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奇幻玄幻 > 朕唐武宗,开局在仇士良刀尖躺平 > 026暗流涌动(一)
  李炎仇士良君臣二人转身,准备下城楼。
  就在这时,一直侍立在稍后位置、如同背景般沉默的鱼弘志,肥胖的脸上堆起恰到好处的恭谨笑容,趋前一步,声音洪亮地插话道:
  “陛下!楚国公!”
  鱼弘志先是向李炎和仇士良分別行了一礼,然后才带著一种忠心体国的殷勤说道:
  “陛下后日亲临国子监问政,此乃彰显圣德、教化士林之盛举。
  然则,国子监虽在皇城之內,毕竟非宫禁之地,往来路途,亦需万分周全!
  楚国公肩负宫禁宿卫重责,分身乏术。老奴不才,愿亲率右神策军精锐,为陛下清道扈蹕,护卫周全!必保陛下此行,万无一失,风风光光!”
  鱼弘志这番话,说得可谓是滴水不漏。
  他先捧了皇帝亲临问政的意义,再体谅仇士良职责在身,最后主动请缨,將护卫外围、保证路途安全的功劳揽到自己身上。
  鱼弘志脸上笑容可掬,眼神却极其锐利地观察著李炎和仇士良的反应。
  鱼弘志方才在城楼上,將李炎如何化解危机、如何倚重仇士良处理奏疏听得清清楚楚。
  那句还有许多事,需得仇公为朕参详,如同尖刺扎进鱼弘志心里。
  陛下竟已如此习惯事事询问仇士良?这紫宸殿的奏疏,都快成他仇士良的私邸文书了!长此以往,还有他鱼弘志什么事?
  他鱼弘志必须主动出击,国子监护卫之责,看似是苦差,实则是接近皇帝、展示右军存在感、甚至窥探皇帝与士子接触內容的绝佳机会。
  鱼弘志不能坐视仇士良的权势之手,伸得越来越长,越来越无所顾忌。
  李炎闻言,目光在鱼弘志堆笑的胖脸上停留了一瞬,似乎有些意外,隨即露出讚许的笑容:
  “韩国公忠心可嘉,虑事周全。如此甚好!后日朕往国子监,路途护卫之事,便全权交由韩国公负责!务必妥帖!”
  “老奴领旨!定不负陛下所託。”
  鱼弘志心中大喜,脸上笑容更盛,深深一揖,眼角余光飞快地扫过仇士良。
  只见仇士良面色如常,只是那细长的眼睛微微眯了一下,並未出言反对或爭抢,仿佛默许了鱼弘志的分权。
  仇士良心中却是冷笑,鱼弘志这点心思,他岂会不知?
  想借护卫之名靠近皇帝?哼,宫禁之內,皇帝寢殿三百二十八步,依旧是他左军的天下。
  至於去国子监的路上,让你去折腾又如何?正好看看这胖子能玩出什么样。
  只要皇帝还在他仇士良的掌心,些许路途上的风光,让给他鱼弘志也无妨。
  仇士良此刻更在意的,是皇帝对政务那突然展现出来的、与其昏聵表象不符的掌控力。
  “走吧,仇公。”李炎仿佛对两位中尉之间无声的交锋毫无所觉,招呼了一声,率先向城楼下走去。
  鱼弘志躬身立於道旁,目送著皇帝和仇士良在左军甲士簇拥下远去的背影,脸上的笑容慢慢收敛,眼中闪烁著算计的精光。
  仇士良,你掌控宫禁又如何?皇帝出行,终究要经过我右军的地盘!这,或许就是个开始。
  两人一前一后走下城楼,早已候在丹凤门內侧的各部重臣。
  如门下侍郎崔郸、吏部侍郎李汉、刑部侍郎萧浣等,纷纷躬身行礼,神色各异。
  崔郸眼中带著一丝对新君手段的讶异与深思;李党官员则显露出谨慎与观望;牛党官员如杨虞卿、李汉、萧浣等人,脸色则更加灰败,皇帝此举,非但未受衝击,反而声望大涨,更显得他们先前的谋划如同跳樑小丑。
  李炎目光扫过眾人,並未多言,只是微微頷首,便在仇士良及大批神策军甲士的簇拥下,朝著紫宸殿方向行去。
  紫宸殿內,炭火依旧,只是气氛在经歷了丹凤门的风波后,更添了几分难以言喻的微妙。
  李炎重新坐回御案之后,堆积的奏疏依旧如山。
  李炎隨手拿起一份,是江南西道观察使奏请疏浚漕渠以利转输事。
  李炎展开看了片刻,眉头习惯性地微微蹙起,仿佛遇到了什么难题。
  “仇公,”李炎抬起头,看向侍立在一旁、面色沉静的仇士良,语气恢復了那种带著信赖与困惑的请教口吻:
  “江南西道观察使奏请疏浚漕渠,所列工料、役夫、工期甚详。
  然朕观其预算,耗资不菲,眼下国库,恐非充盈之时。
  此漕渠疏浚,是否確为当务之急?其利几何?若缓办一载,是否可行?还请仇公为朕剖析其中利害。”
  仇士良看著李炎那熟悉的神情,听著那熟悉的请教话语,方才在丹凤门城楼上感受到的那丝异常与警兆,似乎又被眼前这依赖的景象冲淡了一些。
  或许陛下只是临机应变之才尚可,於日常繁冗政务,终究还是离不开自己?
  仇士良压下心头的异样感,上前一步,接过奏疏,目光扫过那些数字,脑中迅速调动著关於江南漕运的信息,声音平稳地开始分析利弊、钱粮调度、工期缓急。
  李炎一边听著仇士良对江南漕渠利弊的剖析,一边提笔在奏疏上写下:
  “准如所请,然所费浩繁,著该道观察使会同转运使,再行详核工料、役夫之数,力求撙节,务於今岁秋粮北运前疏浚关键河段,余者可缓图。
  所需钱粮,由户部酌拨,余者自筹,不得额外加赋於民。钦此。”的硃批。
  批罢,李炎放下硃笔,揉了揉有些发酸的手腕,仿佛处理这些繁冗政务让他颇感疲惫。
  李炎端起案头微温的茶盏,呷了一口,目光看似隨意地扫过仇士良沉静的脸,语气带著点閒聊的轻鬆:
  “今日多亏有仇公在旁参详,否则这些千头万绪的政务,朕真是要焦头烂额了。”
  李炎顿了顿,仿佛不经意地提起:
  “后日国子监问政,虽说是文事,但场面想必不小。
  仇公身为国朝老臣,见识广博,届时也隨朕一同前往如何?
  有仇公在侧,朕心中更踏实些。”
  李炎刻意强调了心中踏实,將仇士良抬到不可或缺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