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二十二年八月的紫禁城灵堂,烛火在穿堂风中明灭不定。
朱高煦被皇帝哥哥的话语惊得僵立当场,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其子朱瞻圻却突然从人群中衝出,素白孝衣上还沾著前日被抄家时的尘土:“皇爷爷若真是寿终正寢,皇兄为何要带兵围府?“
少年通红的眼眶里满是怨毒:“杀我家奴、囚我女眷,分明是做贼心虚!“
朱高炽垂在广袖中的手指骤然收紧,青玉扳指硌得掌心生疼。比起刻意挑衅的朱高煦,这个侄子的莽撞更令他恼火——在先帝灵前质疑死因,无异於撕开皇家最忌讳的伤疤。
“拿下!“朱高炽话音未落,五名禁军已如猛虎般扑出,锁子甲碰撞声中朱瞻圻被按倒在地,挣扎时额头撞在青砖上,顿时鲜血淋漓。
“放肆!“朱高煦暴喝一声,金丝绣蟒的袍袖扫翻供桌,香灰混著烛油泼洒满地。他刚要扑向儿子,冷不防一道黑影从朱高炽身后疾掠而出。御前侍卫统领周武的鸳鸯鉞划出寒光,靴底重重踹在汉王膝弯。朱高煦闷哼一声跪倒,双手瞬间被铁锁链缠住,精钢锁扣咬合时发出令人牙酸的“咔嗒“声。
“汉王父子,目无先帝,扰乱灵堂。“朱高炽的声音冷得像玄冰,他凝视著在地上翻滚哀嚎的二弟,“著即圈禁,非詔不得出!“
隨著朱高炽拂袖而去,素白帷幔被夜风掀起,露出朱棣灵位上“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的諡號,在摇曳烛光中泛著刺目的金红。
汉王被捕的消息如野火般传遍京城,茶楼酒肆里却意外平静。王公贵胄们更默契地保持缄默——这场发生在灵堂的衝突,不过是皇室院墙內的家务事,只要不波及朝堂利益,谁都不愿蹚这摊浑水。
而在暗无天日的詔狱里,朱高煦隔著铁柵栏握紧儿子的手:“放心,满朝文武看著呢,陛下不会……“远处传来更夫梆子声,惊得墙角老鼠窜入阴影。朱高煦的声音越来越弱,最终消散在潮湿的霉味里。
八月十四日,山东乐安州的汉王府被暴雨浇得透湿。韦雪清捏著湿透的家书,听著檐角铜铃在风中乱撞,忽闻前院传来马蹄声。她看到马泉顶著雨幕踏入厅堂,袖中露出明黄圣旨,突然想起数日前丈夫撕旨的场景。
“王妃娘娘,“马泉抖开圣旨,雨滴顺著圣旨边缘坠落,在青砖上砸出朵朵水,“陛下有旨:即刻进京,接汉王、公子回府。“
马泉顿了顿,语气似有讥讽——“不过——“看著韦雪清骤然苍白的脸,老太监慢悠悠道:“需得先在午门谢恩。“
窗外惊雷炸响,將这句话劈成碎片,混著雨水渗入地底。
八月十五的紫禁城,月光如银霜般洒在琉璃瓦上,宫墙內却瀰漫著比夜色更凝重的气息,汉王妃韦雪清身著素白褙子,环佩轻响中穿过层层宫门,凝望著奉天殿阶前摇曳的灯笼——五日前丈夫撕毁圣旨的场景犹在眼前,此刻不知等待她的是雷霆之怒,还是更可怕的刑罚。
“臣妇韦氏,叩见陛下!“她伏在冰凉的金砖上,额头紧贴地面,听著自己剧烈的心跳声在空旷的大殿迴荡。
朱高炽端坐在龙椅上,沉默许久。
“你跟了汉王大半辈子,“皇帝的声音像冬日寒冰,“为何没尽到相夫教子的责任?朱瞻圻在灵堂口出狂言,目无君父,难道你从未管教过他?“
韦雪清垂眸敛神,鬢边的珍珠步摇微微颤动:“陛下明鑑。这些年臣妇贪图安逸,沉溺於王府奢华,疏忽了对王爷和世子的劝诫。“她刻意將“贪图安逸”四字咬得极重,似在暗示汉王的骄纵並非她一人之责,“臣妇罪该万死,愿领任何责罚。“
殿外更鼓沉沉,內阁大学士杨士奇等人悄然对视。自昨日朝会起,他们已轮番劝諫:“陛下初登大宝,若此时诛杀血亲,恐落得『燕啄皇孙』的恶名。“
杨荣甚至搬出《皇明祖训》,强调须先削藩夺爵,再论罪处置。朱高炽摩挲著龙椅扶手的蟠龙纹,第一次真切感受到祖制礼法如同无形的枷锁,既束缚著臣子,也困住了帝王。
“念你坦诚认罪,暂且记下。“朱高炽挥了挥手,声音中带著几分疲惫,“回去好生约束汉王父子,莫要再生事端。“
詔狱铁门开启,朱高煦快步走出大牢,眯起眼睛重新適应光线。
当看到妻子身影的剎那,他立刻恢復了往日的倨傲:“夫人,定是满朝文武联名上书,陛下才不得不放了我们!“
韦雪清望著丈夫凌乱的髮髻、囚衣上的污渍,突然笑出声来。这笑声惊飞了檐下棲息的夜梟,在寂静的巷道里格外刺耳:“王爷还不明白?若不是我在陛下面前自请罪责,你以为那把砍头的刀会轻易收回去?你撕毁圣旨时可曾想过后果?“
“妇人之见!“朱高煦怒目圆睁,“你这是向那病秧子服软,丟尽了汉王府的脸面!“
朱瞻圻慌忙挤到两人中间,脸上的伤口还未结痂:“父亲!母亲!如今能平安脱身已是万幸……“他的声音带著哭腔,却被父亲愤怒的咆哮声淹没。
回到乐安州的当夜,朱高煦便命人清点府中私藏的兵器。月光下,铁甲映著冷光,他望著校场上操练的家丁,眼中闪过狠厉:“这次不过是暂避锋芒,早晚……“
“王爷执意如此?“韦雪清站在廊下,月光將她的影子拉得很长,“你若想造反,我绝不阻拦。但请恕臣妾不再奉陪——“她摘下凤釵,重重掷在桌上,“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我可不想陪著你们父子,落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夜风捲起她的裙裾,远处传来更夫梆子声,一声,又一声,敲碎了这满院的狼藉与野心。
永乐二十二年九月初十,天穹低垂如铅,永乐大帝的灵柩在六十四人抬的龙輦上,缓缓驶入长陵神道。三百六十名金甲武士执戟而立,玄色纛旗猎猎作响,惊起林间寒鸦阵阵。
三日之情的交泰殿內,鎏金兽首香炉中龙涎香裊裊升腾,却驱散不了瀰漫的凝重气息。
朱高炽捏著白玉茶盏的手微微发颤,盏中茶汤泛起细密涟漪:“张妍,你说什么?全部殉葬?”他猛地抬头,目光掠过垂手而立的王淮,落在端坐在黄梨太师椅上的张妍身上。皇后凤冠上的东珠隨著动作轻晃,映得她眼底的冷意愈发幽深。
“回主子万岁爷,”王淮躬下身来,声音恭敬却透著不容置疑的篤定,“太祖高皇帝留下祖训,凡先帝无子嗣的妃嬪,皆应殉葬。唯有出身勛贵之家的妃嬪,可特赦免死。”
朱高炽眉头拧成一个死结,案几上的硃砂笔被他无意识地摩挲。“太宗皇帝四子五女,除早夭的四弟五妹,其余三十余位妃嬪皆无所出。照此说法……”他的声音突然发涩,“岂不是唯有安贵妃能逃过一劫?”
张妍轻轻頷首:“正是如此。”
“荒唐!简直荒唐!”朱高炽霍然起身,面前案上纸张纷飞如蝶。
帝王来回踱步,靴底踏在金砖上发出沉闷的声响:“她们侍奉父皇数十载,晨起问安,夜伴青灯,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如今却要被当成祭品?这与草菅人命何异!”
言罢,朱高炽拂袖而去,龙袍在穿堂风中猎猎作响,他疾步返回乾清宫。
“去,速速传杨士奇、蹇义、杨荣、金幼孜、夏元吉入宫!”朱高炽对著门口的小太监厉声吩咐,声音在空旷的宫道上久久迴荡。
半个时辰后,乾清宫內烛火通明。杨士奇、蹇义等股肱之臣依次列座,十二盏羊角宫灯將他们的影子投射在蟠龙柱上,恍若群魔乱舞。朱高炽望著这些跟隨自己多年的老臣,心中稍安,开口问道:“太宗皇帝留下的妃嬪,诸位爱卿以为该如何处置?”
杨士奇率先开口:“以臣之见,皇后娘娘的处置合乎礼制。让她们追隨先帝於地下,既能彰显陛下的孝心,又能维护祖宗法度。”
金幼孜抚著鬍鬚,目光审慎:“自古道『一朝天子一朝臣』,后宫亦然。这些妃嬪留著,难免生出事端。为防微杜渐,依祖制行事,方为稳妥。”
朱高炽连连摇头,眼中满是失望:“朕召你们来,不是想听这些陈词滥调。朕要的是既能遵循祖制,又能保全她们性命的良策,不是让你们告诉我,这件事只能如此!”朱高炽的声音在大殿中迴荡,惊得梁间燕巢簌簌落尘。
殿外秋风呼啸,捲起满地落叶,仿佛也在为这场爭论而嘆息。
夏元吉也持有同样意见。
“陛下,太祖皇帝立下的殉葬祖制,歷经三朝从未更改。“他目光扫过殿內一眾重臣,语气坦然平淡,“若此时开了赦免的先例,既违背先帝遗愿,更恐动摇国本。陛下若心怀仁德,不妨將废除殉葬之事留待百年之后,也算给后世子孙立下新章。“
朱高炽的指尖无意识摩挲著龙椅扶手上的蟠龙纹,鎏金在他掌下沁出凉意。记忆如潮水翻涌——永乐年间,父皇总是天不亮便批阅奏章,深夜还在与將领商討军务,后宫请安常被一句“免了“草草打发。若先帝真耽於女色,又怎会仅有两位庶出子女?可满殿重臣肃穆的神色、祖宗成法的沉重枷锁,让他到嘴边的反驳又咽了回去。
“就依皇后所言吧。“朱高炽挥了挥手,鬱闷之情溢於言表,却又无可奈何。
张妍立刻福身行礼,凤冠上的东珠轻颤,在烛火中折射出冷冽的光。
次日深夜,紫禁城笼罩在诡异的寂静中。三十余间宫室內,朱漆托盘上的毒酒泛著幽蓝的光,白綾在穿堂风里轻轻摇晃。
“陛下饶命!“
“臣妾不想死!“
哭喊声、求饶声刺破夜空,却在片刻后被痛苦的呻吟与呕吐声取代。血腥味混著龙涎香瀰漫在宫墙之间,渐渐归於死寂。
永寿宫內,安贵妃蜷缩在鎏金雕榻上,望著窗外高悬的冷月。
她颤抖著摸向腕间褪色的朝鲜银鐲,那是离乡时母亲偷偷塞进她包袱的。案头摆著女儿朱清仪的遗物——半幅未绣完的罗帕,上面歪歪扭扭绣著朵含苞待放的海棠。
三个月前,这个先帝最宠爱的么女,终究没能熬过那场突如其来的天。
“娘娘,那五位朝鲜来的小主……都去了。“贴身宫女哽咽著跪在地上,手中还攥著从隔壁宫室取回的遗物,几件色彩艷丽的朝鲜襦裙上,还沾著未乾的毒酒痕跡。安贵妃浑身剧震,眼前浮现出十五年前,她们一同踏上大明土地时的模样。那时的她们怀揣著对异国的憧憬,却不知等待自己的是深似海的宫墙,和註定悲凉的结局。
“吱呀——“宫门突然被推开,寒风卷著枯叶灌入殿內。张妍身著九翬四凤翟衣,在数十名宫女、太监与侍卫的簇拥下缓步而入。她的目光扫过屋內陈设,最终落在案头朱清仪的遗物上。
“我的死期到了吗?“安贵妃抬起黯淡无光的眼眸,泪水顺著脸颊滑落,滴在绣著朝鲜纹样的衣襟上。
张妍凝视著她,神色终於有了一丝鬆动。
“看在清仪公主的份上,陛下特许你免殉。“她抬手示意眾人退下,待殿內只剩二人,声音放软了些,“明日迁居咸安宫,往后就安心养老吧。“
安贵妃浑身颤抖,不敢置信地望著对方。直到许久后张妍转身离去,翟衣上的珠翠声响渐渐消失在长廊尽头,她才如梦初醒般跌坐在地。
月光透过窗欞洒在朱清仪的遗物上,照亮罗帕角落女儿稚嫩的落款。这一刻,她终於明白,自己能活下来,竟是因为那个早夭的女儿,泪水再次夺眶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