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奇幻玄幻 > 大明:我在洪武当咸鱼 > 第129章 参加殿试竟然还要动手打架?
  什么情况?
  比试?
  看起来像是要在奉天殿当场动手?
  不对!
  你脑子里到底装了些什么啊!
  怎么会想出这种主意!
  你真是个奇葩啊!
  而听到这句话,那些还在等待结果的考生们更是集体绝望了。
  他们终於见识到了这位胡大老爷的真面目。
  这確实是让他们吃了两年苦头的罪魁祸首啊!
  即便现在他们通过了殿试,那段科举路上的艰难回忆依然挥之不去。
  要知道,这位胡大人可真是把他们折腾得够呛。
  一路走来,每道难关都像是过不去的坎,可偏偏又全都过去了,回头想想,眼泪止不住地流。
  本届考生,又有谁提起科举时不脸色大变?
  说到底,还不是被嚇的吗?
  没经歷过考场上的紧张,没在贡院待上几天,根本体会不到考生的心情。
  满怀信心进去,看到试卷却一脸茫然,那种绝望感有多煎熬。
  他们已经歷了不止三次这样的过程。
  好不容易走到最后一步,难道还要上演一场闹剧?
  打架?!
  更让人气愤的是,这种不把人当回事的做法,竟然是这位主考官想出来的?
  就算是修养极好的君子,此刻也会忍不住咒骂一句。
  胡大人,真够狠的。
  不过,他们再怎么不满也没用,这里轮不到他们发言。
  但他们不说,不代表別人不说。
  瞧,左丞相李善长都已经按捺不住了。
  朝堂大事,怎能容许胡惟庸如此胡来?
  ---
  对李善长而言,胡惟庸这个名字简直是噩梦。
  这位昔日学生兼同乡,给他带来的感觉复杂至极。
  早年,两人联手,在朝堂上风光无限。
  后来,胡惟庸一路高升,速度之快令人咋舌,转眼间就把其他人远远甩开。
  如今,他竟然做出这种事。
  胡惟庸成为左丞相后,凭藉淮西出身、皇帝信任以及眾多门生故旧的支持,迅速崛起。
  儘管他仅是左丞相之一,但其影响力不容小覷。
  胡惟庸不仅依赖皇上的宠爱,更因为他具备治理国家的实际能力。
  否则,朱元璋绝不会容忍他在朝中如此强势。
  李善长曾因胡惟庸的权势和过去的交情,安排侄子与他的侄女成婚。
  然而,胡惟庸突然上表请辞,並顺从皇命退婚。
  这让李善长始料未及,更没想到胡惟庸后来再度崛起。
  李善长始终不明白胡惟庸的真实意图。
  他既非急於攀爬权力巔峰之人,也非无足轻重之辈。
  胡惟庸虽官职不高,却常入宫如归家,而他家退婚的侄女现为东宫正妃。
  这种复杂的关係网,不是简单的权臣或外戚所能解释。
  可以说,外戚本身並非威胁,但如果外戚本就是权力中心的一部分,则尤为棘手。
  尤其像胡惟庸这样,虽曾为外戚,却始终与皇帝关係亲密。
  与这种人爭锋,犹如与亲戚爭论,毫无胜算。
  因此,除非迫不得已,李善长都会儘量避开胡惟庸。
  两家已因朱重八的意愿彻底翻脸,那就索性彻底撕破脸好了。
  然而,也无需无端树敌。
  转念一想,李善长虽已是不能再升的丞相,但胡惟庸若要害他,恐怕连全尸都保不住。
  毕竟,他自己做过的事儿,没人比他更清楚,一旦被揪出几件,便是抄家灭族的大祸。
  胡惟庸若想动手,李善长不认为他会留情。
  只是今日之事,他反覆权衡,最终还是决定站出来。
  胡惟庸提出的建议实在过於荒诞:抡才大典以武斗定胜负,而非凭才学。
  这岂非对朝廷制度的侮辱?身为左丞相,李善长有责任维护朝廷尊严和法度。
  抡才大典怎能让胡惟庸如此胡作非为!
  “陛下,此事万万不可!”
  “若有才智相当的学子,不如再仔细考量。
  ”
  “抡才大典怎能如此儿戏?”
  李善长强压怒火,终究没直接要求朱元璋惩处胡惟庸。
  他知道说了也无济於事。
  果然,朱元璋听完后点头,却並未立即应允,反而转向胡惟庸问道:
  “惟庸,为何要他们比武?”
  “朕不信你是个胡来之人!”
  眾人皆惊。
  莫非真要听胡惟庸解释?若是合理,难道学子们真要动手?
  对朱元璋而言,士子的脸面、抡才大典的规矩都不重要,他是开国皇帝,一切由他说了算。
  规矩之类的东西,他根本没放在心上。
  只要胡大老爷的理由说得通,打一架又有什么关係?
  胡大老爷点头,仿佛刚才李善长的弹劾完全没有影响到他,坦然说道:
  “陛下,我之前提出这个建议是有原因的。
  ”
  “首先,陛下英明,科举的规矩早已由您制定,殿试作为最后一环,不该更改。
  ”
  “即便要改,也不是这一回的事儿了,否则我大明的威严何存?”
  这话一出,不仅朱元璋,就连其他等著看热闹的大臣们也纷纷点头。
  没错,正是这个理。
  “殿试都结束了,所有该考的都已经考过,怎么能突然加试呢?”
  “所以我认为,既然文比不分高下,不如让他们武比,这样后世提起,也是一段佳话。
  ”
  眾人听罢,觉得这理由確实有些道理。
  尤其是胡惟庸反对加试的观点,得到了不少老儒生的支持。
  这本就是应该的,殿试结束后若再加一场,算怎么回事?
  见大家都陷入思考,胡惟庸赶忙接著说道:
  “其次,这些学子將来要为官,尤其是状元,前程不可限量。
  ”
  “大明疆域广袤,说不定会被派往各地为官。
  ”
  “没有健康的体魄怎么行?”
  “万一在路上受点风寒就病倒了,岂不是辜负了陛下的信任和朝廷的栽培?”
  “让他们活动一下筋骨也是好事。
  ”
  “他们又不是习武之人,打架不过是比拼体格和力气罢了!”
  “身体强壮的当状元,以后重点培养,有何不可?”
  朱元璋听到这话,咂咂嘴,略作思索后,觉得很有道理。
  確实如此!
  文采相差无几,那就选体格好的,能为朱家效力久的,那就是状元!
  不错,就这么办!
  来吧,打一架!贏的人就是状元。
  ()
  ---
  好吧!
  不管这事是不是闹剧。
  既然胡惟庸建议,朱元璋同意,那这事就成了定局。
  也就是说,这次科举的最后悬念,要从文斗转为武斗解决。
  朝堂上的文武官员和考生此刻都惊呆了。
  天啊!
  皇上这是要做什么?
  真的让他们动手?
  这些参加殿试的学子,难道要在奉天殿里打起来?
  这已经不仅仅是失礼的问题了!
  简直是乱套了!
  而且,大殿里的所有人都对胡惟庸投去无奈的目光。
  他也太能找藉口了,还能一本正经地说出一堆理由。
  仔细想想,这些理由还挺合理。
  似乎,这真是最直接的办法。
  此时的胡惟庸两眼放光地看著眾考生,显然是期待看到这场闹剧。
  他完全不慌不忙,坦然提出建议,等著看结果。
  你能怎么办?
  考生们见皇帝已下决定,也说不出什么了。
  此刻,张玉林和季如常两名士子略显忐忑地从队伍中走出。
  苍天有知!
  谁能想到,他们来参加殿试竟然还要动手打架?
  这简直荒唐至极。
  然而,他们別无选择。
  胜者为状元,败者成榜眼。
  看似差距不大,实则天壤之別。
  毕竟,歷史上铭记的只有状元,探因趣闻而留名已属罕见。
  至於榜眼,又有谁会在意?
  他们一路闯入殿试,答卷已完成,怎能没有追求功名之心?
  归根结底,他们就是为了这个而来。
  如今机会就在眼前,岂容错过?
  不过是打一场而已!
  既如此,那就打吧!
  想到这里,两人对视一眼,开始整理衣袖,將衣摆掖入腰带。
  可以说,这两名士子虽非武者,但准备动作却相当到位。
  胡大老爷在一旁观察,眯著眼微笑打量。
  这二人,倒是颇有特色。
  那位名叫张玉林的,明显高出不少,身形挺拔,看起来颇为有力。
  但在胡大老爷眼中,此人却显得不够稳妥。
  並非其他原因,而是他一路走来,步伐略显飘忽。
  看似步履平稳,但看他行走时上身的晃动,便知重心不稳。
  再看另一位叫季如常的,虽比张玉林矮半头,但根基扎实。
  更关键的是,他一走近就开始整理袖子、衣摆,那神態分明是个经验丰富的人。
  张玉林虽然也在参与,但不过是被对方提醒后模仿而已。
  胡大老爷仔细观察后,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
  这两个人的视线很特別。
  张玉林的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季如常身上,仿佛时刻警惕著他的动作。
  而季如常的眼神却很分散,他不仅留意著张玉林,还顺便观察周围的环境。
  显然,在胡大老爷看来,这**湖已经开始评估环境,思考如何利用了。
  想到这里,胡大老爷率先对朱元璋说道:
  “陛下,刚才我忘了告诉他们几条规则,不如我现在说一下?”
  朱元璋听后愣了一下,然后无奈地看著胡大老爷。
  你这傢伙真是不怕事情闹大啊。
  看你观看士子比试居然还想立规矩?
  不过话已至此,既然都答应比试了,说说规矩也无妨。
  看到朱元璋点头同意,胡惟庸笑著站出来说道:
  “你们两人既然要用武力分胜负,那本官就先定几个规矩。
  ”
  “第一,这次比试只是区分高下,不是生死对决,不过是殿试后的小手段罢了,別拼命!”
  “第二,眼睛、喉咙、**这三处不能攻击!”
  “第三,倒地不起或认输者为败!”
  “就这三个规矩,你们有异议吗?”
  张玉林和季如常对视一眼后,齐声说道:“下官无异议!”
  他们已经通过殿试,可以在胡大老爷面前自称下官。
  当然,他们也可以称自己为学生。
  毕竟,胡大老爷是本届科考的主考官,称学生並无不妥。
  不过显然,他们不愿意这样称呼。
  至於原因?
  嘿嘿,当然不是因为胡大老爷出题太刁钻了吧!
  眼看两人准备完毕,胡大老爷故作姿態地开始耍招。
  “来,互相行礼!”
  两人无奈地向彼此鞠了一躬。
  胡惟庸又喊:“站到两丈外,面对面!”
  “好,开始!”
  隨著胡大老爷一声令下,季如常突然猛衝向前,在对方惊恐的目光中一拳击中对方腹部。
  还没等听到对方的惨叫,他就熟练地將人摔在地上。
  而奉天殿的地砖非常坚固,至少比张玉林的身体结实。
  这一下直接把张玉林砸懵了,他急忙喊道:“我认输!”
  於是,胜负立判!
  在场的所有人都看明白了。
  显然,季如常是练家子!
  只是,百官们觉得刚才那场比试不过癮。
  不过,皇帝的话不能反悔,通过这次比试,状元已经確定是季如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