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秦王稷:太子有疾,不利於行,寡人当亲往
“令你为定陶令,进驻陶城,阻击魏军。”秦王稷下令道。
“诺。”杨端和附声道。
“蒙驁。”秦王稷又看向了大殿中的另外一人。
“末將在。”蒙驁出列。
“令你为南阳郡守,以防楚国。”秦王稷道。
“诺。”蒙驁应声道。
“太子。”秦王稷接连下达两道命令,最后將视线落在了安国君贏柱身上。
“父王。”自始至终充当透明人的贏柱连忙起身道。
“河內,乃是连接东西的要道,转运粮草必经此地,为了保证长平一战的顺利进行,
此处需有人坐镇。”秦王稷道。
“父王,我最近,最近——.”贏柱闻言脸色不由一白,隨即更是捂住胸口咳嗽起来。
他已经听出了父王的意思,显然是准备让他前往河內坐镇,那河內是什么地方?魏国故地,如今秦军主力尽在长平,若是杨端和不能挡住秦军,河內將会直接变成前线。
他这个太子的位置是捡来的,若不是兄长病逝在魏国,哪里轮得到他,所以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他完全就是醉生梦死,所谓的雄才大略,他是没有的,这个时候让他去河內,
他可没能力镇场子。
贏柱的反应落在秦王稷的眼中,让他不由生出一阵失望的情绪,虽说过去的几十年中,他的確没有好好培养自己这个次子,但贏柱今日的表现,也太废物了。
倒是寡人昏了头了,河內如此重地,岂能让他出镇。
想到从长平传回来的军报,秦王稷心中一动,他的孙子尚能衝杀在战场之上,他这个做祖父的岂能被小瞧了。
“寡人將出河內,亲自为我长平大战的秦军镇守后方。”秦王稷道。
“大王,不可。”范雎闻言连忙劝说道,他在劝说的同时,更是疯狂地向贏柱使眼色。
可惜,贏柱却像是没能看到一般,只是附和著说道:“父王乃万金之躯,岂能远赴前线。”
“大王,不如让臣去吧,只是筹集、转运粮草的话,臣应该也能升任。”范雎见贏柱未能领会自己的意思,只能自己上了。
河內,距离长平太近了,魏军来袭,若是战有不利,韩国再闻风而动“
面对敌军,秦王稷直面,那是危险,若是避走,又会打击秦国上下的士气,无论是战还是避,都是得不偿失的事情。
“咸阳这边离不了相国你,河內,只能寡人亲自去,寡人倒要看看,谁敢救援赵国。
”秦王稷拒绝了范雎的提议。
范雎身为相国,负责的具体事务太多,即使是秦王稷本人也不能替代,而且,河內之地,事关重大,他亲自前往河內,不仅是为了坐镇河东,稳固后防,同样也是为了向天下人彰显秦国的决心。
秦王亲往,你敢来么?你若来,那就是与秦国全面开战,不死不休。
秦王稷决心已定,不是范雎能够阻止的,只是秦王稷的视线在大殿上的眾人身上转动著,最后落在了距离最近的安国君身上。
想到方才贏柱的推托之词,秦王稷心中就是一闷,隨即就生出了一阵怒气。
虽说他並未相国让贏柱前往河內坐镇,但他想不想是他的事情,贏柱的推脱,就完全是另外一种性质了。
他可以让贏柱不去,但贏柱却不能拒绝,能力不能力的倒是其次,重要的是態度。
尤其是,当秦王稷说自己亲自前往河內时,范雎这样的外人尚且主动出言要代他前往河內,贏柱这个亲生儿子,却在沉默。
想到此处,秦王稷更加生气了,隨即就有些后悔。
早年之时,除了倾心培养太子之外,对其他儿子的培养,他並未太过上心,但天有不测风云,谁也不曾想到,太子竟然会客死魏国,彻底打乱了他对秦国未来的规划。
在重立太子的时候,他的选择並不多了,或是因为年岁渐大,出於对自己的考虑,不想立一个太过强势的太子,或是因为没有更好的选择,他立下才能並不突出,性情甚至有著软弱的次子贏柱为太子。
只是,现在看来,当初的选择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秦王稷此时又想到了异人,想到军报中关於异人的內容,秦王稷对贏柱的失望就更深了,不怕一个人不够优秀,就怕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比较。
此时,在秦王稷心中,在贏柱与异人的相互比较中,贏柱之前还算不得缺点的缺点,
此时却是被无数倍的放大了。
父子之间,差別怎么这么大呢?秦王稷有些不解,只是,好像有什么地方不对劲?
秦王稷当然不知道有什么地方不对劲,若是异人在这里的话,也许可以为秦王稷解答这个疑惑,还能顺便给秦王稷讲一个笑话。
贏柱:父王,你不如我,你儿子不如我儿子贏柱:儿子,你也不如我,你父亲不如我父亲。
可惜,秦王稷显然不知道这个笑话,所以他现在对贏柱只有不满与怒气。
而动气的人往往会说出一些平时说不出口的话,所以只听秦王稷道:“太子有疾,不利於行,寡人当亲往。”
秦王稷的声音並不大,但在这大殿之上,却是格外的刺耳,在场的眾人听到此言,无不心头剧震,似蒙驁、杨端和这样的人,已经忍不住看向了贏柱,似范雎这般精於把握人心的人虽然忍住了看向贏柱的衝动,在其微微跳动的眼角却也出卖了他们真正的心境。
至於当事人贏柱,此时已经完全变了脸色,圆润的脸上,红白之色交替著,红的是怒,白的是惧。
秦王稷这家话,虽然不杀人,但却诛心。
贏柱有心辩解,但此时他文能说什么?
大王似乎对太子有不满。这是所有人的想法。
当诸国想著救援赵国之时,秦王稷亲自前往河东的消息传回来各国,这让诸国有了迟疑。
当秦王稷到达河东后下达的命令传回各国时,各国彻底熄了救援赵国的心思。
史书记载:秦王闻赵食道绝,自如河內发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兵及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