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祖天师创造五斗米道开始,佛道之爭在这片土地上一直发生。
  在大部分的时间里,其实道门都打不过佛门,其中的原因很多。
  按照吴曄自己的理解,其实可以总结成几个原因,一个是宗门散装,各自为政。其二为不重理论,媚上而不关注底层。
  其三、是关注今生长生而不重来世,但求长生这件事,却经常被现实所否定……
  对於无法改变现世客观的现状而言,虚渺的来世更能慰藉他人的心灵。
  道教的根基,或者內核,其实还是华夏先民先祖崇拜思想的延续……
  而创教之后,道教的神仙体系更加偏重於次第分明的阶级,而不是所谓的眾生平等。
  这样的理论体系,从內核上就不够亲民。
  所以吴曄总结下来,如果按照正常的手段,道教打不过友教是非常正常的事。
  可从他內心的感受而言,这其实是好事。
  一个不擅长宗教的民族创造的宗教,是宗教本身的不幸,却是华夏民族之万幸。
  可作为刚刚成为道教领袖的吴曄而言,想要去改革,就十分头疼了。
  他能想到的药方,无非就是两个,一个是亲民化的改革,一个是基於道教的皮,去做的真正利益眾生的改革。
  想要在亲民化上应付友教,也是绝对不可能的。
  佛门自从出现名为“净土宗”的bug出现后,佛门对於成就的理论,本来禪宗把成佛难度降低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净土宗更是以一句佛號“愿力”成佛,让佛教在亲民度上无人可及。
  净土思潮,在华夏的信仰界。註定对內横扫各宗,对外横扫万教。
  反观道教,却依然四处设下门槛,阻止普通人入道。
  不说別的,光是一个【过经】就拒绝了多少人,让人入道无门。
  虽然在唐宋,三教合流的思想,逐渐让佛道二门相互借鑑,道教也开始注重底层信徒的吸收。
  东华净土,或者类似的神祇出现,都是为了这方面努力。
  但奈何,它的精神內核本质上就不是那么回事,东施效顰的效果也不会大……
  比起佛门以来世诱惑的【虚】,想要在利益眾生这方面爭夺香火。
  吴曄给出来的药方就是【实】。
  既然道教求的是现世利益,求的是今生……
  那就以实实在在的好处,去爭夺底层的信仰。
  这份信仰,不光是为了弘道,也是实实在在成为落在他身上的香火,是他活命的依仗。
  还是他利用道教这套皮,去將自己的私货夹杂进去,利益百姓。
  可是想要执行他的计划,最难的不是对外,而是说服內部。
  在这个时代,当道士,是有门槛的。
  人人以清高自命,以超凡脱俗自居。
  无论是道士本身,或者信奉道教的那些君王,贵族,都是如此……
  虽然人人都想弘道,可却只是想要高高在上的,恩赐底层。
  这要是能打得过友教才怪。
  所以吴曄虽然心中有自己的方法和计划,却也不能直白的说出来。
  “陛下,咱们三人不妨放弃咱们得身份,从一个老百姓的角度看,他们需要什么样的信仰!
  您不识字,平日里为了生存操劳,才能勉强温饱……
  您大字不识一个,却也希望能有个好的未来。
  可是生存,却让您活著尚且拼尽全力,您只能寄託於信仰。
  “您看到有一个道人和僧人路过,您心生信仰,想要求个归处!
  您前往求教,他们分別教您诵念太乙救苦天尊和阿弥陀佛……
  一人告你,念太乙可以前往东华净土,修行之后可以成仙,成为天庭一位小仙。
  另外一个告诉您,念弥陀可以成佛,与诸佛平起平坐!
  您选谁?”
  宋徽宗和林灵素的脸色,顿时变得十分难看。
  吴曄的说法是个十分扎心的问题,如果他们不信道教,只是一个普通的百姓,选择谁已经是不言而喻。
  他们以前从未想过这个话题,因为阶级,是理所当然的事。
  他们已经站在更高的阶级上,怎么可能会去想这些问题?
  “又,您道心深厚,还是选择了道教,然后您想要请一本经书诵读,可是道士告诉您,读经要拜师,可是法不轻传,您不配……
  您拿著一本经书,刚好您也认识几个大字,可是您发现,经书里存在大量的生僻字,您压根看不懂。
  可是金刚经、心经,却没有这个问题……”
  吴曄越说,皇帝和林灵素的表情就越是凝重。
  吴曄继续说:“又,您还是入了道,等百年之后,您走了。您如果是一个佛门居士,一个师父,一人诵经,便是超度。
  而如果您信道,想要举行超度科仪,您需要一个掌坛法师,需要经师,需要乐团……
  您需要请三到五人,才能完成科仪。
  这让您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但您的子女孝顺,咬咬牙……
  他们找到当地唯一的一家道观,道长慈悲,却摊手无能为力。
  因为方圆百里,就他一个道士。
  他无法为人超度,自然也举办不了科仪……!
  信眾死无所依,道长也吃不上饭!
  陛下,您觉得如何?”
  宋徽宗登时口乾舌燥,他身为皇帝,怎么可能思考过这个问题。
  林灵素也被震撼到了,和宋徽宗不同,他是真的苦过,而且他还当过和尚……
  佛道二家在【亲民】这条路上,林灵素心里也知道压根没法比,可每个信仰都有自己的世界观,这点是无法改变的。
  “道友这是心有体会啊!”
  “对啊,贫道当年拜师的时候,我师父就是那个无可奈何的道人,这也是底层道士的现状。
  入道,传度,受籙,空有法师之修为,却因科仪太过繁琐无法济度眾生,这就是臣的来时路。
  陛下,您说,这样的道教,如何亲民。
  大道不应该只取悦上位者,而是真正济度眾生,才能发扬光大。
  贫道为何不支持林道友的手段,因为如果不得民心,利用权势威压……
  他们信不了弥陀,可是要去信弥勒的……”
  吴曄一句话,让皇帝汗毛倒竖,在华夏有佛以来,信弥勒这三个字,几乎可以跟造反画上等號。
  “所以雷祖信仰,算是平衡民心的一种手段?”
  林灵素此时也明白了玉枢宝经的另外一层意义。
  “还有简化科仪,也是先生想给底层的道士一条活路,也是给他们一个济度眾生的方法……”
  吴曄道:“我朝一直打压巫蛊,却为何屡禁不止。
  因为佛、道二门,皆有门槛。
  百姓求道无门,自然求巫!、
  大道本应该至简,可现实却是,人心太高了门槛……”
  他说到这里,宋徽宗彻底被说说服了。
  因为吴曄说的东西不光关乎他的信仰,也有现实的利益。
  君王以佛道二门安抚百姓,收买人心。
  可在华夏大地上,巫蛊信仰一直层出不穷,朝廷也在打压,可效果却反覆。
  也许先生说得对,就是因为佛道二门,比起巫蛊之术,还是不够亲民。
  “还有呢?”
  作为宋朝最大的道官,皇帝封吴曄,本就对他有期许,如今他已经提出了许多有用的建议,宋徽宗希望更多。
  吴曄不语,只是静静地在纸上写出一些建议。
  皇帝好奇一看,蹙眉。
  这些字他看得很熟悉,也似乎看得懂,但这不是他熟悉的字。
  “这是臣创造的一种文字,名为——简体字!”
  “简体字?”
  “没错,大道至简的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