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哈,你啊!”
“太子,比起你父皇,终究还是嫩了些!”
“不过不怪你,这招你父皇用得太频繁了!”
“不光是我,怕是朝中不少老臣都早已免疫了!”
胡大老爷大笑著点破,却让朱元璋父子略显窘迫。
朱元璋瞪了胡大老爷一眼,暗怪他不留情面,却也未多言。毕竟,他们此行有求於人。
朱標很快调整神色,丝毫不在意方才的尷尬。
手段老套又如何?被识破又如何?只要目的达成,这点小事不值一提。
他恢復往日从容,正色道:
“伯父,此事令父皇与我日夜难安,只因我们错看了那些番邦。”
“南边小国不足为虑,但道衍派去的人发现,海上远道而来的外邦人非同寻常。”
“他们竟已拥有比我大明更精良的火器!”
“此等居心叵测之徒,岂能放任?”
“火器,必须由大明独占!”
“即便他人研製,也必须逊於大明!”
“否则,將来大明將士的性命,岂非要白白牺牲?”
朱標言辞恳切,愤慨激昂。
胡大老爷却听得直摇头,看了看朱標,又瞥向沉默却深以为然的朱元璋。
“你们父子当真这么想?”
“此处无外人,跟我说句真心话,真是如此?”
朱標或许尚未察觉,但朱元璋见胡惟庸神色凝重,当即浑身紧绷。
原本慵懒斜倚的他猛然直起身子,倾身向前急道:“惟庸,莫非此事暗藏凶险?还是你瞧出了什么玄机?“
“咱们如今可是血脉至亲,你断不能有所隱瞒!“
胡惟庸闻言挑眉:“何曾说过要瞒你们?我反覆询问的不过是——你们是否真愿倾尽全力扭转乾坤?即便要付出惨痛代价也在所不惜?“
朱元璋喉结滚动,与太子交换眼神后,抓挠著后颈嘆道:“这些日子我们父子寢食难安。若番邦商贾能携火器越洋而来,他日战船压境又当如何?“
“想到子孙后代可能直面此劫,咱这心里就跟油煎似的!“
老朱猛然攥紧拳头,指节发出爆响:“工部、都督府、水师......这些衙门定要伤筋动骨。但就算掀翻天,咱也要把这事办成!“
“绝不能让后世子孙骂咱这个老祖宗没尽到本分!“
听完朱元璋剖白,胡惟庸竟一时语塞。此刻的老朱让他看到了前所未有的共鸣。
往日他总以穿越者的优越感指点江山:斥其农民眼界误国,讽其恨极官吏而施政乖张,嫌其嗜杀致朝纲紊乱......
可此刻他必须承认,作为开国之君,朱元璋那份为子孙披荆斩棘的赤诚毋庸置疑。即便某些举措因时代局限適得其反,但那份呕心沥血的担当——
胡惟庸凝视著眼前这位帝王,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正如朱元璋所言,此事牵涉甚广,远非训练工匠仿製火炮那般简单。
若不建立完善的工匠培养、晋升与研发体系,日后火器研製岂能全仰仗胡大老爷亲力亲为?即便火器得以问世,军制亦需隨之革新。如今的卫所兵制,如何支撑这支依赖后勤、强调专业训练的火器部队?
暂且搁置卫所与军制之议,水师又当如何?专业的舰船设计、战船研发与製造,无一不是浩大工程。诸多事务交织,必然凸显一个根本问题——国库空虚!
更准確地说,是財政收入不足。因此,税制改革势在必行。必须打破士族免税的特权,推行士绅一体纳粮、摊丁入亩及商税改革。粗略盘算至此,胡大老爷已觉心惊。此举將触动多少利益?地主、士族自不必提,单是军制与工匠体系的变革,便是在挑战千年积习。
尤其宋代以降“以文御武“与“工匠卑贱“的观念根深蒂固。若要彻底顛覆旧制、重建新规……莫说胡大老爷,即便朱元璋父子决意推行,恐怕也难保天下太平。
胡大老爷举棋不定。饭菜上桌许久,他仍端著碗筷沉思。直至朱元璋为他夹了满筷肉块,他才恍然回神,望著对面笑意盈盈的皇帝,意味深长道:“重八,此事容后再详谈。你父子初心甚善,我確有对策。但须切记——此举將招致举世非议!“
“不过我可担保绝非陷阱,若成事,大明国运至少延续百年。先用膳吧。“
此刻胡大老爷已然豁然。他本欲作閒云野鹤,但念及朱元璋的情谊,终究不能袖手旁观。既如此,不如倾囊相授,將利弊剖析透彻。至於日后如何施行,且由他们父子自行定夺。方才那碗饭的工夫,他总算悟透了这个道理。
提建议归提建议,即便所言极是,堪称良策。
可说到底,这江山终究不是自己的。
不过是条依附大明混日子的老咸鱼罢了。
真正坐立难安的,是当家做主的老朱家父子。
他们才是这江山的主人。
该由他们去思量是否可行,该如何施行。
何必在此庸人自扰?
难道真以为提议一出,就得事事亲力亲为?
说到底,这大明江山,还轮不到我做主。
故而,胡大老爷心安理得地躺平了。
胡大老爷倒是高枕无忧,却苦了老朱家父子寢食难安。
实在是方才那番话太过骇人。
天知道要捅出多大的娄子,才能让当朝天子与储君面临烽火连天、四海鼎沸的局面?
总不至於他们父子要先自乱阵脚?
但胡大老爷刚平復心绪,哪还有閒心理会他们父子。
正好,你们父子不是急著召我星夜兼程赶回吗?
如今也让你们尝尝这提心弔胆的滋味。
否则难消老夫心头鬱结。
於是胡大老爷这顿饭吃得格外酣畅。
先前在谨身殿食不甘味,草草扒拉两口便作罢。
莫说果腹,连滋味都未尝出来。
如今总算有胃口细细品尝。
东宫掌勺的厨子原是胡府家厨,自然深諳老爷口味。
烹製的菜餚无比熨帖。
胡大老爷大快朵颐。
两口菜、一口饭,再啜口热汤......
这顿饭总算稍补连日奔波的亏空。
他倒是舒坦了,对面老朱父子却愁眉不展。
確切说,是进退维谷。
既然胡大老爷说有良策,那就必然是真有。
可他明言此法干係重大,反倒让他们更加確信——
这八成是要“动摇国本“了!
否则岂会说得如此严重?
可等胡大老爷酒足饭饱,仍只字未提。
待放下碗筷,胡大老爷笑吟吟望著父子俩。
“要不,先从改制著手?“
朱元璋与朱標父子面面相覷,仿佛在看个疯子。
什么叫“先从改制著手“?
方才议论的明明是火器改良之事啊?
怎么一开始就直接谈到官制上去了?
胡大老爷慢条斯理地擦了擦嘴。
见这父子俩也没什么心思吃饭了,索性让宋利把饭菜撤了下去。
隨后摆上了小巧的铜炉、茶壶、茶盏等茶具。
宋利见状,习惯性地就要上前侍弄茶具伺候几位主子,不料胡大老爷却一反常態地摆了摆手。
“宋利,这儿不用你忙活!”
“我来泡茶,你把其他人清走,专心在一旁记录就行!”
“今日要谈的事,旁人没资格听,回头陛下他们必定要反覆琢磨这份记录。”
“所以,这差事只能交给你!”
宋利没应声,抬头望向朱元璋。
胡大老爷虽然常吩咐他做事,但宋利心里清楚谁才是真正的主子。
果然,朱元璋略显不耐地挥了挥手:“惟庸让你办,你照做就是了!”
“其他人都退下吧!”
“传令禁军,本殿周围三十步內不得留人!”
“喏!”
原本隱匿在暗处的皇家侍卫和內侍齐声应诺,迅速退了出去。
明眼人都看得出,今日这里怕是要商议惊天大事。
不多时,殿內只剩下铜炉上水壶被蒸汽顶得吱吱作响的声音。
胡大老爷不紧不慢地提起水壶,手腕轻转,热水冲入茶壶,一缕茶香裊裊升起。
他动作嫻熟地洗茶、温杯、再泡、分茶……
老朱家父子原本起伏的心绪,也隨著茶香渐渐平復,静待胡大老爷今日正式开讲。
胡大老爷端起茶盏,轻轻吹散热气,抿了一口。
“嗯,好茶!”
放下茶盏,他看向对面父子二人,缓声道:
“陛下、太子,先前二位或许不解,为何明明是仿造、研发火器之事,却先提起了官制改革。”
“现在,臣便为二位解惑。”
“不过,臣有言在先——臣所言之事,二位姑且一听。至於能採纳多少,后续如何施行,皆由二位自行定夺。”
“如何?”
见胡大老爷神色郑重,朱標转头看向父皇。朱元璋沉吟片刻,缓缓点头。
胡大老爷此举不过是未雨绸繆。
他可不想日后事事被追问,甚至真把差事揽到自己头上。
既耽误了閒云野鹤的逍遥日子,更怕招来老朱的猜忌。
得到想要的承诺后,胡大老爷指了指身旁的茶罐。
“二位,如今大明官制承袭汉唐旧制,科举取士仍是唯一的正途。”
“不习圣贤典籍、未经科举正途者,不仅仕途无门,纵使蒙皇恩特擢入仕,亦难逃官场倾轧!“
“世人皆视此辈为旁门左道!“
“然则......此处便显出一个癥结,起草公文、处理政务尚属易事。“
“若有前辈提携加之自身勤勉,不出多时便能掌握其中门道。“
“但今日陛下与太子所议火器仿製及后续研发之事,却是另一番局面。“
胡大老爷兜转良久终归正题,再度指向那茶叶罐。
“当下官制,恰似这罐中茶叶。“
“不论当今圣上或未来新君,不过是择取合口味的叶片罢了。“
“虽滋味各有千秋,烹煮火候水温亦有差异,终究同属茶道。“
“无非煎制手法稍作调整,本质並无二致。“
“然......火器仿研之事却有根本不同,所需非茶叶,乃甘草也!“
“纵使甘草亦可煎泡饮用,实则与茶已非同类。“
“敢问陛下、太子,若不革新官制,如何能源源不断选拔出甘草般的官员?“
朱元璋陷入沉思。
朱標亦默然不语。
“伯父,火器仿製之事,岂非招募工匠即可?“
“我等栽培匠人不就够了?“
“何须另觅甘草官员?“
年轻的太子毫不避讳地提出首个疑问。
胡大老爷闻言含笑为朱標续茶,徐徐道:
“太子此问切中要害!“
“缘由甚是简明——寻常读书人眼中,工部匠人所制皆为奇技淫巧!“
“他们既不明就里,更不屑一顾!“
“如此情形下,陛下与太子如何確保新建的火器衙门里,主事官员真能恪尽职守?“
“让一群不通此道又鄙薄技术之人执掌要务......“
“岂非从根基就已歪斜?“
“怎能指望结出善果?“
“纵使二位偶遇贤才,后继者又当如何?“
“总不能每次官吏更迭都指望天赐良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