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以为范例
卖出三千多拷贝很夸张?
比《少林寺》还高不正常?
作者胡编乱造?
知不知道八十年代卖出拷贝最多的电影是哪一部?
对不起,既不是《少林寺》,也不是《庐山恋》。
八十年代的电影销量之王,是《喜盈门》。
这部同样出自上影厂的电影,足足卖出去了四千多个拷贝。
而《少林寺》才大约三千个,《庐山恋》更是只有两千个。
同样在两千个拷贝左右的,还有《高山下的环》和《咱们的牛百岁》。
《芙蓉镇》以一千五百个拷贝的数量排在其后。
排名前五的电影里,两部农村题材的,一部武打动作题材的,一部时装爱情题材的,一部反映特殊时期题材的。
但后世的人,记忆最深刻的却是《少林寺》。
以《伐木人》的质量,卖出去三千多个拷贝,那是一点都不意外。
甚至李子成觉得,等电影真正上映后,恐怕各地电影公司还得加购。
他有这个自信。
毕竟《伐木人》在质量和理念上,是完全碾压当下的。
可不管怎么说,这是一场大丰收。
苏耘和庞学琴乐疯了。
“等回去之后,就给你们发奖金。”
至於奖多少,他虽然没说,但肯定很丰厚就是了。
而且这种嘉奖还不怕別人说三道四,毕竟这可是给长影厂的金库提供了巨大帮助。
反过来说,厂里的其他人还得谢谢《伐木人》剧组呢。
靠著这笔收入,別的不说,起码年底的福利能提升一大截。
吃水,怎么地也得记著谁是挖井人吧?
长影的人高兴,部里也同样高兴。
因为部里肯定赚的更多。
司徒惠敏走过来,笑著问道:“《伐木人》开了一个好头,新电影有没有信心啊?”
其他人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时,李子成掷地有声。
“领导,请您放心,拷贝数不超过《伐木人》,苏大爷就引咎辞职。”
苏耘暴跳如雷。
“混蛋玩意儿,你拿我立军令状是吧?”
一群人哄堂大笑,但眉宇之间不见任何忧色。
他们都在参与新电影的製作,虽然目前剧本还不见踪影呢,但就目前的工作状况来看,各大电影厂通力协作之下,又有国家的全力支持,新电影的质量肯定还在《伐木人》之上。
尤其別忘了。
新电影是战爭片。
而这种电影,歷来都是受眾最广的之一。
只要电影里面的战斗场面能跟《伐木人》一样,电影就一定会广受欢迎。
不过看李子成的准备和思路,只怕要更胜《伐木人》一筹了。
就在几人说笑的时候,司徒惠敏的秘书走进来。
“领导,香港的夏梦女士、廖经理等人来了。”
香港的同行来了?
眾人颇为疑惑。
但是等见了面,大家只有更加高兴。
“难得见到內地的电影有这么高超的水准,简直出人意料。这些年来香港民间对內地颇有误解,所以我们想著能否將这部电影引入香港,改善一下香港民眾对內地的看法?”
廖一源代表香港三家左派电影公司,提出了想法。
长城、凤凰、新联三家电影公司,一直都是国家在香港宣传方面的桥头堡,
不但自己製作电影,也经常引进內地电影公映给香港民眾看。
不管票房如何,起码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现在三家公司看中了《伐木人》,倒是不令人意外。
“这是好事啊,我们当然支持。”
司徒惠敏在这方面高兴还来不及呢,想也不想就答应了下来。
李子成一看不对,赶忙抢了上来。
“廖经理,不知《伐木人》引入香港,以什么方式结算?”
波澜突起,廖一源、夏梦几人颇为纳闷。
“小同志,你可能不知道,一直以来內地的电影引入香港,都是以买断形式进行的。所以——”
李子成就猜到他会这么说,连忙拦住了话头。
“但香港的电影市场不是这么算的,对吗?”
这一下廖一源、夏梦几人反应过来了。
看来这个小傢伙是对原有的交易方式不太满意啊。
夏梦別看跟仙女似的,但谈起生意来也是很强硬的。不管怎么说,当年也是在香港跟右派真刀真枪干过的人。
“小傢伙,我们购买电影是在內地,当然要按照內地的方式来。至於香港的电影市场怎么算,好像和你们没有什么关係啊。”
怪不得老金头被这女人迷的神魂顛倒呢,果然是一笑倾国,风情方种。
贝聿成和龚雪也是江南女子,也算是丽质天成。贝聿成更是出身富贵,自带典雅华贵的气质。
但是和夏梦一比起来··
算了,还是不比了。
一个是老妈,一个是嫂子,给她们留点面子。
但只要谈起钱来,李子成才不管面对的是谁呢。
而且他的理由也很充分。
“夏姨,按理说,我確实不该无理取闹。不过我这么做,也是为了长远考虑。”
他看了一眼司徒惠敏,心知今天的话一定会被传到高层,那就能达成他的目的了。
“您几位也知道,如今內地正在开放,经济改革的大方针已经確立。虽然许多方面还不成熟,属於摸著石头过河,但向市场转变已经是大势所趋。我想要不了多久,內地的电影界也得走到这一步。毕竟一直靠国家財政拨款,这个负担实在是太大了。可国內一直都是电影厂制度,电影的销售也是统购统销,市场模式下的电影该如何运作,內地一点经验都没有。这方面,还需要香港的同仁多多帮忙。既然这次有合作的机会,我的想法是,能否把这次的合作当成一个范例?不管成与不成,都让內地的同行们看一看,市场模式下的电影究竟该怎么搞?您几位都是心繫祖国的人,肯定愿意帮这个忙的,对吗?”
李子成戴高帽、讲道理,將夏梦几人捧的高高的,甚至拿家国大义往他们身上套。
不信他们不答应。
司徒惠敏一开始还以为李子成是贪財,但是听到这里,脸色直接变了。
关於改革的事,如今还集中在经济领域和农业领域。
至於文化领域,国家暂时还顾不上,
也没有人觉得文化领域有什么问题。
但李子成这一席话,绝对的高屋建领了。
是的。
迟早有一天,中国的文化领域也得走上改革之路。
但究竟该怎么改?
是等时机到了临阵磨枪呢,还是先找个范例尝试一下呢?
那种方式更好,副作用更小。
这个道理,没有人不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