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奇幻玄幻 > 大明:我在洪武当咸鱼 > 第149章 他明白,自己已无退路!
  以他的体態,恐怕连现有的姬妾都难以应付,更別说新娶的**。
  胡惟庸对此深表怀疑。
  毕竟,李善长並没有什么特別之处。
  这件事胡大老爷並不在意,但朝廷中的其他人却不这么认为。
  虽然大家心里都有同样的喜好,
  但有些事不宜公开。
  你喜欢,就自己承担。
  何必如此张扬地迎娶呢?
  你以为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娶一位妙龄少女是好事?
  谁能不议论呢!
  顿时,朝廷上下对李善长的批评声四起。
  许多找到机会的御史像嗅到鱼腥味的猫一样,迅速出击。
  弹劾!
  参奏!
  从人品问题到结党营私,各种罪名都被提了出来。
  一时间,李善长成了御史台的重点目標。
  李善长起初表现得很镇定。
  毕竟,被御史指责並不是新鲜事。
  別说他了,哪怕是坐在上首的朱元璋,也常被大胆的御史揪住失误批评一番。
  那些御史,胆子一大,连皇帝都不放在眼里,更何况他这个丞相呢!
  因此,他根本没太在意,该辩解就辩解,该反驳就反驳。
  渐渐地,李善长察觉到了异样。
  他发现参劾他的人越来越多,不仅有御史台的御史,连六部官员也开始参与。
  这事似乎越来越严重了!
  最让他不安的是,掌握实权的朱元璋態度模稜两可。
  这一下,李善长彻底慌了。
  御史弹劾他,他可以不在乎。
  毕竟这是朝堂政治游戏的一部分,弹劾和辩解都是正常现象。
  但朱元璋这种放任不管甚至暗中鼓励的態度,就很不寻常了。
  李善长心里闪过一个令人震惊却又在意料之中的念头。
  “朱元璋是不是要看著我倒下了?”
  想到这里,李善长不禁冒了一身冷汗。
  对抗朱元璋是不可能的。
  虽然他结交了不少朝中重臣,这些人或许能在某些事情上与他同进退。
  但如果让他们联合起来对抗朱元璋?
  绝无可能!
  朱元璋能掌控江山,靠的不仅是威望和手段,更是大明遍布全国的百万大军。
  只要兵权在握,朱元璋就无所畏惧。
  左思右想都觉得不对劲的李善长,在焦虑中想出了一个歪主意。
  两天后,他竟然主动上奏请求辞去**职位。
  这是一次试探。
  他想看看朱元璋的真实態度。
  他只猜到了开始,却完全没料到结局。
  朱元璋连一句挽留的话都没有,直接当场批准了。
  这一下,李善长彻底愣住了。
  ()
  ---
  李善长曾设想自己的结局。
  他早已明白,丞相之位不可能永远担任。
  甚至,在某些不幸的情况下,隨时可能失去一切。
  他曾梦见自己仍为丞相,却被朱元璋贬謫的场景,但现实比噩梦更残酷。
  他无论如何也没想到,自己的仕途会以这种方式结束。
  辞职?
  请求退休?
  按规矩,这种级別的官员提出辞职,不是应该先挽留再交流吗?
  为何朱元璋如此乾脆地同意?
  李善长想要收回刚才的奏摺,试图解释这是误操作。
  然而,当他抬头时,迎上的却是朱元璋冰冷刺骨的目光。
  那眼神绝非对待老友或旧部,更不是对多年追隨者的宽容。
  朱元璋眼中只有轻蔑、不屑和厌恶,唯独没有惋惜!
  李善长被这目光震慑,將要说出口的话硬生生咽了回去。
  他清楚了,自己已无退路。
  既然递上了辞职的奏摺,对方也欣然批准。
  那么,他不仅失去了丞相之位,还失去了所有官职。
  如今,他仅剩一个韩国公的头衔,別无所有。
  这岂不是逼迫他归隱山林?
  李善长踉蹌著向朱元璋行了一礼,隨后失魂落魄地走出皇宫。
  直到被守门將士叫住,他才意识到自己已置身宫外。
  抹去脸上的冷汗,他颤抖著在僕人扶持下登上了马车。
  放下车帘后,他再也掩饰不住內心的慌乱。
  愤怒?或许有一点,但更多的是恐惧!走出谨身殿的那一刻,李善长最担心的是朱元璋是否会秋后算帐。
  更让他焦虑的是,朱元璋若真要清算,不知会追究到何种地步。
  一旦被深究,那些隱藏多年的劣跡將尽数曝光,而自己恐难逃明正典刑的命运。
  如此一来,连九族都可能覆灭。
  李善长从未自詡为清白之人,酒色財气、权势美色他无一不爱。
  多年官场沉浮,他也不知害过多少人。
  树敌无数的他,曾为权势、利益不择手段,许多事更是难以见光。
  若这些秘密被揭开,后果不堪设想。
  而此刻,那些平日里对他毕恭毕敬的官员们,恐怕也会转而对他落井下石。
  面对未知的局势,李善长满心茫然与惊惧。
  带著这份忐忑,他回到了韩国公府。
  傍晚时分,韩国公府宾客云集。
  往日追隨李善长的党羽们,此刻竟齐刷刷地齐聚於此。
  他们並非自愿前来,而是不得不如此。
  李善长突然递交辞呈,让他们措手不及。
  这些人並不真心依附於他,但多年以来,他们的利益早已与李善长紧密相连。
  想要轻易抽身,谈何容易?即便想背叛,又有谁会相信?
  李善长的离去,使他们犹如失去了方向的小船。
  此刻,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力维持现状,让这艘摇摆不定的船继续前行。
  李善长看著面前议论纷纷的人群,沉声咳嗽一声说道:“诸位无需惊慌,我不过是身体不適,稍作休养罢了。
  至於丞相之位,不过是小事一桩,待我康復后自然会重新掌控。
  ”
  他的言语充满自信,令在场的官员们稍稍安心。
  满是溢美之词的话仿佛不要钱似的涌来,核心意思却始终如一。
  老大,好好养病,早日康復,然后继续庇护我们!
  待眾人离开后,脸上还掛著浅笑的李善长,笑容瞬间消散。
  东山再起?身体抱恙?说起来容易啊!
  李善长根本不认为自己有机会重返丞相之位,他只关心一件事:朱元璋是否会置他於死地!
  次日,朝堂上突然涌现大批御史,联手弹劾李善长麾下官员。
  哇,那些证据简直详细得不得了!
  似乎早有准备,专为今日设局。
  朱元璋也不客气,当场逐条惩处。
  此时,连傻子都能看出,这是陛下借御史之口清洗朝堂!
  这种情况持续了好几天。
  与李善长关係密切的官员几乎全被治罪。
  得知消息后,李善长如墮冰窖。
  他明白,自己已无退路!
  ()
  ---
  这几日,朝堂仿佛成了御史台御史们的专属舞台。
  户部、礼部、兵部、刑部……
  侍郎、郎中、主事……
  各衙门、各级官员,如今在御史眼中成了肥肉。
  一群御史如同要衝刺业绩般疯狂出击,不断发起攻击。
  罪状、证据、证人……
  御史台的这些人好似刑部老手,轻易备齐所有材料。
  剩下的,就是定罪了。
  朱元璋向来嫉恶如仇,御史所奏,只要证据確凿,立刻就会採取行动。
  官员纷纷**,职位空缺频现。
  起初,有些官员以为这是晋升的机会,然而短短三天后,所有人都变得战战兢兢。
  朝堂之中,已有半数官员被清洗,而这一切针对的都是李善长一派。
  核心人物自不必说,连外围成员也难逃厄运。
  这种状况让所有官员心生恐惧,毕竟谁也无法保证自己能置身事外。
  若仅处理李善长一系的核心成员,眾人或许只感到惊讶,但他们与李善长並无深交。
  可如今连外围人员都被牵连,这让他们倍感不安。
  在官场中,低头不见抬头见,与同僚交往再平常不过。
  更何况李善长曾为丞相,谁能避免与其有所交集?
  因此,因为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联繫就被归为清洗对象,实在是令人难以接受。
  此时,若不儘快撇清关係,恐怕难辞其咎。
  於是,李善长成了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对象。
  短短五天,原本属於李善长的朝堂势力已被彻底清除。
  即使是最轻微的罪名,也会被调离京城,流放到边疆。
  李善长一直以为朱元璋不敢对满朝文武下手。
  但实际上,朱元璋也確实下不了手。
  如果真的那样做了,他辛苦建立的帝国可能一夜之间就会土崩瓦解。
  不过,朱元璋也不需要真的对所有官员都动手。
  那些最核心、最坚定支持他的人,自然会按照罪行该杀的杀,该抓的抓。
  但对於一些不太关键的人物,可以根据罪行进行调整。
  降职或者调岗都可以接受。
  犯了错的人如果愿意戴罪立功,那就得继续努力工作。
  这样也可以从別的地方调人来填补空缺。
  实际上,这对大明朝的正常运作並没有太大影响。
  这些事,朱元璋早已反覆思量过。
  因此,虽然朝堂上每天都有关员被惩处,看起来波涛汹涌,但实际上官场只是紧张和震动。
  真正痛苦的只有李善长一派的人,时间久了,其他人却发现似乎还不错。
  毕竟职位空了出来,运气好的马上升迁,运气差的也能看到一线希望。
  朝堂的动盪最终传到了躲在韩国公府装死的李善长耳中。
  他看著手中的名单,颓然地靠在椅背上。
  “完了!”
  “逃不过这一劫了!”
  李善长终於明白了自己的处境。
  这次已无路可走。
  过了很久,他才茫然抬头环顾四周。
  这里是他最爱待的书房,也是他投入最多心血的地方。
  书架为黄梨材质,书案则是整块金丝楠木製成,连桌面上的镇纸、砚台也是出自名家之手的工艺品。
  这样的珍品若是拿出去,足以让寻常百姓家耗费十年开销。
  然而,在这个地方却毫不显眼。
  李善长隨手拿起身旁的一把茶壶,轻轻摩挲著。
  这茶壶虽非名贵之物,却是他多年的伴侣,陪伴他至少十年。
  他习惯性地用手掌抚过茶壶表面,心中却泛起阵阵悲凉。
  “朱重八,你果然心狠手辣!”
  “你早已算计好要置我於死地!”
  “哈哈,先削弱羽翼,后直击要害,你对老臣、老友都用上兵法了,倒让我受宠若惊。
  ”
  “分而围之、声东击西,看来你对我十分重视。
  ”
  此刻,李善长已不再抱有任何侥倖心理。
  他知道,自己已无路可逃。
  朱元璋费尽心机布下此局,怎会轻易放过被视为“主谋”的自己?
  只是,李善长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
  自己究竟从何时成为朱元璋急於剷除的对象?
  或许,正是从他担任丞相之时开始。
  那时的他过於贪**力,將自身的野心暴露无遗。
  现在回想起来,胡惟庸反倒显得聪明,早早察觉丞相之位的风险而选择退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