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得好,真诚是永远的必杀技!
朱高炽此时简直是將真诚二字演绎到了极致。
方子言一介穷儒,如今又是戴罪之身。
朱高炽是燕王世子,又是未来的太子。
两人之间的身份用天壤之別都不足以形容。
可偏偏就是这样身份悬殊的两个人,如今却能坐在一起饮酒聊天。
而朱高炽更是將自己称为良师益友,扬言要与自己多亲多近。
这样的一番赤诚之心,著实是让方子言难以招架。
虽然明知道对方接近自己也是为了询问关於朱棣登基,登顶天下之事。
可是方子言却还是无法对对方生出排斥之感!
两人说话之间,朱高炽已经为方子言满满斟了一杯酒:“方先生在此住的可还习惯?”
“习惯,这里静謐,视野也开阔,比起锦衣卫的詔狱要强出十倍,百倍!”
“我知道方先生有凌云之志,自不肯被困於一隅,只是高炽人微言轻,实在劝不动陛下释放先生,让先生困守於此,实乃高炽之过!”
朱高炽说到此处,心中鬱闷,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方子言见此情景,也隨对方喝了一杯:“殿下为方某做的已经够多了,方某如今能在此处读书,写字,饮酒,作乐,这已经是前世修来的福气。”
“方某是个硬骨头,向来不懂得该如何向人低头,陛下想要如何处置方某,方某都能接受,殿下切不必为此事劳神,就只当是方某命该如此吧!”
方子言说的虽然是心里话,可在朱高炽听来,却蕴含著几分无可奈何的意味。
朱高炽此次前来,倒的確是有事要求助於方子言。
至於他刚刚说的这番话,却也並非单纯的为了笼络人心。
隨著最近这段时间的接触,他对方子言的確变得更加崇敬。
他发觉此人之才能不下於三杨。
而此人之气勇胆略,犹胜於三杨之上。
若是能將此人拉入朝堂,日后必將成就一番惊世伟业。
倘若真就平白在御马监中孤独终老。
亦或者是哪日因为触怒了皇威而落得一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那岂不是太过可惜?
更何况隨著这段时间的接触下来,他早已將对方视为知己。
所谓千金易得,知己难求。
他朱高炽身为世子,身为皇子。
却不能將自己的知己救出囹圄。
这让他如何能不黯然神伤?
方子言本是受困之人,可如今却反倒劝说起了朱高炽。
两人相谈一番,倒也融洽。
隨著几杯美酒下肚,朱高炽也逐渐打开了话匣子:“方先生希望陛下能用罪己詔来代替登基詔书,这件事情我已经向陛下表明,而陛下也已经同意了方先生的决断!”
方子言原本喝酒喝得好好的,听到朱高炽的这句话,他不由得呛了一口,直將自己搞得连连咳嗽,涕泪横流。
见此情景,朱高炽不由地问道:“方先生这是怎么了?”
“咳咳,方某只是没想到陛下竟能从善如流,真採纳了我这个意见!”
“不过颁布罪己詔其实也是一件好事,如此便能將建文一事彻底抹平,同时也能让民间的非议彻底平息!”
方子言擦了擦被烈酒呛出的眼泪,开口对朱高炽问道:“殿下此次前来,该不只是向方某通知这个喜讯吧?”
“方先生这话还真是说对了,如今陛下登基在即,关於草擬罪己詔的流程也已经安排当中,只是高炽还有些事情想向方先生请教,希望先生能够不吝赐教!”
“殿下有话儘管直说,方某肯定知无不言!”
“陛下继位,势在必行,只是想要平息悠悠之口,肯定不能只凭藉著一封罪己詔。”
“除此之外,方先生还有没有其他的手段,能够让陛下的名声得以恢復,不至於落得一个乱臣贼子的骂名?”
古往今来,哪个帝王不在乎自己的身后声名?
朱棣篡权夺位虽然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可是他却也不希望自己被钉在歷史的耻辱柱上,不希望日后有人提及自己,首先想到的並非大明永乐一朝的皇帝,而是一个篡权夺位的奸贼!
这便是朱高炽此次前来的目的。
而其中自然也少不了朱棣的授意!
面对朱高炽的询问,方子言微微頷首:“这,自然是有的!”
“所谓瑕不掩瑜,陛下想要为自己洗清骂名,那首先就要做一些利国利民的大事!”
“比如呢?”
“比如开放海禁,增强各国之间的贸易,同时將孤悬海外的大小琉球收归大明。”
“同时陛下也可以出兵征討瓦剌,韃靼,將这些常年骚扰我大明边境的游牧民族尽皆平息!”
朱高炽闻言,面露难色:“方先生所说的这些事情的確可行,可是涉及海运之事,乃是我朝太祖皇帝亲自下旨,想要更改恐怕並非易事。”
“至於出兵征討瓦剌,韃靼,这个固然可行,可是就大明如今的国力而言,想要贯彻此事,怕也是要落得一个穷兵黷武的骂名。”
“方先生有所不知,如今百姓的生活並非你所想像的那般富庶,就连朝廷国库也是颇为空乏,所以用兵之事能否暂且搁置,咱们不如先谈谈文治方面的事情!”
“文治倒也有,华夏文明浩如烟海,这延续了一千多年的歷史典籍可谓无穷,如果陛下真想做些对当世读书人有利的事情,那不如將这些古典文集编撰成一部经典,让其能够源远流长!”
无论是征討瓦剌,韃靼。
亦或者是编撰典籍。
这都是永乐一朝註定要做的事情。
方子言此时提出,不过是早一步享受红利而已。
毕竟主意这个东西,谁先提出来就算谁的。
如果真能凭藉他这番提议给朱棣带来些启迪,促进未来的进步发展。
这也算是大功一件!
方子言所提出的最后一点提议著实是让朱高炽眼前一亮。
打仗,他不行。
可是若是舞文弄墨,编撰书稿,这却是搔到了他的痒处。
朱高炽的门下还有许多名士,这些人在文学造诣方面可全都是一等一的翘楚。
虽然在名望上比不得方孝孺这样的当世大儒,承担不起为朱棣草擬继位詔书的重任。
可是想要为永乐一朝编撰一部匯总千古杂学的典籍,却还算是绰绰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