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奇幻玄幻 > 大明:我在洪武当咸鱼 > 第214章 这简直是噩梦再现!
  朱元璋听后非但未释然,反而神色复杂地摇头。
  “我顾虑的不是功高盖主,而是別的。”
  马皇后见朱元璋至此仍未吐露真言,便知或许自己不应多问。
  实际上,朱元璋確实在此事上纠结。
  他方才所言非虚,真心觉得胡惟庸已无需担忧功高盖主。
  因其懒惰至极,即便真到了“功高”之时,也懒得出来“盖主”。
  这点,朱元璋確信无疑。
  近年来,胡惟庸的懒散形象深入人心,无人能不信。
  然而,朱元璋仍有忧虑。
  那便是,胡惟庸名声若太好,该如何是好?
  他本未虑及此,但马皇后之言提醒了他。
  如今胡惟庸在民间已声名显赫,甚至有眾多信徒为其长生牌位上香。
  若再让他在士林中声名鹊起,
  將来是否会出现一呼百应之局?
  他不得不防!
  带著这份纠结,次日朝会上,朱元璋不待眾人发言,便率先开口。
  “嘿,藉此良机,有件事情想与诸位商討一二。”
  “关於即將来临的科举考试,诸位以为何人担任主考官最为合適?”
  “大家不妨各抒己见,推荐一番!”
  此言一出,眾人皆精神一振。
  主考官之位,若非霉运当头,必是益处多多,难寻弊端。
  一旦担此重任,便可收揽门生,实乃美事一桩。
  此等人脉,不仅惠及自身,更能荫及后代。
  故而,朱元璋此言一出,眾人兴致盎然,再无矜持。
  自荐、举荐、互推、詆毁、反驳……
  顷刻间,朝堂之上,喧囂一片。
  利益在前,犹如肥肉在案,谁愿轻言放弃?
  然而,能参与此番爭夺者,毕竟寥寥。
  品级、声望、出身,若不达標,贸然出头,只会徒增笑柄。
  但观那些入围“终选”之人,朱元璋总觉得不甚满意。
  本书首发101??????.??????,提供给你无错章节,无乱序章节的阅读体验
  也不能说全然不满,只是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见朱元璋犹豫不决,那些机敏的大臣顿时心领神会。
  看来,这位皇上对所有人都不甚满意啊。
  那……是否该趁机而动?
  儘管朱元璋多次告诫,勿要揣测圣意。
  但为官者,谁无进取心?
  有进取心者,岂能不探知皇上的心意?
  一旦猜中並能把事情办得漂亮,就能贏得皇上的欢心。
  最近表现出色的章善,此刻率先站了出来。
  “陛下,臣有要事上奏!”
  “讲!”
  “谢陛下,臣举荐胡惟庸胡公担任此次主考官!”
  “胡公身为前丞相,威望足以震慑下属官员,同时在士林中也有极高的声望。”
  “况且,上次胡公主持科举,虽有非议,但成效显著!”
  “因此,臣力荐胡公!”
  章善言辞坚定,不容置疑。
  旁人看著章善的模样,心中暗自嫉妒。
  他们並非指责章善是在諂媚,而是懊恼为何这样的諂媚机会没有落到自己头上。
  其实,刚才也有不少人打算推荐胡老爷。
  毕竟,上次科举,胡老爷初次担任主考,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儘管考题有些离奇,但最终成果尚佳。
  科举旨在为国选拔人才,为大明选出眾多贤才的胡老爷,可谓是尽职尽责。
  然而,令章善惊讶的是,他以为最合適的人选,竟未得到陛下立即的认可。
  这让章善心头一紧。
  『难道陛下对胡公有不满?』
  『这里面定有蹊蹺!』
  不止章善,朱元璋的一个迟疑,也让眾人开始揣测君臣间的关係。
  但实际上,他们怎会知道,朱元璋此刻正被一个棘手的问题所困扰。
  即便他认定胡大老爷为主考官,又能怎样?
  那位懒鬼目前仍在病中休养,瞧他那模样,似乎根本无意接手这份差事!
  想到此处,朱元璋倍感尷尬,索性摆手,暂且將此事放下。
  然而,朝会上虽搁置此事,但朝堂消息难掩。
  特別是科举这等大事,无数双眼睛紧盯著。
  不出一日,朝廷有意让胡大老爷再任主考的风声便已传遍朝野。
  眾多考生,特別是上届被胡大老爷考题折磨得痛苦不堪的考生,闻此讯近乎崩溃!
  又要重来?
  还是这鬼东西?
  你这是想置我们於死地吗?
  胡大老爷那变幻莫测的出题方式,简直是折磨至极!
  经歷一次已够,难道还要再经歷一次?
  谁能承受得住!
  一时间,整个应天府,学子们的哀嘆之声不绝於耳。
  上一届科举,堪称大明建国以来风波最多的一届。
  从院试到乡试,再到会试、殿试,一路风波不断。
  而风波的源头,多是胡大老爷那些离奇的考题。
  违规了吗?
  没有!
  但这些考题,却令考生们痛苦难当!
  骂胡大老爷的、骂礼部的,数不胜数。
  每场考试结束后,更有大批考生当场崩溃。
  那场景,令人痛心疾首。
  在老家,他本是眾人瞩目的天才,然而科举一役,却让他的信念崩塌。
  落榜的考生中,半数以上因胡大老爷的考题而自我质疑,所学何物?
  更令人无奈的是,因陛下庇护及胡大老爷的权势与声望,他稳坐主考之位。
  考生们的抗议如同石沉大海,胡大老爷依旧从容不迫地將考生们反覆折腾。
  上一届进士及第者,无不感恩戴德,烧香拜佛。
  他们深知,才学固然重要,但运气更为关键。
  本以为,科举之梦已如过眼云烟,却不料朝廷传来消息,胡大老爷再次担任主考!
  眾学子,尤其是经歷过上次科举的,心態瞬间瓦解。
  对於那些两度赴考的学子而言,更是痛苦不堪。
  他们曾经歷过正常的科举,深知其严谨与公正。
  然而,胡大老爷的一击,却让他们陷入迷茫。
  如今,又被告知今年仍需面对这一挑战。
  这简直是噩梦再现!
  谁不恐惧?
  谁不崩溃?
  在大明这个时代,科举是唯一晋升通道,別无他途。
  除此之外,別无他途可行。
  眾多学子歷经寒窗苦读,背后家族鼎力支持,只为能藉此途径攀上高峰。
  进而反哺家族,令其一同崛起。
  然而,大魔王再现。
  他们这些曾遭大魔王轻易重创的宗门子弟,竟要再度面对此魔?
  岂有此理!
  確实!
  眾学子,特別是上一届受胡大老爷打压的学子,已然忍无可忍。
  但他们深知,上届科举时风波再大,胡大老爷依旧安然无恙,可见些许非议毫无意义。
  因此,趁主考未定,必须迅速行动。
  於是,他们开始动员。
  “学弟,快来,这联名信,签个名!”
  一位学长拽住正埋头苦读的同院学弟,將一张写满字的大纸塞给他。
  学弟被这突如其来的举动弄得一愣,望著手中的联名信,面露惊色。
  “师兄,这样做没事吧?”
  “联名要求换主考,岂不是不给朝廷留情面?”
  “万一皇上震怒,撤销我等功名怎么办?”
  学弟的问题直击要害。
  他们已获秀才功名。
  生死倒在其次。
  但若人活著,功名却没了,那才是大问题。
  学长嘴角微翘,冷笑两声,拍著学弟的肩膀说:
  “撤销功名?纯属空谈!”
  “贼老虎的那些题目,你也领教过,你觉得,碰上那种题,你今年秋闈还有戏吗?”
  我直言相告,若不撤换那贼老虎,我等秋闈乃至来年春闈都將受挫!
  因此,我等学子只能採取非常手段,放手一搏!
  你亦知晓,法不责眾。
  且主考之位尚未正式宣布,朝廷顏面无损,仅是剥夺贼老虎资格,非临时换人。
  无大碍!
  经年长学子一番游说,最终这位学弟亦在写满名字的纸上签名並按印。
  此景不仅限於本学院,各地皆然。
  同窗之中,尤其是往届共歷艰辛者,几乎不约而同地投身此事。
  简而言之,他们已別无选择,唯有奋力一搏。
  一封封联名信,径直奔向礼部。
  儘管措辞各异,来源不同,核心诉求一致:
  除胡大老爷外,任何人皆可为主考!
  更有甚者,主张胡大老爷勿涉科举任何事。
  原因无他,见之便心生不悦。
  如今,胡大老爷在学子间已有別称——贼老虎。
  此乃谐音妙用,婉转而含讽,文人惯用之伎俩。
  学子此举,令礼部尚书愕然。
  何故联名上书於我?
  此事岂是我能决断?
  一番怒斥后,礼部尚书终低头撰写奏章。
  此等烦恼,还是留给陛下吧!
  他自是无能为力!
  隨后,一封满载数封联名信的厚重奏章,被火速呈递至朱元璋面前。
  朱元璋阅读后,大为震惊。
  天哪!
  惟庸这是彻底得罪了那些学子啊!
  事情竟已至此?
  他凝视著手中的奏章,以及那布满名字与手印的联名信,面色变幻莫测。
  最终,朱元璋长嘆一声。
  “罢了,惟庸还是避开此事为好!”
  “也好,这也算是遂了他的愿,他本就不愿掺和此事!”
  朱元璋感嘆之余,心中却感到格外异样。
  这胡大老爷怎总是与眾不同?
  你就不能安分些吗?
  这些学子也並非善茬!
  待他们踏入朝堂,再慢慢与他们算帐!
  (本章完)
  对於朱元璋而言,他最无法忍受的便是被他人胁迫!
  在他看来,自己已是皇帝,岂能受尔等指指点点,被迫行事?那我这皇帝岂不形同虚设?
  休要说什么你们是出於好意,你们这是蔑视朕!
  既然你们蔑视朕,那將来朕定要让你们好看!
  这逻辑无懈可击!
  以往,朱元璋正是凭藉这套逻辑,让大明官员们苦不堪言!
  然而,如今这套逻辑面对这些学子,却似乎失效了。
  因为这些学子在联名信中,將自己描绘得极为悽惨。
  仿佛只要胡大老爷担任考官,他们多年的苦读便付诸东流,科举也无需再考。
  朱元璋瞥著联名信,头也不抬地说道。
  “宋利,对於科举主考一职,你认为何人合適?”
  若换作往日,朱元璋提及这等朝廷重事,宋利定不敢轻易置喙。
  他本是刑余之人,仅凭多年侍奉朱元璋才得以有些许威严。若贸然发言,恐怕难以保全性命至今。
  但此刻四下无人,宋利还是斗胆进言。
  他深知,此时只论主僕情谊,不涉君臣礼数。
  “回皇爷,依老奴之见,不妨选个德高望重且年长之人。”
  朱元璋闻言挑眉问道:“此言何解?德高望重朕能理解,但为何非要年长?”
  宋利轻鬆不少,直言不讳:“皇爷试想,那些学子之所以反对胡大人,还不是因他上次科举出题太难?
  “此次,您若选个德高望重者,方能勉强压过胡大人的威望。至於年长,则是老奴觉得,年纪越大,行事越稳重。
  “既然学子们抱怨胡大人出题深奥,那不妨选个最为稳重的。”
  朱元璋听后不语,眯眼捋须沉思片刻,终缓缓点头。
  “你这么说,倒也有些道理。只是这样一来,岂非要选刘三吾那老傢伙?”
  “他似乎还挺乐意接手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