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奇幻玄幻 > 大明:我在洪武当咸鱼 > 第60章 集体吐血
  正因为连续两次靠运气,他们不敢再依赖运气了。
  毕竟,运气这种东西说不准。
  到了院试当天,贡院门口人山人海。
  但与往日不同,这次没有了高谈阔论,而是大家聚成小圈子,低声交流。
  “陈兄,你最近在读什么书?”
  “还能是什么?杂书唄,不多看几本,我都不敢来考场。
  你呢,贤弟?”
  “嗨,跟陈兄一样,也在看杂书呢。
  不下一番苦功,要是在这上面栽了跟头,岂不是白费了?”
  “是啊,谁知道那位大人又会出什么题呢?但愿別太难吧!”
  “唉……別想太多了,难的话大家都难。
  咱们现在只能祈祷这次的题刚好在我们读过的书里面了。”
  这次,考生们的准备明显比之前充分得多。
  (请记住101??????.??????网站,观看最快的章节更新)
  至少,经过前两次的教训,大家都明白,光靠四书五经或者囫圇吞枣是行不通的。
  胡惟庸,也就是他们口中那位不敢提名字的“大人”,显然没把童子试只考基本知识的规矩放在眼里。
  许多学子从恩师那里得知,前两关的考题在会试中並不算普通。
  然而,他们无法抱怨,因为胡惟庸是主考官,只要朱元璋不撤他的职,这一届科举就由他掌控。
  因此,学子们只能加倍努力准备。
  胡大人喜欢考数字题和奇形怪状的符號?没问题,他们不仅全面复习,还提前写好了文章。
  许多条件较好的学子更是疯狂翻阅各种杂记和杂书。
  他们坚信,经过如此充分的准备,面对胡惟庸的考题,绝不会像之前那样束手无策。
  他们並不指望能押中题,只希望胡惟庸这次出的考题再刁钻,至少能有些思路,不至於像之前一样,一摊开试卷就毫无头绪。
  就在眾人议论纷纷时,贡院的大门打开了,考生们准备入场。
  解縉和方孝孺也分別进入考场。
  经过搜身、验名等环节后,考生们规规矩矩地来到自己的號房。
  这场考试关係到秀才功名的最后一关,大家都很重视。
  因此,坐在號房里的考生们都在屏气凝神地等待著。
  不多时,隨著一声梆子响,考官们终於把试捲髮了下来。
  有趣的是,考捲髮下来后,考生们很默契地翻到了最后一题……然后,集体吐血了。
  这是什么破考题啊?
  (本章完)
  ------------
  说实在的,考生们对於考卷最后一道题会很难,早已有了心理准备。
  甚至不少学识较好的考生之前更是拍著胸口保证自己绝无问题。
  毕竟,再怎么难、再怎么刁钻,总有个限度。
  或者说,总得在规则里出题!
  因此,再次翻遍四书五经,穷经皓首地苦读杂书之后,学子们认为自己无敌了。
  无论什么破题,但凡能出在试卷上的,就绝不会让他们束手无策。
  好些人还没开考的时候,就已经想好考完之后要怎么跟同学吹嘘自己的光辉战绩了。
  此刻,所有考生无一例外,全都懵了。
  这种懵,並非像童子试第一关那个圈圈般的简单困惑。
  而是一种“字全认得,却不知所云”的茫然。
  考卷上,只有一道看似正经的题目:
  策论篇:
  君夫人阳货欲!
  不多不少,仅此六字。
  可偏偏这六个字,让所有考生无一不感到吐血。
  这是啥玩意儿?
  这题目到底是从哪儿冒出来的奇葩啊?
  它真的正经吗?
  君夫人阳货欲?
  这六个字到底该怎么断句啊!
  没错,不少头脑灵活的考生第一次发现,这题目居然连断句都成了难题。
  君与夫人之间要不要断开?
  夫人与阳货之间要不要断开?
  这六个字到底该断一次还是两次?
  一时间,无数考生简直眼前发黑。
  来了!
  又来了!
  还是和以往一样,让人无语到极点。
  甚至比以往更胜一筹!
  那些最近没去青楼、酒肆,埋头在家头悬樑锥刺股苦读的学子,这会儿眼泪都要出来了。
  淦!
  不是说好的考数字题目吗?
  不是说好的考杂书偏题吗?
  不是说好的奇葩符號吗?
  那眼前这东西到底是啥意思?
  所有考生现在只想知道,这题目到底还是不是胡惟庸胡大老爷出的。
  若是胡惟庸此时站在他们面前,他们恐怕拼著前程、仕途不要,也得跟他好好掰扯掰扯。
  这玩意儿,你到底是怎么想出来的?
  这玩意儿,它到底是个什么考题?
  这玩意儿,你就不怕陛下怪罪?
  这玩意儿,到底该从哪儿下手啊!!!
  一眾原本信心满满的学子,此刻真是欲哭无门、满心悲愤。
  他们真没想到胡大老爷会来这么一手。
  这六个字个个都认识,但放在一起,鬼知道是什么意思?
  此刻,眾学子哪里还有半点进入贡院之前的趾高气昂?
  他们所有的骄傲与自信,都被眼前这六个字彻底粉碎成了渣渣。
  可以说,胡大老爷用这道题,再次唤醒了一眾考生前两关的痛苦回忆。
  这些考生终於认清了一个事实。
  无论怎样,胡大老爷依旧是那个胡大老爷。
  別以为读了几本书,就能让考官束手无策。
  恐怕他们还不清楚,这次的题目已经是胡大老爷手下留情了。
  否则,他们將面对更加刁钻古怪的考题。
  至於那些考生对胡大老爷的抱怨与不满……
  呵呵,胡大老爷最初的目的本就是败坏自己在士林中的名声,根本不在乎这些。
  即便他在意名声,这些考生又能把他怎么样?
  別看胡大老爷平日里像条咸鱼,被人戳两下都懒得动弹。
  但若你真把他当成可以隨意摆弄的咸鱼,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除非你是朱元璋,那就另当別论。
  哪怕是朱標,毕竟有朱元璋在背后撑腰,胡大老爷也只能认栽。
  其他人?
  哼,真以为胡大老爷的门生故旧只能蹭点茶叶?
  真以为礼部那些平日里巴结胡大老爷的官员会拒绝他的“小小”要求?
  別做梦了,只要胡大老爷开口。
  別说礼部官员、门生故旧,就算是已经与胡惟庸划清界限、老死不相往来的李善长,也会给他面子。
  真以为胡大老爷没牌面?
  知不知道当初在眾多猛人中脱颖而出,最终夺得丞相之位,成为真正的一人之下,是何等惊险?
  能做到这种“成就”的猛人,偶尔当会儿咸鱼又怎么了?
  老虎打盹儿也是老虎。
  要是哪个猴子以为自己能占便宜,那绝对会被一口咬死,连皮带骨吞下去,不带半点犹豫。
  胡惟庸正是因为早就看透了这些,才安心躺平的。
  否则,这天下会的又岂止是朱元璋一人?
  可为何胡惟庸只对老朱家父子有所忌惮?
  因为在他心中,除了这爷俩,其他人不过是土鸡瓦狗,確实难以对他构成威胁。
  朝野上下,胡大老爷尚且不惧,更何况这些叫苦连天的学子呢?
  不过,考场中的解縉和方孝儒这两位早已“间接”与胡惟庸相识的学子,此时也遇到了麻烦。
  解縉一直以为自己无论如何都不会被整。
  毕竟他从小就熟读诗书,这段时间还专门进行了“特训”。
  按理说,凡是可能出现在考卷上的题目,他都应该有信心应对。
  可实际上,此时他也感到头疼。
  连神童解縉都如此,那本来就比解縉略逊一筹的方孝孺更是束手无策。
  这小子,本来就不善於灵活多变。
  他擅长的是扎实的经义。
  这道题,他是真的不会啊。
  而且,不仅仅是不会,而是一时之间连一点思路都找不到。
  看著这道题,方孝孺牙根都在痒。
  仿佛前两关的题目在向他招手;
  又仿佛胡大老爷正笑眯眯地看著他,得意地说:“做啊,你不是厉害嘛!”
  “你不是自称学识过人嘛,上啊!”
  一想到这场景,方孝孺就感到一股邪火直衝脑门。
  可他却清楚地知道,这些愤怒其实毫无用处。
  与其在这里生气,还不如先把考试考完再说。
  此时,一眾学子基本上不分先后地都清醒过来了。
  他们此时老老实实地翻到了最前面。
  他们此时已经把所有希望都放在这些考题上了。
  隨著时间的推移,大明各地的贡院里,一应考生基本上都把前面的题做完了。
  他们神色复杂地看著最后那道题“君夫人阳货欲”,迟迟不知如何下笔。
  按照学堂所教的规矩,拿到一道题,尤其是策问题。
  最重要的便是破题。
  破题破不好,那么你可能后面写得团锦簇、妙笔生也是白搭。
  因为你的思路都是错的,写得越好反而在错路上偏得越远。
  所以,如何破题,就成了每次科举之时,考生们最纠结的关键了。
  而眼下,一个个考生咬牙切齿的一点,便是他们似乎找不到破题的思路。
  没错!
  跟之前两次一模一样,压根不知道从哪儿下手。
  似乎你隨便写都可以,可傻子都知道,若是隨便乱写,那十有就是一头撞上一条死路。
  在眾多考生中,有些人靠著运气闯过了前两关,但更多的人则是凭藉真才实学顺利过关。
  然而,儘管他们已经成功通过了之前的考验,回忆起那两次考试时绞尽脑汁却依然无解的经歷,仍觉得脑子都快炸了。
  如今,灾难再次降临!
  这道题,究竟该怎么下手呢?!!
  “君夫人阳货欲???”
  乍一看,这题显然有些不对劲。
  但凡稍具理智的人都明白,如果他们真敢往不正经的方向去回答,呵呵,考官绝不会轻易放过他们。
  可最关键的是,这道题真的有正经的解题思路吗?
  考生们抓耳挠腮,苦思冥想,恨不得把头髮都揪光了。
  可惜,依然毫无头绪。
  不得不承认,这些考生確实不容小覷。
  其中有些人,在学识上已经不再逊色於那些科举及第的前辈了。
  当逐渐冷静下来后,他们忽然发现,这道题似乎也並非完全无从下手。
  这道题之所以看起来不正经,甚至让人无从下手,正是因为它是一道“截搭题”!一想到这里,那些聪明机灵的学子们顿时鬆了一口气。
  有了这个思路,至少找到了方向,接下来就是动手解题了。
  按照他们的理解,既然是截搭题,首先就要分析出题目中究竟截搭了哪些內容。
  经过简单的排列组合,大家很快发现,“君夫人”和“阳货欲”其实是两句话。
  而且,也只有这种解释才是最合理的。
  如果这两句话原本就不是同一句话,而是被强行凑在一起的截搭题,那就显得正常多了。
  接下来,他们需要琢磨这两句话的出处。
  找到出处后,破题的思路也就清晰了。
  毕竟,剩下的关键是如何將这两句话的出处联繫在一起。
  一旦找到联繫,真正的题面就会出现,考生们也就可以认真思考如何撰写这篇策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