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兰没料到见到局长的第一个句话,竟和她要做的事是反向而行的!
一时情急之下,她脱口而出:
“局长,上面安排人进馆里,我没有意见,但是我们馆里的实际情况上面也应该了解一下的,对吧?”
刘长明的目光从笔记本上移到了王淑兰的脸上。
这王淑兰,今天这是怎么了?这么反常?
她以往可不是这个脾气。
王淑兰继续说道:
“现在馆里的事不多,文化演出的人手都够的,要说缺人,现在馆里要办的《瀧泉文艺》確实需要人手,之前您不是也对我说过,要找有一定文学水平的人吗?”
刘长明闻言皱起了眉头,想了想,好像是有这事儿。
当时自己说这话也是有考虑的,总不能安排一个文盲到文化馆工作吧,又不是做打扫卫生的活儿。
想到此,他口气缓了下来:
“上面领导的意思就是安排有文学水平的人,不仅有文学水平,而且水平相当高!”
王淑兰闻言顿时无语。
她不禁腹誹:安排人,这事儿大家都心知肚明,没必要说得那么冠冕堂皇,就是可惜了张启民那小伙子!
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才就是这样被埋没的!
即使你有满腹的才华,没有展示的机会,依然和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甚至他们比普通人过得还要惨!因为在他们的內心里,依旧、时刻保持著那种敏锐的锋芒,现实生活中自然过得潦草,甚至潦倒……
想到此,王淑兰的情绪顿时低落下来。
王淑兰脸上的变化,都被对面的刘长明看在了眼中,他摘下老眼镜,语气变得郑重而严肃起来:
“王淑兰同志,请你不要消极对待上级的工作指导。”
王淑兰顿感委屈万分!
她的声音变得有些颤抖:
“局长,我没有消极对待上级的工作指导!只是最近我们馆里刚发现了一个人才,我已经答应了他进馆里做合同工的。”
刘长明闻言,语重心长:
“淑兰,你一向是有觉悟的,是不是?怎么最近变得有些……”
王淑兰委屈地低下了头:
“我……”
刘长明继续批评:
“你说安排个临时工也就罢了,你竟然自作主张要安排个合同工,这也没提前给我匯报啊……”
王淑兰赶忙接话:
“我今天过来,就是匯报这事……”
刘长明觉得火候差不多了:
“这样吧,先完成县里领导布置的任务,你要推荐的人等过段时间,我们局里几个人再议议,你看这样如何?”
王淑兰还能说什么呢?
局长已经作出了让步,显然这是最好的安排了。
想到这里,王淑兰点了点头。
刘长明恢復了常態,戴上老镜,拿起放在桌上的笔记本,继续翻看起来。
不一会儿,刘长明说道:
“王馆长,你记一下,文化馆要进的人的资料。”
王淑兰赶忙从口袋里掏出笔记本和笔,做好记录的准备。
但隨后,王淑兰就听到了一个无比熟悉的名字,从文教局长刘长明的口中说了出来:
“张启民……男,18岁……高中毕业,特长是文学创作……”
此刻的王淑兰就像被打了一针兴奋剂,腾地一声从椅子上站了起来,打断了刘长明的话,同时,一声尖锐的声音同时从口中发出:
“局——长!”
刘长明被嚇了一跳:“怎……怎么了?”
“局长,我要想推荐到文化馆工作的人就是这个张启民!”
“哦?”
刘长明难以置信地看著王淑兰,一手捂住胸口,责怪道:
“那是最好不过了,但你不用这么激动啊,把给我嚇坏啦!”
王淑兰赶忙上前,帮刘长明的茶杯里续满水。
重新坐下来后,王淑兰恢復了一贯的稳重:
“局长您有所不知,就是这个张启民,最近已经收到了燕京打来的长途电话,他的一部中篇小说就要在燕京的国级杂誌《当代》上面发表出来了……”
刘长明是瞪大眼睛听完王淑兰的匯报的。
刘长明发出了一声由衷的讚嘆:
“太好了!能在燕京的国刊上发表中篇小说!这在我们瀧泉县的歷史上尚属首次!这样的人才太难得了!”
王淑兰笑著接过话去:
“局长,这个人才,我发现得怎么样?竟然和上级领导的指示一模一样!”
刘长明眨了几下眼睛,想了一会儿之后说道:
“不!王馆长,我要纠正你这句话,不是你发现了一个人才……”
王淑兰睁大眼睛看著刘长明。
刘长明微微一笑:
“是我们发现了一个人才!”
隨即,文教局长刘长明作出了指示:
“当前,情况特殊,特殊情况就特殊处理,立刻安排这个叫张启民的进馆工作,同时对接好財务和后勤的同志……先以工代干,待遇按合同工来,先排著队!”
“是,我们立刻实施!”
王淑兰发出了一声喜悦的声音。
刘长明说的所谓“以工代干”,一般做法是先以合同工的身份参加工作。
而所谓“排队”,是根据之后单位人员退休后空出了编制,或经推荐由县级人事局批准,或通过人事局组织的考试,最终转为正式编制。
这对於张启民来说,这已经是最好的安排了。
几乎同一时间。
位於燕京的国文社《当代》杂誌编辑部,二楼办公室內。
一个扎著麻辫的二十七、八岁的女编辑正在祝贺舟倡义:
“想不到,你去了一趟钱江省,有这么大的收穫!”
角落里,一个年龄更大一点的男编辑加入聊天:
“是啊,我们怎么就碰不到这么好的事情?”
“这次要不是倡义带回来这么好的小说,下一期的稿子质量可就大打折扣了。”
舟倡义听著同事你一句我一句的表扬,脸上的得意之色毫不掩饰。
“《河边的错误》写得真是好!通篇悬念不断,不像那些老作家写的东西,如同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河边的错误》甩了那些老作家一条街……”
“哈哈哈……”
“最难得的是,这个作者,竟然才刚满十八岁,真是前途不可限量!”
“我看了小说,这个作者才华横溢……”
这时候,一位年过半百的老者来到门口,伸手推门前迟疑了一下。
隨后,老者推门进屋,他语气平静地对眾人道:
“所以,我鼓励大家手头的活干得差不多时,就多去下面走走,人才有时候是要靠发现的。”
眾人闻言,都抬起头,发现原来是主编。
皆点头同意。
(各位读者大大:按起点新规,今天应该是本书开始参加流量包试水推了,此时此刻,胆子心情惶恐……
求月票、求评论、求追读(一直划到出来“追读人数”的那页)!胆子先向您:致谢了,抱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