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文学先行
国营企业,有很多暗藏的好处和福利,但也有诸多的限制。
就比如在钱这个方面,必须要处置周到,否则很容易引起风波。
当初促成长影和太平洋影音合作时,李子成是完全没有想过从中牟利的。
一来他不是长影的在职职工,没理由从中获益:
二来他的目的只是为了给当下的相关从业者打造一个可以参考的模式,这件事的意义比赚钱更重要。
但他的贡献,有心人都看在眼里。
长影获益丰厚,苏耘、庞学琴等人都觉得不表示表示,那就太过份了。
原本对这件事,他们两个也是信心不足。
毕竟从来没有这么干过啊!
於是他俩一边向部里打报告,一边召集全厂的领导开会研究。
出人意料的是,厂里的人都十分赞成他俩的想法,即使拿到全厂职工大会上也是如此,
並不是长影的人多么高尚。
而是李子成给长影带来的好处,大家都明白最终会惠及到每一个人。
饮水思源,给予李子成一定的奖赏才是正理。
另外就是—
李子成给厂子做出贡献了有奖赏,那其他人呢?
是不是要应该照此范例?
等到部里回信,同意了长影的决定后,这件事就算是定下来了。
看来部里也在拿长影做试点,想要看看新时期的文艺事业究竟该怎么搞。
一句话。
大家都在摸著石头过河,那就什么都试试李子成也没有想到,自己居然成了马骨。
不过他的目的达到了,这笔奖励就心安理得地收进了口袋。
原本他还打算给中岛美雪去信,从自己寄存在那边的收入里拿回一部分,补上购房的窟窿。
结果一天不到,钱就凑齐了。
好事一旦来了,就止也止不住。
第二天,一个风尘僕僕的人赶到了北影,那遏的样子让李子成差点没认出来。
“幸不辱命,顺利完稿。你看看,有没有问题?”
站在李子成的面前,李存保高兴的好像一个孩子。
而摆在李子成面前的,是厚厚的一稿纸,
无他,《高山下的环》文学版。
去年就跟李存保商量好,在电影製作的同时,合著文学版。
因为李子成分身乏术,只好將剧本交给李存保,再由他补充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动笔写成文章。
时隔数月,李存保拿著成果来交给李子成审阅了。
“我现在就看,你也赶紧洗个澡、换身衣服吧。不知道的,还以为你要饭去了呢。”
“嗨,为了赶上你们电影的进度,我是日夜不休啊。”
留下李子成看稿子,李存保去收拾卫生了。
招待所里安静下来,李子成静静翻阅。
整部小说大约十二万字,比原版略长。
之所以如此,在於这一世搜集到的资料更多。另外受到电影剧本的启发,李存保在文中进行了更加深入的创作。
不过整体看下来,小说和电影的区別还是比较大的。
或许是考虑到了文学的特性,也或许是惯性使然,小说的內容更偏向於原著,聚焦於战爭之外的人、事和精神。
李存保显然知道自己的强项和弱项。
他刻意弱化了战斗的部分,反而在每个人物的背景故事上做了深度塑造,读起来令人潜然泪下。
虽然和电影差別较大,但李子成却十分满意。
毕竟文学和电影展现的方式是不同的,这样一来还能形成有益的互相补充。
等李存保回来时,他已经看完了。
“不得不说,老李你这文字功夫有一手啊。明明我都看过资料了,这次读起来还是忍不住掉眼泪。”
李存保如同换了一个人。
“掉眼泪不是目的,让英雄们的故事被更多的人知道,我也就没有遗憾了。”
但凡是到南疆走了一遭的,心灵就不可能不受到震撼。
那些可是真正的有血有肉的故事,都不需要进行什么艺术加工,就足以让人泪流成河。
“那就交给总政审核吧。”
因为是涉及到部队的文学作品,所以必须要总政通过才行。
別人或许很麻烦,但李子成现在有便利条件。
他亲自將稿子交到了韦上將的手中。
没到三天,韦上將就亲自找来了。
“看来国家让你担负此责任是对的,真是给了我们一个天大的惊喜啊。这么好的文章,这么多感人肺腑的事跡,要让更多的人看到。发表在《人民文学》上,你们有没有意见?”
歷史发生了变动。
原版是刊发在《十月》上的,
虽然《十月》也是顶级刊物,號称文坛四大名旦之一,但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跟《人民文学》相比。
“人民”两个字,代表了一切。
李子成和李存保对视一眼,均从对方的神色里看到了振奋。
“一切听从领导安排。”
当天下午,张光年就亲自跑了过来。
“好好好,你小子在忙於电影之余,还没有忘记文学创作,这是中国文坛之福。”
老先生把文章看了一遍,立刻意识到《人民文学》捡到宝了。
更不要说这背后还有国家力量在推动,销量百万只怕不在话下。
天知道《闯关东》发表在《收穫》上时,他们这些人心里酸到了什么程度。
后来文代会期间,见著了李子成,张光年就想跟他约稿了。
得知他在忙於电影,这才无奈放弃。
结果无心插柳柳成荫,天降雄文,直接落在了《人民文学》的头上。
恐怕其他几家得知,要捶胸顿足、哀嘆不公了。
“都是李存保同志忙前忙后,能有这篇小说他占了大部分的功劳。”
李子成把李存保往前推。
等文章发表后,肯定会引起极大的轰动到了那个时候,光是作报告就是一件苦差事,还要全国各地的跑。
李子成是没时间了,但这件事的意义又很重大,所以交给李存保是最好的选择。
李存保不知道这些,还以为他谦逊礼让,感动的不行。
等安抚了李存保后,李子成又將一份名单交给张光年。
“您看,这是所有参与了编纂文章的名单,到时候能不能加在作者名录当中?”
张光年一看,好傢伙,这怕不是有一百人了。
除了合著的李存保、李子成之外,还有李庚、贝聿成、李骏、陈怀愷、陈凯戈、张一谋等人的名字。
他们也確实为了这篇小说的面世出力的,加上他们的名字理所当然。
只是这份名单,此时看来只道寻常。
等未来人们回看的时候,怕不是要惊呼“好傢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