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终能扬眉吐气了。
身为大王,重归一统有望!
存了这份心思,美丽大王办事愈发卖力。
不仅整编新军,更徵发近十万役夫。
一同开山挖矿。
陈迎新自不知美丽大王的白日梦。
见其如此得力,心下甚慰。人多手快,掘金自然神速。
估摸著不出一年,便能將那金矿掏空!
比之原先盘算,快了百倍不止!
陈迎新更是感激老龙替他寻来这些帮手。
……
诸事皆按计而行。
陈迎新也忙著生財。
此时,张栋乘船抵了长安。
舰船甫一靠岸,他便跨上快马,直向皇城飞驰。
不多时,张栋气喘吁吁奔至宫门。
此刻,李世民正与几位近臣在御书房议事。
他面上带笑,心情颇佳。
虽说前番计议未成,却也並非全无所获。
陈迎新离唐已有些时日,李世民决意悄悄修建一座宫殿。
位置就定在龙首原!
名字都想好了,叫大明宫!
营建此宫,李世民思量已久,迟迟未动。
皆因陈迎新数月前便盯上此事,想垄断长安木料,狠狠敲他一笔。
这些日子陈迎新不在长安,李世民顿觉安心。
於是动作极快,立时敲定方略。
眼下许多劳役尚在黄河那边。
大明宫建成,怕是要耗费不少时日。
对此,李世民全不在意。
他旨意一下,头一件事便是將所需木石料採买齐全。
他也不嫌占地,那材料堆积如山!
足够一年之用!
陛下这般行事,眾臣皆感莫名。
尤其那督造宫殿的官员,看向李世民的眼神,满是困惑。
按常例,歷代帝王营建宫室,都是边採买边营造。
从未见有人伊始便將料备得如此齐整!
这究竟是何道理?
李世民未理会眾人。
他瞧著那堆积如山的木石,满意地笑了。
只盼陈迎新即刻迴转长安。
到时看那小子惊愕神情,怕能乐上好几日!
如今就算陈迎新明日便归,也休想从他这儿坑走一个铜板!
……
通稟后,张栋入得御书房。
他抹了把汗,匆匆向李世民行礼。
李世民见其神色慌张,不由皱眉:
“你怎地突然回来了?”
“朕不是遣你去倭国了么?”
“莫非是出了岔子?”
“为何如此匆忙?”
杜如晦几人闻言,也立时看向张栋,静待其言。
他们身为天子近臣,皆知张栋赴倭是为暗中护持陈迎新。
此刻他如此急切回返,莫非是出了变故?
张栋扫了眾人一眼,並未言语。
李世民頷首道:
“但说无妨,守国公之事,他们皆知。”
张栋这才长舒一口气,稟道:
“启稟陛下,守国公安然无恙。”
“倭人並未袭扰我大唐船只。”
“臣此番急归,是因倭国出了件…匪夷所思之事!”
得李世民允准,张栋便將所见所闻细细道来。
“臣奉旨行事,不敢懈怠,一直暗中护持守国公。”
“守国公抵达倭国,先是在几处村落走动了一番。”
“隨后,当日便去了藤原京。”
“彼时,藤原京城外,苏我、物部两族正鏖战不休。”
“紧接著,守国公船上忽有数十圆球腾空而起。”
“那圆球离地约一百五十丈高,守国公便以火炮轰击,连发五轮!”
“当场毙敌五千余眾!”
听到此处,李世民双眼圆睁。
几位大臣面面相覷。
那圆球自然便是热气球,李世民与魏徵都曾亲身体验过。
热气球上所载並非寻常火炮,而是陈迎新新制的炮弹。
李世民也曾试过其威力,確与火炮相仿。
这般战果,著实令李世民心惊!
一役便杀伤数千!
李世民开口道:
“此事怪朕。”
“朕未及先知会於你。”
“那飞天之器,並新式火炮,朕是知晓的。”
他原以为张栋是因这奇物震惊才匆忙回京,故有此解释。
不料张栋连连摇头:
“陛下,臣非为此事!”
“虽说那飞天之器臣初见亦觉神异,然陛下早有训示,见非常之事亦不得妄动,唯以守国公安危为要!”
“令臣惶恐的,是次日之事!”
李世民眉峰一挑,诧异道:
“还有別情?”
“次日又出了何事?”
张栋忆起那日情景,喉头微动,艰涩道:
“次日清晨,守国公又以火炮轰平了一座小山。”
“臣闻得巨响,立时遣人暗中护卫。”
“未料,守国公竟带著十来个倭人同往藤原京而去。”
“……”
他將后续诸事,细细稟奏。
李世民听完,整个人都僵住了。
倭国的皇亲国戚,两天之內就成了陈迎新的奴僕?
更让他心惊的还在后头。
张栋喘了口气,接著道:
“还不止呢,倭国的王宫上头,掛起了一面大旗!”
“那旗子跟守国公战舰上的一模一样。”
“上面都写著一个斗大的『越』字!”
此话一出,御书房里响起几声压抑的惊呼。
所有人都倒抽了一口凉气。
李世民和几位大臣面面相覷,半晌无人言语。
再结合张栋先前所说,倭国皇室成员臂上烙了印记,答案已是昭然若揭。
陈迎新,竟是把倭国给占了!
连他们的王宫都插上了“越”字旗,还有什么可说的?
无非两种情形:要么是陈迎新硬生生打进去的,要么就是那倭国大王直接降了!
可听张栋所言,陈迎新不过用了两天,只轰了一次,杀了数千人。
之后便再未动刀兵,那倭国大王怎会轻易俯首?
李世民几人百思不得其解,只觉此事荒谬绝伦。
陈迎新带去的五百人,儘是些老弱残兵,就这样……居然拿下了倭国?
这等事说出去,怕是鬼都不信!
难怪张栋连差事都顾不上了,火急火燎地赶回来报信。
这事委实太过离奇!
张栋说完,御书房里一片死寂。
过了许久,都无人出声。
连一向推崇陈迎新的魏徵,也愣在当场。
他虽知陈迎新本事通天,仍觉此事匪夷所思!
倭国,他们多少是知晓的。
穷僻小邦,地狭人稀!
可再怎么说,那也是一国,有数十万之眾。
论军力,自然比不上高句丽、西突厥,却也与百济、新罗相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