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奇幻玄幻 > 明末:我崇禎摆烂怎么了?! > 第127章 等值货幣 差值货幣 信用货幣
  第127章 等值货幣 差值货幣 信用货幣
  朱由检认得西班牙国王菲利普四世这逼,因为他把自己的头像印在了银幣上,在大明西方的银幣又被称为本洋。
  而他自己的第一批崇禎通宝也铸造完毕,但还没有投放市场。如果按照朝廷规定的一两银子兑换一千个铜钱的话,那么到目前为止:
  户部“宝泉局”,铸本九万两,铸钱获息银二万六千有奇,铸幣11.6万贯。
  工部“宝源局”铸本十三万两,获息银四万六千有奇,铸幣17.6万贯。
  南京铸本七万九千余两,获息银三万九千有奇,纸幣11.8万贯。
  四川“宝川局”铸本五万两,获息银四万五千有奇,铸幣9.5万贯。
  合计铸幣50.5万贯,即5050万枚。当然这是理想状態,实际上一千文兑换不了一两银子。如果按照民间的真实匯率,朝廷铸幣很可能是亏钱的,这就很抽象。
  而地方上也经常虚发货幣,多报铸幣数量、夸大铸幣成本骗朝廷的拨款,所以这五千万枚钱很可能根本就不足数。但是这玩意想要查验却很难,现在货幣还没发行倒是可以派人去清点,但是一旦开始流通那就说不清了。
  这又是魏忠贤的锅,原本朝廷就两京和四川铸幣,为了圈钱,把铸幣权下放了九边各镇,官员藩王都混到了铸幣权。
  钱这玩意按枚算钱又不称斤,当然是用料越少越赚钱,这用料都少了,添点杂质也不过分吧?於是钱越来越小轻薄且嘎嘣脆,劣幣驱逐良幣的本本含义从此发生。百姓把朝廷的好钱融了做成烂钱,一块变三块美滋滋。
  朝廷也不当人,强制回收铜钱换成宝钞厕纸,自己收税又不收宝钞,发行的时候按照一两千钱,收税的时候又按照千五千六算一两,问就是铜钱“成色不足”“穿绳断裂”,有磨损要计算火耗等。
  关於货幣的弯弯绕绕太多,就算是21世纪也很难搞明白,朱由检这种笨蛋当然也是晕乎乎的一知半解。不过至少他恢復了原本两京加四川的铸幣格局,回收了地方的铸幣权,不过这样一来又要造成地方的阵痛,一些人会失业。
  地方官府或许不敢明著反对,可能会悄摸著来,甚至是直接把铸幣局打包卖给私人。毕竟分享利益的时候別人才会操心维护,打压私铸。朝廷要是斩断了地方铸幣权,那么地方官府凭什么查抄私铸呢?
  朝廷自己的手又能够伸出去那么长吗?国家一整年铸幣也就赚那么几万两银子,有足够的动力去打击私铸吗?赚的钱可能还不够给相关部门发工资的。所以明代的皇帝都不怎么喜欢铸幣,而是咔咔印宝钞。
  到了现在,宝钞已经彻底作废,不是折价而是直接拒收了。铸幣这件事演变成了一种政治表演,为了通过发行货幣向天下百姓宣告新皇帝登基了,朝廷改元了。
  朱由检很喜欢钱幣,铜钱、金幣、银幣都很喜欢。目前户部工部铸造的这批铜钱相对精美,虽然比不上宋代货幣,但至少在小平钱里面算极品的了。
  百姓有时候也挺抽象的,他们会嫌弃厚钱不方便携带,反而喜欢使用薄钱。当然他们也知道厚钱实际上更值钱,所以一般喜欢把好的货幣收藏在家里面捨不得。
  朱由检有感於內阁小纸条沟通不便,自己本身又有点菜,所以遇到问题多搞不懂的事情的时候,就喜欢跑到內阁办公,边问边批红,群策群力,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总好过自己瞎折腾拍脑袋作决定。
  文渊阁內,朱由检搬了张太师椅坐在了毕自严对面。老头眼皮直跳,假装看不见,继续处理各地公文。
  跟皇帝混熟了也不是那么好,或许是为了弥补少时没有经歷帝王教育,登基以后耍赖不肯开经筵,皇帝喜欢主动出击,化身好奇宝宝,问这问那的问题刁钻古怪、求根问底。
  偶尔一两次还好,毕自严还会觉得是皇帝好学,欣慰得不得了,甚至专门停下手中的工作耐心给皇帝讲课。可是时间多了他就发现不对劲了,皇帝这问得没完没了、越来越起劲,有些问题他都答不上来。一把年龄了,他难道不要脸的吗?
  身兼数职,又是首辅又是户部尚书的,年纪大肾又不好,尿尿都要撑著墙。毕自严尿怕了,那是一口茶都不敢多喝,只能抿著来。皇帝问得起劲,挤占了他的时间,可是事情还是要乾的呀,可怜可怜他老人家吧,一天天熬油点灯地干活,是真的快要累死了。
  毕自严感觉自己中了皇帝的陷阱,搬进皇宫住以后,那是半日浮閒都偷不得,他好想回家,就就算被烧死也算逑也算解脱罢了。
  朱由检把玩著新铸的崇禎通宝,这玩意是黄铜材质,六分铜、三分锌,剩下的是铅和锡。顏色金灿灿的,由於没有经过流通,边缘稜角分明,摸著不是很舒服。
  “毕尚书,既然朝廷铸幣很难赚钱,百姓又不喜欢用朝廷的官钱,那么你觉得现在还要继续铸幣吗?还是就此停炉?!”朱由检开口询问道。
  “陛下,臣等看得天地之利藏於山泽,是以足国之要,自屯盐而外无过於鼓铸矣。铸之为钱,而可以前民用,则是尽天下之铜皆已变而为银也,利孰大焉?”毕自严头也没抬,一边盯著奏本,一心二用回答道。
  “什么意思?!”朱由检瞪著个无辜的大眼睛,跟自己闺女丑丑简直一模一样。
  毕自严终於抬头,满眼无奈地说道:“臣的意思是铸幣是很赚钱的,应该继续。至於百姓,不是不喜欢用钱,而是因为银贵钱贱、劣幣横行而深受其害。
  我朝铸钱用陶范,范模易损、铜液不均、边缘毛糙,每范铸钱百枚,必有十枚缺肉、飞边,需銼磨后始可用,耗铜达十分之一。而臣对照前宋铸幣,则是使用精铜范,坚固耐用,钱文清晰、重量精確,通过改良铸钱方法,可以降低铸钱成本。
  万历以来的『减重钱』,『钱重一钱三分,则千文值银一两;若减重至一钱,千文仅值银八钱,民间必私毁官钱,改铸私钱以牟利』。
  朝廷可以规定钱眾,偏重偏轻者责令重铸,地方铸幣局可令其於钱幣加铸川或泉等字样,明確货幣所出,若是以次充好则可以追究其责。
  私铸者,如『鹅眼钱』『白钱』泛滥,『以低铜杂铅锡铸钱,每千文仅值银二钱,而官铸千文需银四钱』,致『官钱壅滯,物价腾踊』,应当予以禁绝,但凡有私铸,必著有司重处之。”
  “朕听说本洋以水力压铸,我大明为何不效仿呢?!”朱由检又问。
  “陛下,本洋乃是银制,质软,黄铜坚硬,纵然以精钢为范,百千钱后便会崩损字跡不清,需要更换,合算成本比之翻砂更贵三倍。广州、泉州等地曾尝试过压铸钱幣,最后无奈放弃。”
  “广州有铸幣局的么?!”朱由检诧异。
  毕自严笑了笑没有说话,朱由检瞬间秒懂,无奈地摇了摇头。
  “那既然红毛番鬼铸造银幣,我们大明可以吗?!”
  “这个…”毕自严眉头皱起,沉吟许久,无奈摇了摇头说道,“若是监管得当倒是不失为一条开源妙计,可惜……
  陛下,如今朝廷税收雪银,若是铸银幣,恐怕难以理清。足银铸造,徒增成本,铜银合铸,百姓恐怕不愿接纳,或许再过些年月方可以尝试施行。”
  “朕听说当初季汉有当百大钱,可缴赋税,幣值维繫了数十年而未曾崩损,如今朝廷缺银,民间缺钱,可否铸造当百银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