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奇幻玄幻 > 大明:我在洪武当咸鱼 > 第62章 人人敬仰的「胡老爷」
  作为胡府的管家,胡义平日里在胡惟庸面前表现得唯唯诺诺、低调老实,但在外面,他可是人人敬仰的“胡老爷”。
  许多人费尽心思也攀不上他这层关係。
  凭藉著胡府管家的身份,一般的官员都会给他几分面子——虽然这面子是看在胡惟庸的份上。
  在胡惟庸的下,胡义深知要韜光养晦,不要轻易出头。
  因此,他低调地充当了一个不显山露水的中介。
  当一些官员需要去其他衙门办事,却找不到门路或信得过的人时,他们就会找胡义。
  凭藉胡府的人脉网络,胡义只需一句话,便能介绍合適的官员帮忙。
  偏偏,胡府还不收钱,顶多偶尔让人帮忙打听一些不犯忌讳的消息,省去了亲自去查的麻烦。
  胡府与胡义在外人眼中看似低调,实则影响力深远。
  这次,胡惟庸交代的事情,胡义只是去翰林院转了一圈,便大致摸清了情况。
  然而,他听到的消息让他感到有些不对劲。
  於是,不放心的胡义又去街市上找了两个熟悉的衙役打听,这才带著满腹疑问回了家。
  “老爷,打听完了!”
  “嗯,说说,闹成什么样了?”
  胡惟庸满怀期待。
  最好能闹出点大动静来!
  要是能让老朱把自己革职,那就更好了。
  没想到胡义犹豫了一下,略带迷茫地回答。
  “老爷,外面说您出题难的倒是不少。”
  【写到这里我希望读者记一下我们域名????????????.??????】
  “可要说、告御状、抱怨的,真没有!”
  胡惟庸眉头一皱。
  “这个应该有!”
  胡义面露难色。
  “这个真没有!”
  “嘶……这帮学子怎么想的?怎么就不抱怨抱怨、闹腾闹腾呢?”
  “呸,废物!”
  听著自家老爷嘀嘀咕咕地骂街,胡义老老实实地低下了头。
  他恨不得自己这会儿是个聋子。
  有些事,他是真不想知道啊。
  好在胡惟庸也没逼他,直接一挥手让他离开了。
  胡惟庸坐在书房內,脸色格外难看地自言自语道。
  “怎么这帮废物连个抱怨都没有呢?”
  “这种题,难成这样,你们都不抱怨?”
  “不是,你们这是受虐狂不成?”
  “你们这帮菜鸟考这种题能考上?”
  “淦!你们不抱怨不闹腾,老子在老朱那儿的名声怎么败坏啊!”
  不怪胡惟庸著急啊!
  他弄出这么一道截搭题,真就是为了让自己名声败坏一点来著。
  毕竟,在他看来,这么刁钻的题目,考生不骂街才怪,是吧。
  甚至,在他看来,这截搭题压根就不是给人做的!
  毕竟鬼知道怎么拆题、破题,还得在大脑里装个搜寻引擎去搜文本?
  据说前世出这种截搭题的主考官,都被考生们喷得丟官了!
  也正是因为这样,胡惟庸才想著,靠著这事儿不说丟官,但至少败坏下名声绝对没问题吧。
  出乎意料的是,这帮傢伙居然忍住了!胡惟庸也没料到,考生们已经被他连续两关的折磨折腾得麻木了,早已习惯了这种!
  突然出现一道相对正常的题目,他们又怎会不接受呢?可他们接受了,胡大老爷却难受了!
  本来打算找老爹谈点事的胡仁彬,一见自家老爹的脸色,顿时嚇得瑟瑟发抖。
  天哪,又要挨打了。
  (本章完)
  ---
  胡惟庸最终还是无奈地接受了这个结果。
  他算是明白了,这帮考生已经被考得油滑了。
  前两次的折腾,让这些一心只想通过科举功成名就的傢伙彻底记住了。
  经过两轮的磨链,他们已经適应了这种难度的题目。
  也就是说,出这种题已经不会得罪人了。
  娘的,这下有点麻烦了。
  看来下次还得出些更稀奇古怪的题目,不好好为难他们一顿,士林中的名声怎么败坏?
  名声不败坏,朱元璋那傢伙还是会忌惮我怎么办?朱元璋可不是个好对付的人。
  这年头,很多事情並不讲究证据,皇帝一句怀疑,便能找个罪名把人抄家灭族。
  既然我想安安稳稳过日子,那就必须把所有可能惹到他的隱患都消除掉。
  只有这样,才能舒舒服服地过日子。
  嗯,就这么办!下定决心后,胡惟庸这几天终於老老实实去礼部上班了。
  没办法,他终究是主考官。
  平时可以摸鱼,但到了阅卷的时候,他也逃不掉。
  这里头一系列事情都需要他主持和签字盖章。
  没有他的点头,报上去的名单就是一张废纸。
  而且,秀才功名虽然被人说得一文不值,但实际上,在这个年代,哪怕是在应天城里,一个秀才在普通人眼里也算是个有身份的人物了。
  在应天府尚且如此,其他地方就更不用说了。
  在某些小地方,一个村里如果没有秀才,另一个村里有,那么没秀才的村子见了有秀才的村子,说话都不敢大声。
  即便是考中了秀才,面对官员时也会多几分自信。
  毕竟,这意味著他们离正式步入官场又近了一步。
  因此,选拔人才、为国家举荐贤能的事情,容不得半点马虎。
  之前胡惟庸在出题时,可以隨心所欲。
  只要不违背规则,他想出什么题就出什么题。
  其他礼部官员,也只能听之任之。
  但到了阅卷环节,情况就不同了,这里涉及连带责任,一旦出了问题,影响范围广泛。
  因此,胡惟庸也难得地安分守己地待在礼部。
  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最终的放榜名单,必须得到胡惟庸的认可。
  案首看似简单,实际上背后的责任並不小。
  不过,胡惟庸对此並不太在意。
  因为他只需负责应天府本地的童子试。
  大明其他地方都是由当地县令负责的。
  至於为什么应天府有自己的知府,却要把童子试的任务交给胡惟庸?
  呵呵,这正应了那句老话。
  前世作恶,附郭省城。
  十世作恶,附郭京城。
  应天府作为京畿重地、大明首善之区,六部三司以及整个大明朝廷都设在这里。
  那么,为朝廷选拔贤才的权利,自然不会被礼部放过。
  就在眼皮子底下的好处,如果还不把握住,那就枉费了礼部尚书比应天知府高出两品的地位。
  胡惟庸对这背后的算计自然是心知肚明。
  但他並不在意。
  既然这几年来一直都是礼部在操办此事,他自然也就按部就班。
  至於应天知府的抱怨,无论如何也抱怨不到他这位主考官头上。
  毕竟,谁都清楚,这件事的决定权在朝堂和礼部高层。
  当然,胡惟庸也不会愚蠢到为了推卸工作、偷懒,就把这事推给应天府。
  那样的话,应天知府表面上会感激涕零,但背地里肯定会骂胡惟庸是傻子。
  更別提还会得罪礼部上下。
  毕竟,这损害的是礼部的利益。
  胡大老爷虽然不怕得罪人,甚至有时巴不得得罪几个。
  但也得看是什么事情!
  得罪学子,败坏自己在士林中的名声,那是做给朱元璋看的。
  若是得罪了太多同僚,即便朱元璋没打算收拾他,那些被他得罪过的人恐怕也不会放过他。
  这可不是闹著玩的!
  谁能经得起这样的惦记?
  胡惟庸正是因为深知这一点,才如此“安分”地工作。
  眼看著应天府的榜单和成绩都处理完毕,胡惟庸终於鬆了一口气。
  好了,这件事忙完了,下次的乡试得等到明年了。
  到时候可以好好准备一番。
  如今已接近年底,终於可以休息一下了。
  应天府的院试结果一出,放榜的日子便热闹非凡。
  考生们这些日子可谓是煎熬至极。
  尤其是这次考的还是《论语》!
  当学子们事后发现自己连《论语》里的题目都没答对时,那叫一个痛苦。
  最惨的是那些遇到严厉老师的。
  碰上脾气暴躁的,直接上手就打。
  不打怎么行?
  自家学生在贡院里连《论语》都背不出来,这事儿到哪儿说都说不通。
  如今两位夫子凑在一起,开口闭口就是自家学生这次院试的表现。
  说白了,胡惟庸这道题竟成了夫子们验证自己教学水平和学生质量的標杆。
  不管平日里你怎么吹嘘自己的水平,学生连《论语》都背不出来,那你不是废物是什么?
  老话说“说相声的盼著死同行”,实际上哪个行业不盼著同行倒霉?
  所以这段时间,尤其是那些互相看不顺眼的夫子,斗得那叫一个激烈。
  而在外边受了气,回去自然继续收拾自家学生。
  不过,再怎么吹嘘,终究还是要用成绩说话。
  你说你学生学问好,文章写得漂亮,我说我的徒弟更厉害。
  你来我往的斗嘴不过癮,动手又怕有辱斯文。
  到了最后,还是得看科举放榜的结果。
  到了这天,应天府总共八个县,八个县同时放榜。
  这次放榜时,不仅仅是考生在看。
  夫子们乾脆带著自家学生直接堵在县衙门口,等著最终的结果。
  许多考生都在等著看自己是否榜上有名,他们互相对视了一眼,不约而同地嘆了口气。
  今年的考生们,可真是经歷了不少波折啊。
  (本章完)
  ---
  “陈老狗,哈哈哈,我的得意排名第七,怎么样,服不服?”
  隨著一阵几乎失控的笑声,一位头髮白的老夫子,满脸得意地看著对面的另一个老头。
  那老头正眯著眼睛,仔细端详著那张高大的红榜,根本没空理会他的老对手。
  没过多久,被称为陈老狗的夫子突然眼睛一亮,原本平静的脸上浮现出得意的神色。
  他转过头,看了眼那位兴高采烈老头,说道:
  “张麻子,你这条老狗在这儿乱叫什么?”
  “你还敢说自己会教书育人?”
  “得志便猖狂,说的就是你这种人!”
  “看看,我家小子不仅中了院试第十一,他那个不成器的师兄还中了第十九。”
  “哈哈哈,我三个徒弟参加考试,中了两个,这不正说明我教得好?”
  “至於你那得意门生?”
  “呸!他能中第六,那完全是因为他天赋好!”
  “你五个学生参考,只中了这一个,还有什么脸吹嘘自己会教书?”
  “张麻子,你果然就是个误人子弟的废物!”
  这两个平日里装得仙风道骨、道貌岸然的老夫子,今天算是彻底撕破脸了,连最后一点面子都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