相”有关的事,那么刚才看到的,极大概率就是真的。”
  “秦始皇——·徐福——”赵编辑喃喃自语,“难道刚才那模糊的轮廓,是两千年前的船影?寻仙船队的残影?”
  “无法確定,但这两件事,发生在同一片海域,时间如此接近,很难用巧合解释,那个打捞上来的东西,它新得反常,刚才看到的景象,旧得模糊却真切,它们之间很可能存在某种我们尚未理解的关联。
  “还有那个人影,如果它不是老余眼,那它是什么?一种特殊的投影?某种能量残留的显现?”
  两人陷入了短暂的思索。
  “不过触发点是什么?是那个打捞物本身?还是某种我们尚未察觉的环境变化?或者—是“关注”本身引动了什么?以前渔民们怎么没提过?”
  “也许不是没人看见过,而是看见了,要么没当回事,觉得是眼,要么像老余这样说了,但没人信。”
  小林环顾四周,目光扫过繁忙的码头,停泊的渔船,远处正在施工的滨海步道工地。
  现在,他们需要搞清这种现象是不是最近才出现的。
  就在这时,赵编辑的余光警见礁石下方靠近码头的阴影处,一个穿著小背心短裤,约莫七八岁的小男孩,正蹲在那里,用木棍在湿沙地上捣鼓著什么,嘴里还念念有词。
  他立刻调整了表情,换上温和的笑容,和小林一起朝那个小男孩走去。
  “嘿,小朋友!”赵编辑他蹲下身,保持著距离,“在抓小螃蟹吗?收穫怎么样?”
  小男孩抬起头,小看了看他们手里的相机和本子,只是点了点头,指了指石缝里一只正在慌忙逃窜的小螃蟹。
  赵编辑:“问你几个问题好不好?
  小男孩头也不抬说道:“问什么?”
  “你经常来码头这边玩吗?”小林也蹲了下来,语气平和。
  “嗯!我爷爷的船在那边!”小男孩指了指停泊区的一艘小渔船,“我放学了有时就来。”
  赵编辑:“那你在这码头,有没有看到过什么特別奇怪的东西?比如在海面上,看到过像船,但又不像我们平时看到的大轮船的东西?模模糊糊的,像影子一样?或者在那边的大石头上,”
  他指了指老余目击人影的礁石,“看到过穿著奇怪衣服的人?”
  小男孩歪看头想了想,似乎在努力回忆。
  “船啊?”小男孩喃喃自语,忽然眼睛一亮,“哦!昨天晚上。”
  “昨天晚上?”赵编辑和小林对视一眼,这正是老余看到人影的后一天,时间点如此接近。
  “嗯!我跟我爷爷来码头,他要去修网,我在那边等他,”他指了指防波堤另一侧,“就看到海那边,雾里面,有好多大船!”
  “好多大船?”小林追问,“什么样的船?像你爷爷那样的渔船吗?”
  “不像!”小男孩摇头,用手比划著名,“好大好大,有好多好多层,上面还有像大房子一样的东西,帆也好大好大,但是模模糊糊的,看不太清楚,而且就一会儿,雾散开一点点,就没了!”
  赵编辑重复道,“昨天晚上没有雾啊!你確定吗?”
  “確定啊!”小男孩用力点头。
  “你一个人看到的吗?”小林追问。
  “嗯!”小男孩点点头,“我在这里看小鱼,一抬头就看到了,我喊爷爷来看,可是爷爷过来的时候,它已经没了,爷爷说我看眼了,是灯塔的光,才不是呢!灯塔在那边!”
  他指向完全不同的方向。
  小男孩关於“舰队虚影”的描述,瞬间將老余的“人影”,他们目睹的“船影”以及那件神秘的打捞物串联了起来。
  一股强烈的求知慾和发现重大线索的激动驱散了所有犹豫。
  赵编辑目光灼灼地扫视著整个码头区域。
  “现在这『光影现象”的线索,可能比中心区那个打捞物本身更关键!而且是咱们独家的!”
  小林点头,思路极其清晰:“需要更多独立目击者,需要时间,地点,形態的交叉印证,码头范围不大,核心区域被封锁,但外围还有很多人。”
  他的目光已经锁定了几个在附近整理渔具或观望的渔民,以及一些看似本地居民的人。
  接下来的时间里,两人分头行动。
  他们不再执著於打捞物的细节,而是围绕“是否在码头附近,尤其是清晨或雾天,看到过奇怪的,模糊的,像影子一样的人或船”,“最近几天有没有觉得海面或天气有什么特別异常”这些问题展开。
  採访进行得並不容易,绝大部分人要么摇头说没见过,要么觉得他们问得莫名其妙,
  但也並非全无收穫。
  一位在码头开小卖部的大妈:“怪事?哦,你这么一说,前天大清早我进货路过防波堤那边,好像—好像看到海上有团灰濛濛的影子,挺大的,但一眨眼又没了,我还以为是雾太大眼了呢,就没跟人说。”
  一位靠在船舷休息的中年渔民:“静?嗯,老余说那天早上静,我好像也有点印象,
  不是没风浪,是感觉.声音闷闷的。”
  “奇怪的光影?海上有时候雾气蒙蒙的,看眼很正常啦!”
  “哪有这么多奇怪的东西,可別乱报导啊。”
  这些个別人给出的信息虽然零散,模糊,甚至带著不確定,但都指向了同一个方向,
  这片海域確实存在视觉或听觉上的异常现象,只是只有老余一个人看清了,所以要么忽略,要么归为错觉。
  他们將这些信息快速记录在案。
  就在他们结束对一位老船工的简短询问时,几个熟悉的身影映入了眼帘。
  正是之前遇到的燕山大学歷史系的那几个学生!
  眼镜男生,马尾女生和另一个同伴,此刻也在码头外围,没有挤在中心区,而是拿著笔记本和测绘工具,似乎在记录码头本身的建筑结构,或者採访一些外围的渔民。
  两人快步走过去。
  眼镜男生正和一个白髮苍苍的老渔民聊著天,看到他们过来,笑著打招呼:“赵编辑,小林!你们还在呢?没去拍那个『宝贝”?”
  “拍了些外围的照片。”赵编辑也笑著回应,“看你们也在忙,这是在做地方口述史?”
  “嗯!”马尾女生走过来,“系里王教授说,既然来了,就顺便多收集点码头变迁和本地渔民的歷史,你们呢?还在找『城市记忆”素材?”
  “是啊,”赵编辑自然地接话,“刚跟几个老渔民聊了聊过去的事,挺有意思,对了,趁这机会,想跟你们请教点专业问题,这码头,还有附近这片海域,特別是秦代那会儿,都说秦始皇东巡碣石,徐福东渡,但具体到我们脚下这个码头的位置,这里大概是个什么情况?跟那些大事件真有直接关联吗?我看网上传得神乎其神的。”
  男生推了推眼镜:“这个啊,网上確实夸大其词了,根据现有的史料和地方志记载,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確实多次东巡,到达碣石,並刻石记功,但我们现在所在的这个具体码头位置,在秦代,大概率只是一个规模很小的渔港或者临时泊地,属於东巡路线边缘的后勤补给点之一,绝非核心区域。
  “至於徐福东渡,传说他带著童男童女和百工是从琅琊,也就是在山东启航的,我们这里离那出海点有相当距离,所以,说这里是徐福启航地,或者藏著什么长生药的核心秘密,是缺乏史料支撑的。
  “不过不能完全排除一些方士的个体行为,秦始皇晚年迷信长生,派出的方士远不止徐福一人,这些方士为了寻找仙药或者进行某些隱秘的『实验”,可能沿著海岸线广泛活动,有些方士团体或者他们留下的某些痕跡,流散到像这里这样的偏僻小港,是有可能。”
  “术士留下的痕跡?”赵编辑敏锐地抓住了这个词,“比如呢?什么样的痕跡?”
  “比如,一些规模较小的,由方士主持的『求仙”或『炼丹』活动,可能就在这附近的海域或海岸进行,他们可能会建造一些临时的祭坛工坊,或者进行小规模的航海尝试,
  这些活动留下的遗蹟或遗物,规模可能不大,也可能是他们记录观测星象,海流的临时据点留下的器物残片,甚至是一些我们现在无法理解的,他们用於『沟通天地”或“炼製』仙丹的神秘物品。
  “毕竟方士之术本就充满神秘色彩,很多內容早已失传,这也是为什么对那个打捞物那么重视,它那种『又新又旧”的矛盾状態,就很——奇特,不太符合常规的文物腐蚀规律。
  “所以,”小林总结道,“这里很可能是方士秘密活动交织的一个区域?”
  “就是这样!核心的歷史事件可能发生在別处,但支撑这些事件的细枝末节,比如后勤,比如方士的秘密行动,这次打捞上来的东西,如果真和秦代有关,那它属於『官方船队遗落”的可能性很低,更可能是当时活跃在这一带的方士集团遗留下来的某种器物!我们这次出来实地测绘和收集口述,就是想从地理环境和民间记忆里,寻找这些可能存在的蛛丝马跡。”
  他扬了扬手里厚厚的资料册:“这里面就有我们对附近几个可能古码头遗址的初步分析,可惜啊,现代建设破坏太严重,直接证据很难找了,这次渔民捞上来的东西,如果真能確定年代和性质但看教授他们似乎很棘手,只有等特古所的人来了。”
  赵编辑和小林心中瞭然。
  如今这件事,再怎么看都非比寻常,特古所的人必然是会来的。
  小林:“这片海域下方,会不会还存在著秦代方士留下的某个实验场?或者某种他们用於观测,甚至试图沟通某种存在的装置?”
  男生耸了耸肩:“这说不定,不过就算有我们也没法下海去看,特古所一来就和我们没关係了。”
  又寒暄了几句,双方告別。
  赵编辑:“我先打个电话。”
  赵编辑走到一旁,掏出手机拨通了主编的电话。
  “是我,码头这边有大发现,特古所的人可能要来了。”
  电话那头,主编的声音明显精神了几分:“確定吗?有什么发现?”
  赵编辑快速將情况说明了一遍。
  主编沉吟片刻:“继续盯著,把现在掌握的信息整理一下发回来,我这边联繫一下印刷厂,让他们预留版面。”
  “好。”
  掛断电话,赵编辑回头看了一眼小林。
  年轻人正站在码头边缘,低头看著手机,手指快速敲击屏幕,似乎在发消息。
  赵编辑走过去:“小林,主编让我们把现在的情况整理一下发回去,然后继续跟进。”
  小林收起手机,点了点头:“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