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奇幻玄幻 > 1983我的文豪时代 > 第171章 《活著》加印稿费
  第171章 《活著》加印稿费
  沪城,《收穫》编辑部。
  自从沈砚在沪城成功的签售和演讲后,《活著》又掀起了一波热潮。
  首印的二十万册,比他们预想的卖得更快,即將售罄。
  编辑部开了一次会,最终决定,再次加印十万册。
  而这就要重新给沈砚算稿费了。
  沈砚《活著》单行本的基础稿费是12000元,新加印的10万册里,5万册按照1%来算稿酬,剩下的5万册按照10%来算稿酬。
  所以新加印的稿费就是600元加6000元,共是6600元。
  扣除了税后,也就是5860元。
  再加上《镜中》的稿费84元,一共要给沈砚寄去5944元。
  那时候的诗歌稿酬是每行1元至7元,沈砚的咖位在那里,肯定是顶额给的。
  陈雪看著这么大一笔钱,不禁有些艷羡,沈砚明明比自己还小,现在挣的钱,已经是自己现在工资的几百倍了。
  唉,人比人气死人。
  陈雪知道,这10万册应该也不会卖多久就能卖完,她提议直接加印20万册的,但是被反驳了回来。
  社里知道肯定是能卖完的,但是为了求稳,他们还是选择了谨慎一点。
  但另一件事情让陈雪很是焦虑,她已经把沈砚关於下一本书要10%版税的事情给主编说了,但主编一直没有回覆。
  不仅《收穫》的主编没有回覆,其他社也没有动静。
  陈雪知道,版税这个事情是个石破天惊的事情,大家都不好拍板决定,除此之外,他们还在等,等沈砚的下一本书出来,要看下一本书的情况后再决定要不要给沈砚用版税计算稿酬。
  虽然看的两万字质量超级优秀,但谁也不敢凭两万字就答应给沈砚版税,理想的情况应该是等沈砚的这篇小说刊载出来后看杂誌的发行量后再决定。
  但如果那样,又容易被人抢了先。
  所以最佳的机会就是直接看稿子就决定要不要给沈砚按照版税来结算稿酬。
  而这样一来,《收穫》出版社天然就具有优势,因为他们肯定是最先看到稿子的,只要稿子质量足够优秀,他们就可以先下手为强。
  陈雪担忧的地方就在於,其他社肯定也知道这种情况,他们会不会想办法先去看沈砚剩下的稿件呢。
  为此他提醒过吴强,吴强只是说还要开会再决定。
  陈雪也只能干著急,她知道沈砚的下一本小说也会好能顶什么用呢?她又不是《收穫》的主编。
  还有一事,就是去京城签售和演讲的事情,陈雪经过沟通,暂时不定时间,以沈砚的安排为准,本来对方是要求年前办的,但陈雪考虑到那时,京城过於寒冷了,怕沈砚受不了,再加上沈砚又当爹又当妈的,时间不好安排,所以商量后就把这事推后了。
  1984年的第1期《收穫》也在紧锣密鼓地准备了,这一期上,会放沈砚的第一篇诗作《镜中》。
  陈雪依旧记得,她把这首诗拿回社里时的那些人的错与激动。
  在他们的经验里,写诗写得好的人,小说就写不好,小说写得好的人,诗也写得一般。很少有那种诗歌和小说都写得好的人。
  现在却发现,沈砚就是这样的人,他不仅是写得好,而是直接就写到了顶尖水平。
  就这一首诗,横扫当今诗坛都没问题。
  这样的沈砚,如何不让他们惊嘆呢。
  这首诗自然也被当成了1984年《收穫》第1期的重磅推荐,虽然不是小说,但他们都感觉到,
  这首诗恐怕也会引起很大的反响,从而带动发行量。
  本来他们催过沈砚,让沈砚把新小说拿一部分发表在第1期上,毕竟新的一年,想来个开门红嘛,但却被沈砚以保障读者的阅读体验为由拒绝了。
  没想到,山不转水转,沈砚搞了一首诗出来。
  给平平无奇的1984年《收穫》第1期增加了一抹亮色。
  这让《收穫》编辑部的人越发觉得沈砚就是她们的一个福星。
  陈雪收拾好东西,去了邮局。
  她要给沈砚匯稿费和寄样书当然还有几封读者来信,也给沈砚一同寄了回去。
  这些读者来信,其实都是关係户塞进来的,陈雪也看破不戳破,
  比如老康就拿了一封读者来信给陈雪:“陈雪,你是不是要给石见寄几封读者来信啊?”
  “是的。”
  “我看这封就蛮好,让石见回一下嘛。”
  吴强直接一点:“一个朋友,帮过我们社,给石见写了一封信,你给寄过去吧,让他一定要回啊。”
  沈砚的读者来信都有几个大麻袋了,占了库房不少空间,不过他们都没敢扔,只能放在那里,
  等著沈砚哪一天来取。
  陈雪走出编辑部,走在那条沈砚载著她驰过的道路,心里突然生出了一股悵然,心臟都有些隱隱作痛。
  “唉,沈砚啊沈砚!”
  陈雪嘆息一声,又往前面走去,路过一个报刊亭时,看到了一张过期的报纸被风吹起来,上面正好有沈砚的照片。
  她证证地盯著看了许久,然后走过去。
  “老板,我要那份报纸。”
  “嘿,那份过期好久了,我忘了撤下来,我再给你一份最新的吧。”
  “不用,我就要那份过期的。”
  老板心里感觉奇怪,但一份旧报纸都能卖出去,何乐而不为呢。
  就把旧报纸拿下来卖给了陈雪。
  陈雪拿著报纸,走了几步后,才把那篇写沈砚的新闻再看了一遍。
  然后就盯著那张有些模糊,但却能看到沈砚明朗笑容的照片,出了神。
  陈雪把东西给沈砚寄了过去,本想再给他写点只言片语的,但最后还是作罢了。
  她又有什么立场给沈砚写工作以外的话呢?
  想到这里,情感充沛的陈雪,突然就滚出了两行清泪。
  她轻轻拭去后,脚步轻轻地离开,她又望著她和沈砚去外滩的那条路慢慢走著。
  她回味著和沈砚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回味著沈砚的气息,回味著沈砚说话的语气与神情,回味著沈砚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
  然后陈雪就微微笑了起来,那是一种发自內心的由衷的幸福感那时候,明明很多时候都不用去那么早,都不用管那么细,但陈雪就是忍不住去找沈砚。
  想起来,自己也算假公济私了一回吧。
  终於她走到了黄埔江边,看著那滔滔江水,陈雪心里闪过一句诗。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