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奇幻玄幻 > 大明:让你就藩,你统一全球? > 第129章 四起?
  山西,太原府。
  晋王朱棡的王府之內,寒气逼人。
  这位素以“刚烈”著称的亲王,此刻正站在一张北方堪舆图前,手里捏著那份来自京城的密报!
  “父皇亲征?征討老十三?”
  朱棡像是听到了什么笑话:“就凭老十三在南洋那几条破船,几万兵马,也配让父皇亲自走一趟?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他身后站著一名都指挥使闻言,小心翼翼地进言道:“王爷,此事恐怕不假。京中传言,琼王殿下已经攻灭安南、暹罗两国,拥兵数十万,在南洋自立为王,陛下此去,正是为了平定……”
  他的话还没说完,朱棡猛的回过头。
  眼神锋利的落在他身上。
  “自立为王?”
  朱棡的语气森然,“他有这个胆子吗?”
  那名都指挥使被他看得浑身一颤,还想再说些什么。
  朱棡却已经懒得听了。
  他只是对著门口的侍卫淡淡的瞥了一眼。
  立刻有两名如狼似虎的侍卫冲了进来,一左一右架住那名都指挥使,用破布堵住他的嘴,就往外拖。
  “王爷!王爷饶命!末將……唔唔……”
  都指挥使的挣扎和哀求,很快就消失在了门外。
  朱棡连眼皮都没抬一下!
  他转过身,重新看向地图,目光在太原、大同、宣府一线来回移动。
  他当然不信老十三有胆子造反。
  在他看来,朱桂不过是运气好,在南洋那种蛮荒之地捡了些便宜。
  真要论实力,论兵马,论在朝中的根基,他朱桂给自己提鞋都不配。
  父皇此行,名为南征,恐怕是另有深意。
  或许是想藉此机会,敲打敲打他们这些手握重兵的儿子。
  朱棡的手指,重重的按在地图上太原府的位置。
  这里,才是大明的北方屏障,是他朱棡经营了二十年的根基所在。
  他手下有大明最精锐的骑兵,有无数能征善战的將领。
  他才是父皇之后,最有资格继承大统的人。
  只可惜,父皇立了那个乳臭未乾的朱允炆。
  朱棡的眼中满是阴鷙。
  他知道,只要父皇这棵参天大树一日不倒,他们这些所谓的藩王,就永远只是枝干,翻不了天。
  老十三在南边闹得再欢,也不过是小打小闹。
  真正的棋局,在北方,在中原。
  而开局的那一天,要等到父皇驾崩之后。
  他需要等。
  ……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北平府,燕王朱棣的府邸。
  书房內,气氛同样凝重。
  朱棣看著手中一模一样的密报,眉头紧锁,久久不语。
  他不像朱棡那般狂傲,他深知,父皇的每一个举动,都必有深意。
  亲征,绝不是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爹,这事是真的?十三叔他真的反了?”
  他的次子朱高煦站在一旁,脸上满是兴奋和跃跃欲试的神情。
  在他看来,天下大乱,才是英雄用武之时。
  朱棣抬起眼,冷冷的瞪了他一眼:“混帐话!什么叫反了?”
  朱高煦被看得一缩脖子,有些不服气地嘟囔道:“他都在外面建国称帝了,还不叫反?”
  “那叫攻伐不臣,开疆拓土!”
  朱棣的语气不容置疑,:安南背信弃义,袭杀我大明子民在先,十三弟出兵討伐,乃是天经地义!至於建国,南洋之地,本就非我大明版图,乃是化外之地。十三弟在那里教化蛮夷,传播我华夏天声,此乃功绩,何罪之有?”
  朱高煦听得目瞪口呆!
  他没想到,同样一件事,从他爹嘴里说出来,就完全变了个味道。
  朱棣看著儿子那副没出息的样子,心中暗嘆一口气。
  他这个儿子,勇则勇矣,就是脑子太直,不懂得政治的弯弯绕绕。
  他將手中的密报扔进炭盆,看著火苗將其吞噬,才缓缓说道:“记住,以后在外面,不许再提谋反二字。此事,与我们无关!”
  “是,爹,孩儿记住了。”
  朱高煦连忙应道。
  朱棣点了点头,不再理会这件事。
  他知道,老十三的棋盘在南边,而他的棋盘,在北边。
  “不说他了。”
  朱棣话锋一转,“高丽那边,如何了?”
  一提到正事,朱高煦的神情也严肃起来。
  他上前一步,压低声音稟报导:“爹,都按您的吩咐办妥了。高丽国主李成桂废长立幼,立了幼子李芳硕为世子,引得他第五子李芳远极为不满。我们的人已经和李芳远搭上了线。”
  “哦?他怎么说?”
  “李芳远说,只要我们燕王府能助他夺取世子之位,他日后登上王位,愿將高丽北境的义州、定州等十二座城池,尽数献给我大明!”朱高煦的语气中透著兴奋。
  这可是一笔天大的功劳。
  然而,朱棣听完,却只是摇了摇头,脸上露出一丝不屑。
  “十二座城池?他的眼光,也就这么点了。”
  “爹,这还小吗?那可是十二座城啊!”
  朱高煦不解地问道。
  朱棣站起身,走到墙边的地图前,手指在高丽的版图上轻轻划过。
  “高煦,你要记住。做大事,眼光要放长远。土地,是死的。人,才是活的。”
  他转头看著儿子,细细教导:“我们若是派兵帮他,一来,会惊动父皇,落下一个『藩王干政』的口实;二来,就算拿下了那十二座城,我们也要派兵驻守,耗费钱粮,还得面对高丽人的敌视。这是下策。”
  “那……爹的意思是?”
  “我们不派一兵一卒。”
  朱棣的嘴角露出一抹微笑:“你传信给李芳远,告诉他,他想做高丽的王,我支持他。他缺兵器,我给他兵器。他缺粮草,我给他粮草。他缺钱,我给他钱。”
  “至於那十二座城池,告诉他,我不要。”
  “啊?”
  朱高煦彻底懵了:“爹,您这是……图什么啊?”
  “图的,是一个永远对我们感恩戴德,永远听我们话的高丽王。”
  朱棣的眼神深邃:“我们给他雪中送炭的情分,远比那十二座冷冰冰的城池要值钱得多。我们给了他王位,他日后就得看我们的脸色行事。整个高丽,都会成为我们燕王府在北方的臂助。这,才是上策。”
  “一座无形的城,远比十二座有形的城,要坚固得多。”
  朱高煦呆呆的看著自己的父亲。
  他这才明白,自己和父亲之间的差距,不可以道里计。
  “孩儿……明白了。”
  ……
  数日后,高丽,开京。
  李芳远的府邸內,他看著手中来自北平的密信,激动得浑身发抖。
  信上的內容,让他欣喜若狂。
  燕王朱棣不仅答应支援他兵甲、粮草,甚至拒绝了他许诺的十二座城池,只说希望两国永结盟好。
  这是何等的胸襟!何等的气魄!
  “燕王,真乃当世之雄主!”
  李芳远將信纸紧紧攥在手心,眼中满是野心。
  有了燕王这个强大的后盾,他再无后顾之忧。
  他看向窗外王宫的方向,眼神变的坚定。
  父王,既然您不仁,就休怪孩儿不义了。
  这高丽的王位,我李芳远,要定了!
  ……
  琼王朱桂於南洋灭国自立的消息,如同一场横扫大明疆域的凛冽寒风,吹进了每一座王府的高墙之內。
  北境,大寧。
  滴水成冰的季节,寧王朱权刚刚结束对女真部落的一场清剿,甲冑上凝结的冰霜尚未化尽。
  他站在帅帐內,火盆里的木炭烧得通红,却驱不散他眉宇间的寒气。
  手中的密报已经被他反覆看了数遍。
  “十三哥……好大的手笔。”
  朱权將密报扔进火盆,看著纸张在火焰中捲曲,变黑,化为灰烬。
  他麾下的將士,是大明最精锐的步骑军团之一,常年与蒙古和女真人廝杀,战力强悍。
  他自认论兵马之精,谋略之深,远在那个偏居一隅的哥哥之上。
  自己手上兵甲五万!骑兵两万!
  更有朵顏三卫,以及战车五千!
  对於他这个十三哥的兵甲之利,他只在自己四哥的口中得知过,真实之见也就是在几个月前十三哥给四哥送粮草的时候。
  但那点兵,他自信要比这个四哥强不少。
  而且一身的富商派头。
  可朱桂做的事,却让他都感到心惊。
  时机,似乎来了。
  这天下?
  朱权刚起了苗头,就被自己打断了。
  他又觉得,时机,还远未成熟。
  父皇还活著。
  那座压在所有人心头的大山,依然稳固。
  朱权抬眼望向南方,仿佛能穿透千里风雪,看到金陵的紫禁城。
  他知道,现在还不是动的时候。
  晋王三哥狂傲自大,燕王四哥深沉內敛,他们都在等。
  自己,也只能等。
  与朱权的隱忍不同,京城的风,因为皇帝的离开,已经开始变了味道。
  东宫,文华殿。
  皇太孙朱允炆坐在御座上,看著下方侃侃而谈的兵部尚书齐泰和太常寺卿黄子澄,感觉浑身都充满了干劲。
  皇爷爷走了,临行前虽然將他训斥了一通,但也將监国之权交到了他的手上。
  这是信任,更是考验。
  他要向皇爷爷,向天下人证明。
  他朱允炆,有能力治理好这个国家。
  “殿下,陛下此行西南,名为问罪,实则已是默认了琼王开疆拓土之功。”
  齐泰躬身进言,神情恳切:“但国不可有二主,藩王之权过重,终是祸根。趁此良机,正当整肃朝纲,削其羽翼,以固根本。”
  黄子澄紧跟著说道:“齐大人所言极是。燕王在北平私自练兵,晋王在太原私开铁矿,楚王,寧王等,皆有不法之举。”
  “若不加以遏制,將来必成大患。”
  “臣以为,可先从各藩王府的护卫和商队入手,颁下新令,削减其护卫数量,严查其商贸往来,断其財路,收其兵权。”
  “此乃温水煮蛙之计,待他们察觉,已是无力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