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奇幻玄幻 > 大明:我在洪武当咸鱼 > 第132章 废除丞相制度
  实际上,皇帝在除军权外的执政权与丞相职权多有重合,甚至某些丞相会覬覦军权。
  如此一来,名义上的皇帝是否还重要?
  朱元璋深知这一点,因此决定废除丞相制度。
  他相信自己能够压制丞相,但他担忧子孙后代能否抵挡那些歷经官场磨礪的老辣对手。
  即便最终能够获胜,恐怕也免不了诸多纷爭,这岂不是还会拖累大明的发展?
  不如趁早解决麻烦,索性撤销丞相职位。
  朱元璋的想法直白而强硬。
  既然相权与皇权会有衝突,那么將相权集中到皇帝手中,自然就无事了。
  正因如此,他对李善长格外不满。
  偏偏今天李善长又自寻死路。
  【记住全网最快小説站101??????.??????】
  这下彻底坚定了朱元璋的决心!
  儘管李善长是开国功臣,也是多年的旧臣,但为了皇权,朱元璋仍决意狠下心来。
  当然,朱元璋明白,目前李善长並无过错,他也无法直接处死对方。
  不过,这没什么。
  有些事,只需稍加等待便会有变化。
  当下,朱元璋表面上接受李善长的建议,撤回了废止禁海的政令,还称讚李善长稳重成熟。
  然而,在朝堂上,刘伯温听到朱元璋撤回政令后,顿时感到一阵不安。
  他转头看向李善长,暗中为这位老对手默哀一声。
  ()
  ---
  刘伯温瞥见李善长眉眼中掩饰不住的得意之色。
  隨后又望向朱元璋,表面虽笑,但眼中杀机毕露,根本藏不住。
  刘伯温轻嘆一声。
  他太了解朱元璋了。
  这人既是梟雄也是明君,却绝非仁君。
  多疑、残忍,这些词都不算好。
  可组合在一起,却显得格外不同。
  刘伯温深知,朱元璋一直努力压抑著自己的衝动和暴烈。
  朱元璋歷经战火创立大业,內心偏好军事中直接果断的行事风格。
  然而,身为皇帝,他深知不能一味如此,否则便会沦为暴君与昏君。
  因此,他严格遵循师出有名、赏罚分明的原则,这是世人对他的期待,也是他自我的约束。
  儘管如此,刘伯温明白,某些事情如鯁在喉,一旦埋於心间,便难以彻底消散。
  朱元璋內心深处始终存有这些未解之结,而刘伯温便是其中之一。
  当年在红巾军中运筹帷幄时,刘伯温风光无限;然而明朝建立后,他却变得极为谨慎。
  原因在於,他已被朱元璋视为潜在威胁。
  在他看来,像刘伯温这样的谋士,足以动摇整个王朝根基。
  所以,刘伯温必须留在自己掌控范围內。
  深知这一点,刘伯温多年来低调隱忍。
  即便如此,朱元璋依然对他心存戒备。
  即便刘伯温渴望归隱,也始终未能如愿。
  他意识到,朱元璋一方面畏惧自己的才能,另一方面担心自己的智慧传承给他人,可能引发內乱。
  然而,直接除掉他又缺乏正当理由,这让局面陷入尷尬境地。
  最终,双方都承受著这种微妙关係带来的痛苦。
  正是这段经歷,使刘伯温看清了朱元璋的真实想法——皇权稳固与大明基业才是他的核心关切。
  为此,朱元璋不惜背负骂名甚至歷史污点。
  胡惟庸在眾人中显得格外独特,他在高位上虽未遭遇朱元璋的打压,反而轻鬆卸任。
  如今他悠然於朝堂之外,似閒云野鹤般与朝廷和皇室保持距离,却依旧自在逍遥。
  这种生活让刘伯温无比嚮往。
  相比之下,大明官场上的其他人无不战战兢兢。
  李善长本应凭藉智慧逃脱厄运,毕竟他是比胡惟庸更为狡猾的政治家。
  然而权力的**让他迷失了方向。
  登上丞相之位后,他逐渐被权力迷惑,不再如从前那般清醒。
  朱標在散朝后隨父亲入御书房,沉默许久后问道:“父皇,为何临近之时,反而收回了政令?”
  “儿臣觉得,李相稍加反对,您不会轻易收回决定吧。
  ”
  “您是不是另有打算?”
  確实,知子莫若父,反过来也是如此。
  朱標对他的父皇还是比较了解的。
  朱元璋是个非常固执的人,一旦认定的事,即便碰壁也不回头。
  但今天很有趣,李善长刚反对几句,父皇就改变了主意。
  这里面要是没有別的谋划,那才奇怪。
  朱元璋嘴角微扬,显然很满意儿子对自己如此了解。
  但他没有直接回应,而是问了一个问题。
  “標儿,你觉得李善长如何?”
  朱標迟疑片刻答道:“大明功臣,擅长政务,但野心不小。
  ”
  朱元璋点头认可,脸上笑意更浓。
  “你说得对,李善长就是这样的人。
  ”
  “那么,你觉得,这样的人还適合当丞相吗?”
  朱標沉思良久才答:“不適合。
  ”
  “野心大的人,能力强反而更有害。
  ”
  朱元璋笑了。
  “哈哈,看来我们父子的想法一致。
  ”
  “我也是这么想的。
  ”
  “不过,我的考虑更深一些。
  ”
  “能当丞相的,必定有能力。
  ”
  “但如果有了野心,危害巨大;如果没有野心,又担心將来生出野心。
  ”
  “那为什么我不乾脆废除丞相这个职位呢?”
  朱標听到这惊人之语,大吃一惊。
  废除丞相?
  父亲竟有这样的想法?
  千年以来,歷朝歷代都有丞相。
  如今,父亲一句话就要废除丞相职位,这太突然了。
  事情若成,后代子孙再难恢復,文臣们又如何接受?朱標深知父亲行事出人意料,这次也不例外。
  他不解地询问父亲的想法。
  朱元璋笑著表示,这个念头已存许久,最初是在胡惟庸任丞相时就考虑过。
  “当年我们总觉得李善长的能力虽强,但有些事情总不合我们的意。
  即便后来证明他说得没错,我们內心依然难以舒畅。
  ”
  “毕竟,这天下终究是我们朱家的,对不对?”
  朱元璋坦率地说道。
  他向来不觉得自己是什么完人。
  朱標自然明白这一点,所以他只是轻笑一声便不再多言。
  他本想听父亲继续讲述这件事。
  “隨著李善长在朝中的地位日益稳固,一方面我们感到欣慰,因为他確实是个得力助手;另一方面,我们也担忧,若他成为权臣,一旦我们不在了,你能应付得了吗?”
  正在这时,李善长因故辞去了丞相之职,由胡惟庸接任。
  提到这里,朱元璋的神情变得凝重。
  “胡惟庸的任命,我们是顺势而为,但也有一部分原因是那群人的强烈要求。
  ”
  “没错,你当时也看到了。
  表面上他们是推荐胡惟庸,实际上是在施压。
  ”
  “所以我们答应了,也是想验证一下这个位置是否还能挽救。
  ”
  说到这里,朱元璋的表情更加严肃。
  “结果呢?这就是他对我们的回报吗?”
  “他把朝廷当成了什么?这天下难道姓李吗?”
  “看看吧,今天我临时提出一项政策,李善长毫无准备就站了出来。
  ”
  “结果如何?支持他的有几人?这些人连我的真实意图都不清楚,只因为李善长站了出来,就跟著附和。
  ”
  老朱深吸一口气,目光落在胖儿子身上,语气严厉地说道:“李善长因权欲而死,固然有罪。
  但我们必须认识到,一旦踏上这条路,对权力的追求是不可避免的。
  ”
  “因此,只要丞相之位存在,就必然会出现权臣。
  我是开国皇帝,可以压制像李善长那样的权臣,但你能保证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能做到吗?”
  “所以,我们必须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废除丞相制度,让权力完全回归皇室。
  这样一来,我们家族的地位將更加稳固。
  ”
  朱標无奈地笑了笑,他已经猜到父亲的想法。
  废除丞相职位后,相权將直接归入皇权,这对皇族而言无疑是极大的权力提升。
  作为未来的皇帝,朱標自然明白这一点。
  儘管他比父亲朱元璋更为温和,但他同样是一个渴望权力的人。
  因此,废除丞相制度这件事,最终被確定了下来。
  至於处死李善长,只是顺带的决定。
  毕竟废除丞相制度的影响远超**一个人。
  见儿子终於理解了自己的意图,老朱感到欣慰。
  他並不在意其他人的意见,谁要是反对,他毫不畏惧地採取行动。
  但让他担忧的是,儿子是否会站在对立面。
  现在儿子的態度让他安心,於是他继续说道:“其实我明白,理想的官员应该是像李善长这样,懂得把握分寸,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不该做。
  ”
  朱標听完父亲的话后,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显然,父亲这是设好了圈套,只等李善长往里跳。
  一旦他跳入陷阱,那么等待他的结局必然是家破人亡。
  然而此刻的李善长,丝毫没有察觉到危机正在逼近。
  今**心中满是喜悦,毕竟朱元璋今日对他格外赏识。
  谁不知道朱元璋的性格?固执倔强是出了名的。
  可今日刚提出建议,对方就立刻改口,这无疑是对他的重视和信任。
  嘖嘖,做了丞相果然不同凡响。
  以往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现在却轻易实现了。
  特別是这种在圣旨已下后还能让皇帝改变决定的情况。
  简直不可思议!
  李善长心中暗自得意,觉得自己简直是太幸运了。
  ()
  ---
  朝堂上的纷爭往往会影响外界。
  尤其是丞相带头挑战皇权的举动。
  这样的场景堪称罕见。
  更令人震惊的是,李善长竟然带领群臣取得了胜利。
  要知道,朱元璋一向强势,这样的结果实在出乎意料。
  不仅敢於与皇帝抗衡,还成功逼退对方。
  这般情形,怎能不令人震惊?
  韩国公府因朝堂上的表现,更加兴旺。
  每日从早至晚,府门前皆是来访的官员络绎不绝。
  这些人並非指望一次拜访就能攀附上李善长这丞相,但若不来,恐怕会被视为怠慢,反而得罪权贵。
  起初,李善长对此仍存戒心。
  毕竟他对朱元璋的性格再清楚不过。
  然而,这些来访者不仅带著厚礼,言辞也极为恭维。
  一个两个也就罢了,偏偏人人如此。
  眾人皆是饱学之士,怎会不知如何恰到好处地奉承?李善长並非首次被吹捧,即使未任丞相时,他也是位高权重之人。
  可这般眾星捧月的场景,他从未经歷。
  终究,他也只是凡人,难以承受这番讚誉。
  李善长並非心慈手软,而是实在难以抵挡这美言。
  韩国公府门前的热闹景象,在应天府已成奇观。
  大多数人羡慕不已,唯有朱元璋父子与刘伯温冷眼旁观。
  刘伯温更確信,李善长的命运已然註定。
  这无疑是捧杀。
  然而,明了**的刘伯温並未多言。
  他深知自身处境,正因朱元璋的猜忌,他被牢牢束缚在朝堂之中,难求自保。
  眼下这种局面勉强还能应付,但若他再有什么大动作,或者干扰到朱元璋的计划,朱元璋恐怕不会一次次容忍。
  另一方面,也有人看穿了李善长表面风光背后的隱患。
  可惜的是,胡大老爷听到这个消息后,只是在脑海里一闪而过,便不再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