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奇幻玄幻 > 开局怒怼李世民:这太子我不当了 > 第363章 怎么处理李泰成了问题
  李承乾的新政以河北为突破口,借著清算博陵崔氏、赵郡李氏、范阳卢氏的雷霆之势,如同破堤的洪水,迅速向相邻的山东道蔓延。
  在雪盐利的巨大诱惑和东宫势力的强力推动下,山东各地的世家豪强,见识了河北同儕的下场,又掂量了手中盐引的分量,大多选择了配合。
  清丈田亩、登记户籍、设立常平仓……一项项新政在山东大地艰难却坚定地推行著。虽然暗流依旧涌动,但表面上,局势正朝著有利於东宫的方向发展。
  李承乾站在东宫显德殿的巨幅地图前,目光扫过已被標註为“新政已行”的河北、山东之地,心中豪情与焦灼並存。
  豪情在於,他亲手推动的变革正在重塑帝国的根基,假以时日,大唐国力必將跃升一个台阶,届时,他所设想的更深层次的变革——那被他称为“工业革命”的蓝图,便有了坚实的土壤。
  焦灼则在於,他深感长安这座帝国都城,如同一个巨大的黄金鸟笼,处处是眼睛,步步是规矩。
  李世民虽支持新政,但对其“奇技淫巧”和某些过於超前的想法,总带著审视与保留。
  在这里,他束手束脚,难以尽情施展。
  “必须离开长安!”这个念头在他心中愈发强烈。
  但他也清楚,李世民决意扶保他这位嫡长子,此时提出就藩或长期离京,无异於自毁长城,徒惹猜疑。
  他的目光不由自主地移向了地图上的辽东半岛,那里標註著前隋征伐高句丽留下的痕跡。
  “待李世民亲征高句丽之时……”李承乾眼中闪过一丝精光。
  那时,帝国注意力將被牵引至东北边陲,国力、兵力投入巨大,正是他这位监国太子“便宜行事”的绝佳时机。
  他心中已选定了目標——青州。
  那里靠海,便於他筹划已久的远洋船队事宜,若能从传说中的“美洲”带回玉米、土豆等高產作物,將是功在千秋的伟业;
  同时,青州地处山东,新政已有基础,易於掌控,可作为他真正的“基本盘”来经营。
  “此事需徐徐图之,急不得。”
  李承乾压下心头的热切,告诫自己。
  眼下,还有一个更迫在眉睫的麻烦需要解决——他的四弟,魏王李泰。
  打定青州之策后,李承乾的思绪又回到了如何处置李泰这个棘手问题上。
  杀了?这个念头只是一闪而过便被否决。
  且不说一母同胞的血亲关係,单是父皇那里就绝无可能通过。
  李世民对子女,尤其是长孙皇后所出的子女,感情深重,对李泰这个一度宠冠诸王的儿子更是如此。
  更何况,李泰此次虽在河北事中折戟沉沙,损失了博陵崔氏这个钱袋子,但其本人行事谨慎,並未留下直接参与谋逆的铁证,最多是个“御下不严”、“失察”之过。
  贸然动用极端手段,不仅会彻底激怒李世民,还会让自己背上残害兄弟的恶名,於名声、於稳定都极为不利。
  软禁?看似稳妥,实则后患无穷。
  將李泰圈禁在长安,无异於在身边埋下一颗隨时可能爆炸的雷。
  那些明里暗里依旧同情或投资於魏王的势力,会將他塑造成被太子迫害的悲情英雄,更容易暗中串联,兴风作浪。
  只要李泰还在长安,就永远是那些反对东宫势力可以围绕凝聚的核心。
  “必须让他离开长安,而且,要让他离开得『名正言顺』,让李世民放心,让朝臣无话可说,更要让他远离权力中心,难以再构成威胁。”
  李承乾踱步到窗前,望著庭院中开始抽芽的树木,心中飞速盘算。
  一个借力打力、一石数鸟的计划雏形,渐渐在他脑中成形。
  数日后,东宫属官呈上关於河北新政及雪盐利的最新奏报,数字喜人。
  李承乾仔细翻阅后,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
  他提起笔,並未立即批覆,而是铺开一张信笺,开始给几位心腹幕僚书写密信,指示他们开始暗中进行一些铺垫工作:
  一是搜集整理魏王旧属在地方上的一些不甚严重的“小过失”,以备不时之需;
  二是让亲近东宫的御史,开始留意各地宗室、尤其是亲王们就藩后的“贤德”事跡,准备在合適的时机上书颂扬;
  三是进一步加强对青州地方官员、士绅的暗中联络与安抚。
  与此同时,李承乾在处理日常政务时,对涉及魏王的事务,表现得格外“宽宏大量”。
  有官员弹劾魏王府属官仗势欺人,李承乾反而以“魏王闭门思过,不宜以细故滋扰”为由,將弹劾轻轻压下。
  甚至有一次,李世民问起对李泰日后安排的看法,李承乾还故作恳切地表示:“四弟才华横溢,只是一时受人蒙蔽。如今闭门读书,想必已有悔悟。
  若能有机会为国效力,一展所长,亦是朝廷之福,儿臣之幸。”
  这番姿態,果然让李世民颇感欣慰,觉得承乾確有储君气度,能顾念兄弟情谊。
  而消息传到魏王府,李泰却是疑竇丛生,他绝不相信李承乾会如此好心,反而更加警惕,认为这是太子欲擒故纵的伎俩,行动愈发谨慎,不敢有丝毫差错。
  时机在悄然酝酿中到来。
  春去夏至,一份来自江南道的奏报引起了朝野关註:吴王李恪在都督任上,劝课农桑,兴修水利,颇得地方讚誉。
  李世民览奏后,当著几位重臣的面,对李恪的政绩表示了讚赏。
  李承乾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机会。
  他示意一位素以耿直闻名的东宫系御史,上了一道奏章。
  奏章中,先是大讚吴王李恪乃宗室楷模,就藩地方,安民一方,实为陛下教导有方。
  接著,笔锋一转,提及魏王李泰,聪颖好学,名满士林,如今虽闭门思过,然长留京师,难免有閒言碎语,且不利於其修身养性。
  奏章最后建议,陛下何不效仿古之贤君,使诸王分镇要地,既显天家恩泽,又可令其远离浮华,实地歷练,为国屏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