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奇幻玄幻 > 大明:我在洪武当咸鱼 > 第183章 各位,未来都要成为王者!
  “嘖,实在亲戚?”
  “也只有你们胡家敢称太子为姑爷!”
  “哈哈,把皇室当自家亲戚,真是你们的本事!”
  这些话,胡义自然听不到。
  不过他也不在意。
  他现在唯一的任务,就是亲眼看著自家堂兄吃完药膳。
  东宫的侧殿中,太子妃胡馨月正靠在椅上翻阅东宫珍藏的书籍。
  这时,一名宫女轻轻走近稟报。
  “娘娘,胡管家求见!”
  胡馨月闻言微笑,摆手示意道:“呵呵,想必又是送来药膳吧!”
  “快请进来,顺便去请太子殿下。
  ”
  “伯父准备的药膳趁热吃效果更好。
  ”
  “是!”
  宫女领命后,快步朝前殿走去。
  待胡义在內侍和宫女的帮助下端出五六碗热腾腾的药膳时,朱標已大步而来。
  刚踏入侧殿,朱標就闻到熟悉的香味从案几上传来。
  “哟,胡管家,辛苦了啊!”
  “以后这种事让府里的下人跑一趟就行了。
  ”
  胡义恭敬地向朱標行礼道:“殿下,这是老爷的吩咐。
  ”
  “为殿下和堂兄准备药膳,从选材、製作到送到面前,全由厨子和老奴负责。
  ”
  “老奴不敢违抗老爷的安排。
  ”
  朱標听完点头。
  其实他也明白,自己能享受这样的待遇,全因太子妃的关係。
  不然以往为何从未见过胡府送药膳呢?
  朱標之所以如此积极,確实因为这药膳效果显著。
  它与那些让人喝得愁眉苦脸的药汤完全不同,既能滋补身体,又能满足味蕾,难怪朱標对此爱不释口。
  胡馨月並未急著享用,而是亲自照料朱標进餐。
  看著在一旁帮忙的老管家胡义和满桌的药膳,她心中暗自得意:这些都是伯父为她精心准备的,就连太子也只能位列其中。
  这般待遇,其他妃嬪怎能相比?娘家的管家能隨意进出东宫,绝非凭藉她的权势,而是因为伯父实力超群。
  待朱標开始进食时,胡馨月也端起自己的银耳莲子羹品尝,果然还是熟悉的味道,令人回味无穷。
  朱標吃得津津有味,那小碗汤不仅味道绝佳,摆盘也很精致。
  他好奇胡大老爷是如何掌握这么多食疗秘方的,但也不多问,毕竟自己的身体状况只有自己最清楚。
  自从食用胡府提供的药膳,並且政务逐渐减少后,他的身体明显好转,再无疲惫之態,精力充沛。
  殊不知,这一切都源於胡大老爷的用心良苦——既有出於亲情的关怀,也有他本人多年积累的养生经验。
  ()
  ---
  这些药膳並非首次送至东宫。
  最初送来时,御医们本想小声抱怨几句,毕竟这些东西明显是为太子和太子妃调养身体准备的,像是在抢他们的饭碗。
  然而,他们的嘀咕声太轻,无论是朱標夫妇还是胡大老爷,都没放在心上。
  当时,胡大老爷亲自去了一趟东宫,直接询问小月儿最爱吃的东西。
  毫无避讳的小月儿立刻说了许多。
  胡大老爷既然已在东宫,当然也要问问朱標的意见。
  朱標生性贪吃,胡大老爷又是自己人,自然不会客气。
  於是,胡大老爷依据二人喜好及身体状况,设计了几个药膳配方。
  他只需提建议,再確认成品无误即可送入宫中。
  这些药膳配方其实是他前世见过的。
  起初,胡大老爷並未想过要研究药膳。
  在他看来,明朝的中医应该比后世那些隨便自称“老中医”的人更靠谱。
  但深入了解后,他发现了一个“反常识”的事实:中医確实厉害,但真正厉害的只是极少数人,而且这些人並非全能,各有专长。
  胡大老爷认为,相比那些明朝中医,他因后世知识**而获得的信息优势,让他在食补和药膳方面略胜一筹。
  甚至,这种差距可能相当大。
  因此,胡大老爷亲自规划了几款几乎没有副作用的药膳方子。
  从现有情况来看,效果很好。
  胡大老爷凡事亲力亲为,从食材挑选到最终入口,每一步都严格把控。
  他受后世宫斗剧的影响,生怕那些滋补药材被人动了手脚,反而成了害人的东西。
  因此,他寧可自己辛苦,也不愿假手他人,即便对方是宫中之人。
  朱標得知胡大老爷的想法后,虽未多言,却也默认了他的做法。
  朱標並非怀疑宫中人不可靠,而是认为胡大老爷值得信赖。
  如此一来,胡府直接送来的膳食不仅省去了不必要的麻烦,还保证了品质。
  胡府的厨艺久负盛名,胡大老爷的药膳计划进展顺利,他开始考虑扩大规模。
  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已与朱元璋、朱標一脉紧密相连,无法脱身。
  既然如此,不如为这条“大船”添砖加瓦,让它更稳固。
  看到朱標和胡馨月体质增强,胡大老爷悄然计划为其他家人也提供类似的滋补方案。
  歷史上,朱標的长子朱雄英早逝,比父亲还短命。
  如今趁孩子们年幼,给予精心调理,让他们健康成长。
  日后,朱標父子三人便可放手去做想做的事,而他则安心做个幕后之人,享受平静生活。
  虽然歷史上朱棣(永乐帝)治理国家颇有建树,但如今有自己在,胡大老爷並不想过多参与其中,只想过自己的小日子。
  出风头的事,胡大老爷向来不感兴趣,但若是在暗处指指点点,他却乐此不疲。
  键政这种事,对他来说不过是动动嘴皮子而已,完全无压力。
  在他看来,朱標继位后的大明未必逊色於永乐年间。
  朱標的性格和他的关係,使得他若有好的建议,根本不用担心不会被採纳。
  这岂不是比朱棣登基更好?
  要是朱老四即位,凭胡大老爷的身份地位,恐怕连现在这样逍遥自在的日子都难以为继。
  毕竟他和朱標才是真正的亲戚,而朱老四隔著一层关係。
  而且,朱老四若真的上台,对像胡大老爷这样的“旧臣”心存忌惮也是理所当然。
  所以,朱老四你还是安心做个大將军吧,皇位你是別想了。
  甚至,胡大老爷已经在考虑如何提升整个皇家的身体素质了。
  他並不打算给朱家的人送药膳,而是想著藉此机会改变一下皇子们的课程內容。
  长久以来枯燥乏味的教学確实需要调整。
  刚好这些皇子被关在宫里,精力充沛,不妨让他们活动活动。
  两天后,胡大老爷如约来到宫中,径直前往大本堂。
  经歷过两次“课堂震撼”的皇子们,此刻表现得十分乖巧。
  儘管大本堂里只有几个不起眼的小太监,皇子们却显得格外恭敬。
  胡大老爷一进屋,他们便整齐地起身行礼。
  胡大老爷刚想开口,那些人便主动拿出上次的作业——大明堪舆全图。
  胡大老爷仔细审视了一番,觉得尚可。
  儘管有些不够规范,但大致能让人明白大明的疆域分布。
  为了检验学生们对疆域的认知程度,他在查看作业时隨意提问,结果这些学生的表现让他十分满意,回答虽稍显生涩,却无明显错误。
  与此同时,朱元璋听说今天是胡大老爷授课的日子,兴致勃勃地带著孙子朱雄英前来旁听。
  朱元璋凭藉独特的成长经歷,在处理皇权传承方面显得与眾不同。
  歷史上因继承问题引发纷爭的例子屡见不鲜,而朱元璋却確保了太子朱標的地位稳固,无人质疑。
  不仅朝中大臣与百姓认可这一安排,就连有心谋取功名的人也放弃了念头。
  不仅如此,朱標之子朱雄英作为嫡长孙,其地位也同样不可动摇,他自幼受到朱元璋夫妇的精心栽培。
  可以说,朱標作为皇子中的唯一,朱雄英便是皇孙里的唯一。
  这样的亲自抚养待遇,是专属於朱雄英的。
  其他皇孙连想都不敢想。
  即便是歷史上朱允炆,也不过是在朱元璋无奈之下,被带在身边教养了几年。
  即便如此,朱允炆也一直住在东宫,而非像朱雄英那样从小就在坤寧宫长大。
  这也足以看出明朝皇权传承的布局。
  朱元璋从一开始就计划好父传子、子传孙,並且一开始就全力培养。
  最好的辅政团队、最优秀的文武人才、亲自教导……
  可以说,从开始朱標和朱雄英的待遇就已经达到顶峰。
  特別是朱雄英,单看名字就知道不同寻常。
  明明是老朱家皇室的第三代,本该是“允”字辈。
  唯独朱雄英,他是单独的一位!
  这就是朱元璋的安排。
  他是决定大明第三代皇帝的人选。
  对朱元璋来说,这样的安排自然没有问题。
  皇帝在位时,就把太子和皇孙们都安排妥当。
  將来皇权交接时,一切都將有条不紊地进行,不会有动盪,也不会有废物登基。
  可惜,朱元璋想得很好,但老天似乎看不过去。
  先是朱雄英,接著是朱標,这两个他看重並精心培养多年的子孙相继离世。
  可以说,朱元璋在那种情况下还能保持理智,坚持培养朱允炆几年,已经很不容易了。
  幼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
  朱元璋几乎经歷了一切离別,还眼睁睁地看著这一切发生。
  以至於胡大老爷都觉得,洪武末期朱元璋对淮西勛贵的清洗,不仅仅是为朱允炆铺路。
  朱元璋內心充满烦躁和孤独,早已失去耐心。
  他只想儘快解决所有问题,毫不留情地清除障碍。
  即便引发混乱,他也毫不在意,甚至可能因此多採取行动。
  胡大老爷审阅完皇子们的作业后表示满意,认为他们的態度值得称讚,儘管成果质量**。
  胡大老爷认为態度比结果更重要,因为只要用心学习,未来仍有进步空间。
  窗外的朱元璋听到这些话后露出笑容,他对胡大老爷的观点深表赞同。
  胡大老爷虽表扬了皇子们,但並未过多提及此事。
  他认为夸奖应適度,若过於频繁则会贬值。
  这种管理方式虽简单,却在实际应用中屡试不爽。
  上辈子的胡大老爷常常被老板用这套手段掌控。
  当然,不少老板即便用了这个法子,最后还是失败了。
  因为他们只传递信息却不提供实质帮助。
  简单来说,光靠空谈和承诺,却不兑现车子、房子、钱这些实际的东西,谁也受不了。
  话说回来,胡大老爷简单提及眾皇子后,正式开始今天的主题。
  他扫了一眼这些小辈,拿起身旁的毛笔蘸满墨汁,在背后的空白大纸上写下一个大大的“王”字。
  转头环顾四周,嘴角微扬,意味深长地问道:
  “各位,未来都要成为王者!不管是藩王还是塞王,在普通人眼里都是真正的贵族,无比尊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