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奇幻玄幻 > 大明:我在洪武当咸鱼 > 第116章 指点江山的坚实基础
  “这种好事,你怎么不早说呢?”
  相处两天后,朱標大概了解了夫人的性格,胡馨月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拘谨。
  小月儿立刻翻了个白眼,没好气地嗔怪道:
  “殿下这话是什么意思!”
  “那时臣妾不过是个普通的胡家堂妹,能嫁入东宫全靠伯父的威望和祖宗庇佑!”
  “臣妾这样的弱女子,怎敢带厨子进宫,这不是瞧不起东宫的实力吗?”
  得,被小月儿这么一懟,朱標只能苦笑摸鼻子。
  其实他知道胡馨月的意思。
  那时的胡馨月,还未成为胡府正式的一员,哪有资格对东宫的事务指手画脚。
  即便如今她已成为东宫的女主人,也未曾特意安排什么。
  她若开口,完全可以从胡府调一名厨子入宫,但她寧愿时常怀念家中美食,也未轻易提出。
  这其中蕴含著她的考量,实在令人钦佩。
  夫妻二人並未再多谈此事,因为他们之间还有许多事需要適应和磨合,彼此间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如果是老夫老妻,早就无需这般客气,直接交流即可。
  两人嬉笑间来到皇宫,朱標刚坐下不久,就被朱元璋召去议事。
  朱元璋並非有他事,只是像往常一样,让朱標一同处理政务。
  这对朱標来说既是教导,也是让朱元璋自己轻鬆些。
  父子俩无需寒暄,朱標径直坐下,拿起奏摺开始查看。
  另一边,朱元璋头也不抬,隨意问起朱標今日陪胡馨月回门的事。
  朱標如实匯报了与胡大老爷相处的经歷及见闻,“父皇,那军棋真的有趣,比围棋有趣得多。
  ”他详细描述军棋的规则与乐趣,“简单却充满策略,且贴近战场实战。
  ”听儿子说得兴致勃勃,朱元璋来了兴趣,“既然如此有趣,为何不带一副回来,我们也试试?”
  朱標听老朱这么一说,愣了一下,他舔了舔嘴唇,无奈地开口:“父皇,这事我真给忘了!”
  “但这不能赖我,”他接著说,“要怪就怪胡公府的饭菜太美味了,难怪太子妃总想家里的饭呢。
  ”
  “今天我尝了一口,才知道宫里的那些山珍海味,原来都比不上人家做的家常菜。
  一道道菜,真是让人回味无穷啊!”
  “父皇,你不知道,这第一道菜……”
  明明老朱是叫他来商议政务的,可朱標一说起胡府的美食,就停不下来了。
  什么政务不政务的,都被拋到了脑后。
  老朱起初对美食並不怎么在意,但被朱標描述得食指大动,差点流口水。
  可转念一想,老朱的脸色立刻沉了下来。
  “好你个小子!”他瞪著朱標,“在外面吃得开心,回来也不想著你爹。
  现在倒好,让你爹也跟著嘴馋,这是什么道理?平时还总说你孝顺,照这样看,你这孝心怕是变了质了吧!有这么好的东西,竟然不给在宫里的爹娘尝尝?標儿啊,你是不是得意忘形了?这事你做得不太地道啊!”
  老朱目光如炬地看著还在滔滔不绝的儿子,眼中满是不满。
  朱標吃得非常尽兴,他平日里从未尝过如此美味的食物。
  並非这些食材有多珍稀,而是他觉得新奇。
  以往的佳肴,要么极名贵,要么极罕见,大多依赖食材本身的滋味。
  然而,据今日与胡大老爷交谈所知,那些所谓的珍饈可能並未被妥善料理。
  仅凭胡大老爷描述的一些未製作完成的菜餚,就能感受到其中的高明之处。
  宫中御厨显然不及格,唯有胡公才能胜任。
  对於胡惟庸胡大老爷而言,让他亲自下厨不过能做出几道家常菜罢了,而且勉强算得上可口。
  毕竟烹飪是一种需要长期练习的技艺。
  他自幼便在外用餐,即便父母忙碌无暇准备饭菜,也只是託付给亲戚或乾脆给他钱让他去小餐馆甚至路边摊解决。
  大学时期更是离不开食堂和餐馆。
  毕业后进入职场,应酬不断,即便有时留在公司或休假,又有谁愿意早起做饭呢?外卖和餐馆岂非更方便?
  所以,论起厨艺,胡大老爷仅能达到勉强应付的程度。
  但若论及品尝过的、听闻过的、见过的美食……胡大老爷堪称无敌!没办法,过去工作的经歷让他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口味的客户,几乎尝遍了所有类型的美食。
  有传承、重创意、建品牌的……
  偏偏他这种人在陪客人用餐时,还得附和夸讚饭菜多么**。
  如此反覆,他对烹飪之道了解得越来越多。
  等到胡大老爷来到这个时代后,
  这些积累便成了他指点江山的坚实基础。
  当然,这也归功於现代对许多技艺和经验的公开分享。
  否则,胡大老爷不可能通过间接方式学到这么多烹飪知识。
  总而言之,胡府的厨艺確实领先这个时代不止一个层次。
  技术与创意的双重碾压!
  时代的浪潮迎面扑向朱標。
  看著儿子兴奋的模样,朱元璋感到十分失落。
  自己的胖儿子怎么变成这样了?
  难道连基本的孝心都丟了?
  朱標及时止住了话头。
  可当他看向父亲时,却发现父亲正用幽怨的眼神盯著他。
  差点让他一口茶喷出来。
  不过,他並非愚蠢之人,立刻意识到自己刚才的话多么荒唐,连忙补救:
  “爹,我本想给您和母后带些胡府的新菜。
  ”
  “但转念一想,带回来的菜可能不热,也不一定合您的口味。
  ”
  “再说了,这是太子妃的娘家,我们隨太子妃回门还让人额外准备菜餚,似乎不太合適。
  ”
  “所以,我已经让胡公安排了一位厨子直接入宫。
  ”
  “毕竟太子妃喜欢家里的味道,从她娘家请一位厨子进宫,理所当然!”
  “爹,这厨子暂时先留在您的御厨里,等教会了这边的大厨,我再带他回东宫,您觉得怎么样?”
  朱元璋听完朱標的这番话,原本带著几分不满的表情缓和了一些。
  其实他对儿子的做法感到很满意。
  一顿饱和每顿饱的区別,他又怎么会不清楚?与其只带回几道菜,不如直接把厨子带回来。
  至於食材?胡府有的东西,皇宫里怎么会没有?而且刚才朱標的意思很清楚,不过是些普通的食材,若是连这些都没有,那御膳房的人確实该被问责了。
  最重要的是,这是朱家对儿媳的宠爱。
  太子妃不適应宫中的饮食,回门时就立刻安排厨子进宫。
  这样的事情传出去,谁不会羡慕太子妃?
  至於厨子多做一点活儿?那是应该的,难道宫里只有太子妃一个人吃饭吗?多发一些俸禄即可。
  嗯,这小子还算记得他的父母,不错!
  父子二人继续处理政务的时候,大明周报社的新任主管李建林正在琢磨著下巴,看著手中的信纸。
  他准备给胡大老爷写一封邀请函,邀请他到报社看看、巡视一下。
  公事上讲,这报社是胡大老爷亲手创立的,无论人员招聘还是规章制度,都由他决定。
  胡大老爷来看看,发现问题可以及时解决,这样有助於他將大明周报办得更好。
  私心方面,李建林非常渴望进步。
  他出身於普通家庭,一路走来没有名师指导,全靠自己努力。
  要想有所发展,他需要一条捷径。
  说到底,他既无背景,也无势力。
  现在抓住这个机会,借著这份人情,要是能把胡大老爷拉拢过来,那他的靠山就有了。
  立刻想通这一点的李总编,提笔写下一封诚意满满的邀请函。
  胡大老爷接过邀请函,无奈地摇了摇头。
  巡视?
  不过是走个过场罢了。
  嗯,也好久没去了,去瞧瞧也无妨。
  反正閒著也是閒著,上辈子跟著领导视察不少次了。
  这辈子,他是不是也该当个领导了?
  这个消息传到大明周报社后,罗贯中和方孝孺都非常兴奋。
  胡大老爷要来?
  作为新员工,他们入职时胡大老爷已经离开了。
  现在这是有了机会?
  ()
  ------------
  其实罗贯中和方孝孺对胡大老爷有好感甚至充满期待是很自然的。
  不过,两人的內心还是有些不同。
  对罗贯中来说,胡大老爷帮助他的师父施耐庵出版了《水滸传》。
  如今,《水滸传》早已不再是当初积满灰尘的手稿。
  虽然別的地方可能还不太普及。
  但在应天府,《水滸传》的名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这一切都源於胡大老爷最初的同意。
  在罗贯中看来,大多数文人都看不起话本这种东西。
  胡大老爷不仅给他的师父提供了出版的机会,还给了他一份正当的工作,这是莫大的恩情。
  更不用说,《水滸传》隨著大明周报的不断印刷和销售,註定会在歷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过去没有能力也没途径也就罢了,现在既然有能力了,本该好好感谢胡大老爷才是。
  可万万没想到,这位大老爷竟然直接辞了职。
  这下想表达感激之情都没机会了。
  虽然知道胡府的地址,但胡府可不是普通人家能隨便进的。
  別说像我这样的小人物,就算那些在我眼中地位颇高的人,不也是得递上帖子等待召见吗?胡府大门紧闭不是闹著玩的,是真的谁来了都不理会。
  尤其是自从成为皇亲之后,胡府的门槛更高了。
  据说近段时间,除了太子带著太子妃回门时开过一次门,再没有接待过任何外客。
  我自然清楚,自己这种小人物绝不可能和太子受到同等对待。
  所以,胡大老爷巡视报社时,就是我最好的机会了。
  以后嘛,谁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呢。
  毕竟,胡大老爷不仅不待客,外出也很少。
  无论是文人雅集的诗会、文会,还是达官显贵举办的晚宴、聚会,几乎都看不到他的身影。
  偶尔他外出,十次倒有**是直接乘车入宫。
  这般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作风,叫人怎么敢轻易靠近?
  与罗贯中的期待不同,方孝儒更多的是好奇。
  他非常好奇!
  对於胡大老爷,他的看法相当复杂。
  毕竟,就是这位大老爷,让自己之前满怀信心的科举之路屡屡受挫。
  即便现在科考结束,但一想到当年在贡院关著门看考卷的情景,他还是会从噩梦中惊醒。
  那种束手无策、左右为难的感觉,实在太痛苦、太煎熬了。
  让人又爱又恨,却又不得不心服口服。
  而做出这种令人侧目的事情的,正是胡大老爷这位前任**。
  方孝儒虽然木訥了些,但並不傻。
  他十分清楚,胡大老爷此举得罪了多少人!
  要知道,科举並非只关乎考生个人,它还涉及家庭、宗族、师门以及地方官员的利益。
  因此,歷来的主考官都是个美差,既能结交眾多新晋学子和官员,又能拉拢背后的各种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