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奇幻玄幻 > 大明:我在洪武当咸鱼 > 第94章 陛下需要臣子们相互爭斗
  话已至此,谁还能不明白?要知道,这其中既有皇后的面子,又有胡惟庸这位前任丞相的威望,再加上胡馨月这位新晋太子妃的身份。
  三位重量级人物的面子加在一起,何况这又不是什么犯忌讳的事,她们怎么可能不全力以赴?
  於是,四位来自坤寧宫的资深女官,正式开始了在胡府的教学工作。
  从行走、见礼、说话,到操持宫內事务,无一不教。
  可以说,马皇后其实早就想提前培养胡馨月了。
  胡惟庸这次来得正是时候。
  毕竟,太子妃將来可是要成为皇后的,提前多学点,进宫后自然能把东宫打理得井井有条。
  否则,坤寧宫的女官哪是那么容易放出来的?
  胡馨月的问题解决了,另一边的胡仁彬倒是没什么大问题。
  如今的他,乾脆效仿胡大老爷当年的做法,直接住到了田地旁边。
  每天细心照料並记录著红薯田里的每一丝变化。
  显然,他心里非常清楚,这就是他爹给他的保命符和功勋表。
  若是连这都不用心,那还不如早点一头撞死算了。
  府上的事情都安排妥当后,乡试的考卷也批改完毕了。
  至此,乡试的成绩正式出炉,放榜的日子到了。
  这一天,应天府府衙门口张贴出了大大的乡试榜单。
  一队队衙役举著喜报,敲锣打鼓地前去报信。
  这可是个有大好处的差事!不管去的是谁家,只要喜报上门,报喜银子就少不了。
  若是不小心去的是大户人家,对方又特別高兴的话,仅仅一家的报喜银子,就足以抵得上他们一年的收入了。
  每逢科举放榜之际,应天府衙內总要为送喜报一事爭执许久,隨后才是一阵忙乱的报喜行动。
  然而,大多数考生仍习惯亲自到府衙门口查看成绩,毕竟等待已久,谁还能按捺得住呢?
  一大早,解縉便带著书童来到府衙前,静静地等待著。
  不久,两位文吏拿出两张一人高的红纸,涂上浆糊,猛地贴在墙上。
  乡试榜单就此揭晓。
  榜单一出,原本熙攘的人群顿时沸腾。
  有人欢呼著跑开,想要回家分享喜悦;有人痛哭失声,恨不得当场与人爭执;还有人挤到前面,想要看清榜单。
  一时间,府衙门口乱作一团。
  解縉聪明地早早赶到,站在了前排。
  然而,当他看到榜单时,却愣住了——他竟然上榜了!这意味著他將进入会试和殿试,离金榜题名更近一步。
  解縉有些难以置信,毕竟他並未认真备考,全凭底子答题,甚至有些题目答得隨心所欲,只求不犯忌讳,未曾在意文风是否严谨。
  没想到,竟真的中了!
  隨后,解縉发现陈近南並未上榜。
  昔日在青楼庆祝的三人组,如今只剩他一人,心中不免感到落寞。
  ---
  乡试成绩公布,应天城当天热闹非凡。
  但凡家中有人高中,谁还会閒著?自然要邀请街坊邻居、亲朋好友一同庆祝。
  毕竟,这对一个家族而言,无疑是跃升阶层、光耀门楣的大事。
  暂且不提通过乡试后获得的举人身份所带来的官职和財富…
  单单是能够参加会试,这本身就是最大的好处了。
  要知道,若是会试再能上榜,那至少也能捞个同进士的荣衔。
  儘管同进士常被人轻视,犹如妾室般不被看重,但毕竟也是正儿八经的进士身份啊。
  在小县城里,这样的身份足以当上县令,即便是放在中等县份,也能稳坐县丞之位!
  所以,这样天大的喜事,不庆祝还要等到什么时候?
  正因如此,整个应天府乃至大明各地,都沉浸在一片疯狂的欢庆之中。
  至於那些落榜的考生?
  既然已经考试失利了,难道还要主动去得罪人吗?
  自然是关起门来默默疗伤。
  然而,在这片热闹的庆祝声中,唯独解縉家的气氛显得有些怪异。
  “儿啊,你…你…你…你这到底是怎么考上的啊!”
  看著眼前这位刚刚取得举人功名的神童儿子,解父的表情异常复杂。
  眼中透著欣慰,毕竟这是自己的儿子,首次参加考试便接连通过童子试和乡试,这难道不值得骄傲吗?
  但也感到头疼,原本他只是想让儿子去体验一下考试的氛围,认清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谁知儿子竟如此莽撞地闯了过来。
  更多的则是迷茫,接下来该怎么安排这孩子呢?
  此时的解縉正难得地享用著母亲亲手做的酱肉,大口大口地往嘴里塞。
  听到父亲的问话,他茫然地抬起头。
  “我也不知道啊,我就隨便糊弄过去的!”
  解縉的这番话,幸好只是在自家人面前说说,否则不知要让多少学子气到吐血。
  然而,在场的这些人却心知肚明,这的確是解縉的真心话。
  因为解縉在乡试前根本没怎么复习,整天四处游荡。
  家里的僕从、书童、跟班都一清二楚。
  可偏偏就是这个完全不把乡试当回事的人,在这场人人叫苦连天的乡试中脱颖而出。
  这上哪儿说理去?
  不过,未来的事情暂且放一边。
  眼下既然儿子已经拿下了举人功名,那就先好好庆祝。
  至於会试,这科考也行,如果觉得年纪小把握不足,下一科也並非不可。
  哈哈,通过乡试了,就是这么豪横。
  解縉看著自家父亲那副疯癲的样子,实在不忍直视。
  他不敢多言,甚至连表情都不敢流露。
  否则,等待他的必定是一顿毒打。
  无论你是神童还是才子,在怒火中烧的老父亲面前,也不过是个“逆子”罢了。
  不过,解縉此刻也在思考著一些事情。
  原本的三人组,因方孝孺的落榜,自然无法再聚。
  如今陈兄似乎也未上榜,以后再见,不知何时了。
  一时间,年纪尚轻的解縉,竟有些感伤!
  隨著时间的推移,朱標和胡馨月的婚事越来越近。
  胡府的风头自然越来越盛。
  对胡大老爷来说,这种风光他其实並不想要。
  毕竟毫无用处,还惹得眾人將他视为眼中钉。
  但实际上,他无法堵住別人的嘴,也无法压制別人的羡慕之心。
  因此,他除了自己生闷气外,毫无办法。
  局势果然在愈演愈烈中愈演愈烈。
  甚至到最后,连当朝左丞相李善长,无论名声、地位、职权都比胡大老爷略胜一筹,都不得不服软。
  倒不是说李善长对胡大老爷俯首称臣。
  而是在朝堂上,面对胡大老爷那些最亲近的门生故旧,看在胡大老爷的面子上,多多少少会照拂一二。
  不那么针对,偶尔还能照拂一二……
  哪怕仅仅如此,就足以让不少人羡慕不已。
  要知道,作为当朝左丞相,肃清朝堂上不同的声音,乃是丞相的本职。
  哪怕不能做到全部,但要让自己的这一派声音最大,却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否则,这丞相怕是当了个寂寞。
  可如今,哪怕是李善长,也得多少给胡大老爷一点面子。
  不过,找不了胡大老爷的麻烦,要给胡大老爷面子,但不代表其他人也是如此。
  至少,那浙东的杨宪,这段时间上躥下跳得不是很厉害嘛。
  这要是不弄一下,岂不是有些不安稳?
  说到杨宪,身为浙东人,他可谓是江浙士子的代表。
  面对李善长一系淮西勛贵的强势和咄咄逼人,杨宪同样奋力反抗著。
  固然在朝堂高层,浙东、江浙联合起来似乎还有些不够。
  在官场的中低层,许多来自江浙的士子凭藉显赫的家世,接连通过科举进入仕途。
  杨宪如今正是这批人的领袖。
  儘管他名义上仍位居李善长之下,担任右丞相,但右丞相的地位与职权並不低。
  杨宪一心想要扳倒李善长,因为在他看来,李善长是他前进路上的唯一障碍。
  一次散朝后,杨宪向朱元璋进言,称李善长才能平庸,不足以胜任丞相之职。
  朱元璋听后,虽有些惊讶,但更多的是失望。
  他本意是让杨宪制衡李善长,但对李善长的能力,朱元璋从未怀疑,满朝文武也无人质疑。
  李善长若无真才实学,又怎会多年来一直受到朱元璋的重用?杨宪若想对付李善长,本无可厚非,但他以能力不足为由,却显得拙劣,令朱元璋不悦。
  毕竟,若连如何整人都不得要领,又如何在官场立足?
  杨宪的不断针对,自然传到了李善长的耳中。
  ---
  “李相,杨宪如此囂张,您难道不打算管管?”
  “李相,下官知道您一向宽宏大量,但有些人,实在不值得您如此宽容。”
  “杨宪这种忘恩负义之人,您即便放过他一次,他日后必定会再次反咬一口。”
  李善长坐在韩国公府的书房中,手捧茶杯,静静听著亲近下属的劝諫,脸上却毫无波澜。
  良久,待眾人发表完意见后,他才放下茶杯,沉声道:
  “其实,自陛下任命杨宪为右丞相的那一刻起,我便知道,我与他之间,势同水火!”
  “表面上,我们为权势爭斗,朝堂上你来我往,但实际上……”
  “你们心里都明白,我从未让你们全力出手!”
  “因为,只要我们全力出击,杨宪必败无疑,根本不可能在朝堂上立足!”
  眾人闻言,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在场眾人,既有来自淮西的同乡,也有李善长逐步招揽的学生门生。
  可以说,除了他自己,无人知晓这朝堂之上究竟有多少“李党”!
  甚至连胡惟庸丟下的一帮他嫌弃不已、认为阻碍了他躺平大业的门生故旧,李善长也收纳了许多。
  因此,论真正的实力,李善长这位左丞相,无疑是当朝第一。
  只不过他未曾显露得太明显,以免朱元璋和其他人察觉罢了。
  而今天,李善长终於要揭开自己这番作为的真实意图了。
  “老夫从一开始便明白,杨宪是陛下特意扶植起来与老夫对抗的。”
  “身为丞相,若真的在朝堂上一言九鼎,那陛下的日子便难以安寧了。”
  “因此,陛下需要臣子们,尤其是为首的臣子们相互爭斗。”
  说到这里,李善长得意地抿了一口茶,也给了下方的下属们一些反应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