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奇幻玄幻 > 开局被诛十族,我在朱棣头上作死 > 第24章 重启翰林院
  朱高煦,朱高燧两兄弟对於方子言的这番论调颇为不满。
  可是朱棣听完之后却是长嘆一声:“是啊,如果他不选择先对你十二叔下手,而是听从齐泰的意见,从顺天著手削蕃的话,你我父子可能连出头之日都不会有!”
  一提起自己那骑马张弓,自投火场的十二弟,朱棣心中便隱隱生出了几分痛意!
  当初他未经册封,还只是皇子的时候。
  便与大哥朱標相交甚篤。
  所谓长兄如父,太子朱標也的確做到了这一点。
  如果长兄未亡,得以继承大统。
  如果皇位没有传到自己这个侄儿手中。
  如果献王朱柏没有因为朱允炆的迫害而投火自焚。
  没有让朱棣感受到来自朝廷的威胁的话。
  如今天下局面会是如此吗?
  他相信如果大哥在世的话,他们兄弟之间绝不会闹到刀兵相见的程度。
  只可惜凡事没有如果。
  如今建文生死不明,大位已经落於他手。
  而他也因此背负了无数骂名,终於知道了何为孤家寡人。
  方子言的这番话虽然难听,但却一语道破了他当初面临的处境。
  如今他竟对这个只见寥寥数面的青年生出了几分好感。
  仿佛对方才是那个最了解自己的知己一般!
  朱棣颓然地坐在龙椅上,同时开口对朱高炽说道:“方子言的確是个人才,若能將其笼络入朝中,可保永乐一朝无虞!”
  一个戴罪之人,可保一朝无虞。
  这绝对是古今帝王对於一名臣子最大的认可!
  朱高炽在听到朱棣的这番话后仿佛想起了什么。
  他当即开口对朱棣说道:“父皇,二弟之前曾將一个爱错的宫女送到了御马监,负责伺候方子言的饮食起居,方子言昨天还曾与我提及此事,说是希望自己被处决之后,我能替他照料此女,看来方子言对於此女应该颇为重视。”
  “儿臣以为若是能从此女下手的话,说不定能够让方子言改换心意,靖难之役,文士远逃,如今翰林院空虚匱乏,若是能凭此机会聘请方子言入翰林院为官的话,但也不失为是一个出路……”
  朱高炽一边说话,一边观察著朱棣的表情。
  他知道此时出卖朱高煦的確有些不太妥当。
  但是为了能够留住方子言,为了能够让永乐一朝得以稳固,必要的时候自己这两个弟弟也需要做出些牺牲。
  毕竟平日里这二人也没少给他使绊子,多亏著他宅心仁厚,向来不和二人计较。
  如今出卖了朱高煦,就算自己收回些利息。
  反正依照老爹的性格,怕是也不捨得严惩这个鞍前马后的小跟班!
  果不其然,在听到朱高炽的话后,朱高煦果然瞪大了眼睛:“老大,你怎么出卖兄弟?这事能隨便就往外说吗?”
  宫里的宫女都有限制,在二十五岁得以出宫之前,无论生死,都要待在宫中。
  像是朱高煦这样不仅偏袒犯了错的宫女,甚至还將其拱手让人,送到了专程为朝廷培育军马的御马监,这件事情可大可小,只是看朱棣是否想要追究!
  果不其然,在听到朱高炽的这番话后,朱棣果然来了兴趣:“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宫女?竟然能让老二如此上心?”
  “回稟父皇,此女是建文一朝礼部侍郎的女儿,名为陈凤燕,因为在我府上失手打碎了一只杯盏,这才被胡尚仪处死!”
  “不过是一只杯盏而已,算不得什么大事,只是没想到你这马背上的悍將竟然也会有此柔情,法外开恩,这可不是你的作风!”
  “儿臣知道父皇爱惜方子言的才学,想要將其聘入朝中,只是此人无牵无掛,性格倔强,怕不是那么容易说动。”
  “恰好此女不仅生得貌美,而且还是大家闺秀出身,识文断字,应该能博得方子言的喜爱,儿臣就是想著等方子言动心,有了牵掛,到时利用起来才更方便!”
  朱高煦见朱棣並未因此事动怒,这才总算放下心来。
  而经过他这一番解释之后,就连朱棣也不由得微微頷首,开口讚嘆道:“老二这个手段果然厉害,想著依靠美色笼络人心,而且还能做到投其所好,老大,你可要多向你二弟学习!”
  “儿臣遵旨!”
  “方子言性格直率,这倒也是一件好事,毕竟老话说得好,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嘛,至於是否要聘方子言入翰林院为官,这件事情朕觉得还需考量!”
  “浅水难养蛟龙,哪怕是將他提携到了翰林学士,官职也不过正二品而已,况且除他之外还有一个方孝孺呢?翰林学士的这个位置提携方孝儒更加合適,至於方子言,朕另有他用……”
  这一年的冬天,应天府发生了两件大事。
  一是朱棣宣布登基,所用的詔书便是由方孝孺起草的罪己詔。
  方孝孺在罪己詔中以朱棣的口吻痛批他的过失,是將其骂得狗血淋头。
  他本以为自己此举断送的將会是方家大大小小几百条性命。
  却没想到朱棣胸怀竟如此宽广,採纳了罪己詔的同时,竟然还赦免了方家所有人的罪行。
  第二件事情便是永乐一朝重建翰林院,开科举!
  原来自从靖难之役开始,原属於建文一朝的翰林学者多数逃离,不愿被捲入这场纷爭当中。
  即便有少数留了下来,也像方孝孺一样誓死不降,死命抵抗朱棣的统治,最终难免落得一个人头落地的下场。
  如此一来便导致翰林院中人才凋敝,无人可用。
  不过对於偌大的天下而言,最不缺的便是学士。
  朱棣重开科举的消息几乎是在同一时间传遍了大江南北,而从考生中筛选出的人才便被直接录用到了翰林院充当编修,协助编撰《永乐大典》!
  至於方子言,这段时间则算彻底閒適了下来。
  朱高炽需要著手科举,以防有人徇私舞弊。
  至於朱高煦和朱高燧两兄弟,则是联手紧抓翰林院的重建工作。
  朱棣登基后的第一时间便册立朱高炽为太子,並將朱高煦,朱高燧分別封为汉王和赵王。
  如此便確立了先后关係,防止三人再因皇位產生爭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