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奇幻玄幻 > 大唐:从安史之乱开始藩镇割据 > 第93章 採纳房琯之策(求订阅)
  第93章 採纳房琯之策(求订阅)
  李亨觉得房琯的平叛方略才是可行之策,他顿时喜开顏笑说道:“房爱卿真是朕的子房啊!”
  对於李亨想要收復长安聚拢人心,李泌不厌其烦劝諫道:“陛下,先取范阳郡覆其巢穴,集中兵力歼灭叛军精锐,这才是万全之策啊!”
  李亨摇了摇头反对道:“先生,王师尽数集中在西北一隅,理应迅速收復长安,何必向东北迁回数千里先去取范阳郡,这岂不是捨近求远吗?”
  “如若按照先生的平叛方略,王师迁回塞北草原数千里进攻范阳郡,且不论奚人是否答应借道。”
  “后勤粮草方面就会供应不上,沿途还要击败阿史那从礼、史思明、高秀岩、姜天骄等叛军大將,有谁敢在朕的面前立下军令状说他能够做到。”
  “更何况贼將姜天骄自谢为算无遗策,哥舒翰二十万人尚且全军覆没,遍观我朝诸將谁有把握能拿得下他?”
  李泌只能苦口婆心劝諫道:“陛下,王师收復长安確实是轻而易举,以我朝军力必能一战得之。”
  “问题在於王师若是先收復长安和洛阳,届时春气已深即將入暑,陛下所凭藉的是西北精兵及诸胡之兵,他们全部都是怕热不怕冷的,到时候我军酷暑难耐难以適应,这战斗力必然下降。”
  “反观叛军失去长安和洛阳,他们还可以退回河北道以及河东道,休兵养马,养精蓄锐,既缩短战线又强化战斗力。”
  “一来,王师不容易彻底平定敌人:二来,敌人伺机反攻战事必然又有反覆!”
  “微臣认为应该优先收復北京太原府,三晋大地乃是我朝龙兴之地,太原百姓必定会单食壶浆以迎王师。”
  “虽然姜天骄作战勇猛,但他只不过是一介叛將而已,太原百姓心繫大唐,绝对不会跟他同流合污,只需里应外合就能將他轻易拿下。”
  任凭李泌说得天乱坠,李亨还是不肯採纳他的策略。
  究其原因在於大唐朝廷的钱粮布帛皆从江淮地区转运而来。
  倘若南阳郡和襄阳郡尽数丟失,漕运保卫战就会宣告失败,这后果可比想要中还要严重。
  李亨唉声嘆气说道:“先生,你说的这些朕何尝不知,可你仅仅只是从平叛角度去看待问题而已,就连最简单的漕运保障都没考虑进入。”
  “要是没有江淮地区的钱粮布帛,朕拿什么去发放军?你应该明白有钱才能使將土去卖命。”
  “要是王师在情报、兵力、民心三者占尽优势的情况下,这样毕其功於一役还拿不下长安,那就证明著你的平叛方略更不可行。”
  李亨认为李泌提出这么冒险的平叛方略,全然不顾南阳郡和襄阳郡可危,无论如何也不能採纳他的建议。
  在这种內外交困的情况下,李亨基本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首先收復长安聚拢人心,巩固皇位,只有这样才能名正言顺调动更多兵马用以平叛。
  只要李亨一日没有收復长安,那他这大唐皇帝的地位就不稳,毕竟李隆基这个太上皇还在蜀郡成都。
  反之李泌完全没考虑到这层政治影响,他根本不知道长安沦陷带来的影响究竟有多大,这在百姓们的眼里意味看王朝灭亡。
  歷史上李亨全力以赴孤注一掷,他下令抽调朔方、安西、北庭、回以及于闐、吐火罗、拔汗那、黑衣大食等西域诸国共计十五万大军,这才在香积寺之战中击败安守忠,一鼓作气收復长安。
  那些认为安史之乱容易平定的人,可有认识到燕军原来也是唐军?
  双方阵营还有大量外族番兵,真可谓是让人眼繚乱。
  燕军阵营有曳落河、粟特、同罗、奚人、契丹、室韦、鞋等眾多胡人。
  唐军阵营有回、于闐、吐火罗、拔汗那、黑衣大食等多个国家,另外还有奴刺、
  頜、跌、朱邪、契芯、浑、蹄林、奚结、沙陀、蓬子、处蜜、吐谷浑、思结、仆骨、党项、突厥等眾多胡人。
  这些胡人全他妈跑到华夏大地共襄盛举,更有甚者拖家带口举族搬迁,在五代十国和北宋时期建立起后唐、后普、后汉、北汉、西夏等国家政权。
  在安禄山起兵造反那一刻起,大唐盛世便一去而不復返,內有叛军攻城掠地,外有吐蕃南詔蚕食边境。
  在李亨登基继位的时候,大唐局势已经糜烂到难以挽回的地步。
  无论是自身问题还是外部问题,任何一个处置不当都会引发致命后果。
  这种情况即便交给能力强大的英武之君,也未必能够安稳解决。
  更何况李亨只是一介平庸之君,他哪里有本事解决这么多问题。
  隨著李亨一锤定音確认平叛方略,他们开始商议起先后顺序。
  由於阿史那从礼勾结河曲九府和诸藩部落趁乱割据,所以李亨决定先拿他来开刀,暗中派人前去游说他的部眾,以金银財宝为诱惑进行劝降。
  阿史那从礼无法给予河曲九府和诸藩部落更多好处,他手底下一大帮人马上改旗易帜,转而重新投入大唐朝廷的怀抱。
  当然阿史那从礼也没有轻举妄动,他只是想要割据一方,又不是要跟唐军將士玩命,
  於是双方暂时还未爆发大战。
  自从房琯献上平叛方略以后,李亨从此对他深为倚重。
  凡是军国大事李亨基本都跟房琯进行討论,就连李泌都是拱手避之。
  当然李亨根本不知谋士终究只是谋士而已。
  无论是房琯或者是李泌,一个不会带兵打仗的谋土,吹得再厉害顶多就是谋圣张良那个水准,真要指望他们能够力挽狂澜,那才是彻底昏了头。
  大唐朝廷只有三个人有本事做到力挽狂澜,他们分別是郭子仪、李光弼、僕固怀恩。
  其中郭子仪和李光弼乃是真正意义的擎天巨。
  他们两人皆为巔峰级別的武庙名將,以一已之力撑起大唐江山,真可谓扶大厦之將倾,挽狂澜於既倒。
  至於僕固怀恩同样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全家共有四十六人为国捐躯,又为大唐嫁女和亲,可他终究还是被逼得起兵造反,故而没有列入武庙名將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