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奇幻玄幻 > 开局怒怼李世民:这太子我不当了 > 第371章 迎来转机
  几人各抒己见,但核心意思一致:高句丽要打,但必须等待或创造一个完美的藉口,同时做好万全准备。
  李承乾坐在下首,静静听著。
  他明白父皇和这些老成持重的大臣们的顾虑,但他內心对那种水到渠成、甚至需要刻意营造的“契机”感到一丝不耐。
  在他看来,国与国之间的博弈,实力才是根本,有时候,过於追求名义上的完美,反而会错失良机。
  他斟酌著开口:“父皇,诸位相公。高句丽之患,確需慎重。然,儿臣以为,与其被动等待契机,不若主动塑造局势。
  其一,如长孙司徒所言,可加大对其內部势力的分化瓦解,支持渊盖苏文这类野心家,使其內乱。
  其二,儿臣在青州所行新政,尤其是海运,本身便是对高句丽的持续压力。
  若我大唐商船能自由往来於渤海、黄海,甚至直抵新罗、倭国,高句丽赖以生存的陆上封锁与贸易优势便將荡然无存。届时,他们还能坐得住吗?”
  他顿了顿,继续道:“或许,无需我们寻找藉口,当他们在海运和边境的双重压力下感到窒息时,自会做出不智之举。
  我们要做的,是確保当那一刻到来时,我们的刀足够锋利,我们的粮道足够畅通。”
  李承乾的话,將经济、外交与军事手段结合,展现了一种更具侵略性的战略思维。
  李世民眼中闪过一丝讚赏,但並未立刻表態,只是淡淡道:“太子所言,亦是一种思路。诸卿可细细参详。
  眼下,还是以稳固內部,积蓄力量为主。兵部、户部,需秘密开始筹备辽东战事所需之军械、粮草、船只,但动作要隱秘,不可张扬。”
  “臣等遵旨。”
  会议结束,眾人退出。李世民单独留下了李承乾。
  “承乾,你方才所言,颇有见地。以势压人,迫其自乱,確是上策。”
  李世民看著儿子,语气平和,“但你需记住,势,可造,亦需可控。过犹不及。
  对高句丽的逼迫,需如温水煮蛙,不可操之过急,使其狗急跳墙,反而打乱我们的部署。
  青州那边,你可以继续放手去做,但分寸拿捏,尤需谨慎。”
  “儿臣明白。”李承乾躬身应道。他知道,这是父皇在肯定他思路的同时,也在提醒他不可过於锋芒毕露。
  离开太极殿,李承乾心中那股建功立业的火焰燃烧得更加炽烈。
  李世民已经有了对高句丽用兵之心,只是时机未到。
  他望向青州的方向,眼神坚定。
  那里,不仅有利国利民的盐场和港口,更有他通往未来功业的起点,以及…可能引爆与高句丽最终决战的火种。他期待著那一天。
  ……
  事情很快迎来转机。
  六月中旬,一封来自新罗的加急求援国书,由八百里加急信使一路烟尘地送入了长安城,直达天听。
  国书是新罗王亲笔所写,言辞悲切,字里行间充满了绝望与焦急。
  信中称,高句丽莫离支渊盖苏文跋扈专权,竟未经高句丽王荣留王允准,悍然集结五万大军,以“惩戒新罗屡犯边境”为名,大举南下,兵锋直指新罗王都金城。
  新罗兵力薄弱,难以抵挡,沿途城寨接连失守,情势万分危急。
  恳求“天可汗父皇”念在父子之国的情分上,速发天兵救援,救新罗於覆灭之际。
  这封国书,如同一声惊雷,彻底打破了表面的平静,也让李世民等待已久的“名分”终於到来。
  太极殿上,气氛凝重而炽热。李世民將新罗国书传示群臣,沉静的目光扫过全场,声音不高,却带著不容置疑的决断:
  “诸卿都看到了。渊盖苏文,狂悖逆贼,擅启战端,欲行灭国之事,践踏朕所维护之藩篱体系!新罗危在旦夕,我大唐,不能再坐视!”
  “陛下!”李靖第一个出列,声如洪钟,带著久经沙场的煞气,“臣等枕戈待旦久矣!渊盖苏文此举,实乃自取灭亡!臣请率大军出营州,直捣辽东,定將此獠擒至御前!”
  “臣附议!”“末將愿为前锋!”程知节、尉迟敬德等一眾悍將纷纷请战,殿內顿时充满金戈铁马之气。
  文臣方面,房玄龄持重奏道:“陛下,出兵之势已成。然征討高句丽,非比寻常,需水陆並进,方有胜算。
  陆路粮道、水路舟师、民夫调度,需即刻统筹。”
  长孙无忌紧接著道:“名正而后言顺。当立即颁詔天下,斥责高句丽王纵容权臣,祸乱东方,宣布渊盖苏文为国贼,大唐兴兵,乃为討逆护藩,弔民伐罪!”
  连魏徵此次也未再出言反对,显然认为高句丽已触及大唐底线,此战不可避免。
  所有人的目光,有意无意地都瞥向了太子李承乾。
  谁都记得,这位太子殿下对高句丽態度最为强硬,且在青州布局深远。
  李承乾深吸一口气,出列行礼,声音清晰而有力:“父皇,诸位相公。
  渊盖苏文擅自兴兵,天赐良机於我大唐!其国內必生裂隙,我师以討逆援藩为名,必能天下归心!儿臣建议,立即水陆並进,雷霆一击!”
  他走到巨幅地图前,手指划过山川河流:“陆路,请卫公掛帅,自营州出师,横扫辽东诸城,牵制其主力。
  同时,必须组建强大舟师,自东莱渡海,直趋辽东半岛南端,夺取滩头,建立堡垒,与陆路大军形成夹击之势,並可择机直逼平壤!此乃决胜关键!”
  他目光灼灼地看向李世民:“青州港、登州港已堪使用,此前招募的熟悉水性与辽东情状的前隋老兵,以及编练的州府兵,皆可充入军中。
  粮草輜重,前期可由儿臣在山东筹备之海运船队承担部分!此战,儿臣…”
  他顿了顿,他知道自己亲临前线的请求大概率不会被允许,但仍想爭取,“…愿竭力保障后勤,或隨军参赞,以尽心力!”
  果然,李世民缓缓摇头,目光中有关切,更有不容动摇的威严:
  “太子战略,深合朕心,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