砰砰砰~
礼齐放,震耳欲聋。
“开工大吉!”
赵瑞龙挥动铁锹,率先铲起一锹泥土。
担任龙国商用航空发动机集团总经理的蔡晓樺,紧跟著也铲起泥土挥向基坑。
隨后,出席开工典礼的眾多领导、工程院士,也纷纷铲土。
象徵著吕州航空发动机研发製造基地,正式破土动工。
片刻后。
仪式结束,大批工程机械,开始轰鸣施工。
艷阳高照之下,大量的嘉宾都已经退场离去,但蔡晓樺却迟迟没有动身。
赵瑞龙送走了车队,来到蔡晓樺身旁。
年过半百的蔡晓樺,毕业於京州航空航天大学。
后又前往燕京继续攻读,是龙国第一批航空发动机专业博士。
再后来,他入职龙国航空工业集团,从事军用发动机研製多年。
赵瑞龙知道。
今天的动工仪式,对蔡晓樺来说意义非凡。
不仅仅是意味著,他又回到了阔別多年的汉东省。
还象徵著,他所从事航空发动机事业,掀开了新的篇章。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
为了满足国防需求,確保战时不至於被卡脖子,没有军用发动机可用。
(请记住 101 看书网藏书广,101????????????.??????超实用 网站,观看最快的章节更新)
在过去几十年里,龙国通过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搞出过几款军用发动机。
虽然相比於国外,推重比很小、油耗很高、可靠性较差……但军用航空发动机,能用就行。
真要打仗,谁还在乎那点油耗?
哪怕发动机稳定运行时间,只有两百小时都没关係。
因为战机可能还没飞到发动机寿命极限,就已经被击落了。
然而……
民用航空发动机,就大不一样了。
民航企业购买飞机,是用来赚钱盈利的。
所以对飞机最重要核心部件发动机,自然有著极高的要求。
既要推力足够大,以便飞机能装载更多,又要油耗足够低,因为燃油成本直接关係到盈亏。
同时还要可靠性足够高,不能无法適应恶类气候和工况环境,不能飞著飞著就出毛病,不能搞得飞机经常趴窝无法运营。
另外,运行时的噪音还要足够低,不能让搭乘飞机的旅客,以及航线和机场周边的居民觉得太吵,在舒適性方面有所保证。
除此之外,保养周期要足够长,別没飞多少飞行时长就又要停机保养,而且维修保养还得足够方便快捷,成本也不能太高。
总而言之。
军方对军用发动机的要求相对简单,只要性能足够强,其他方面都次要。
可民航企业对民用发动机,要求可就无比苛刻了,方方面面都要做到很优秀。
而龙国搞过不少军用的,还从来没自主研製过民用大推力的。
这一搞,还是要给国產大飞机搞配套的。
一旦民用发动机研製不够顺利,那么国產大飞机的研製进度也会被耽误。
一旦民用发动机搞出来不够好,也会导致国產大飞机的整体性能受到影响。
如此难上加难。
以至於重启国產大飞机项目的时候,就有很多人建议两条腿走路。
也就是一边研製配套的国產发动机,一边爭取引进西方现有的先进发动机。
即便国產发动机研製不顺、性能不佳,採用国外进口发动机的国產大飞机,也不至於被耽误。
尤为关键的是,西方老牌航空发动机企业,经验丰富、技术先进、產品成熟,找他们供应市面上正广泛应用的发动机,性能和可靠性也有保障。
哪怕价格贵不少,哪怕產能受制於人,但用著也安心不少,並且还能有利於国產大飞机研製成功后,在西方通过適航取证,从而打开国际市场销量。
然而……
『两条腿走路』的办法,好处虽多,但却被赵瑞龙一票否决。
赵瑞龙给出的理由很简单。
龙国商飞本就要和西方的波音空客抢饭吃,西方哪能那么好心,提供又好又不贵的现役发动机?
即便要提供,也不知道需要谈判多少年,谈成了后,售价、產量、供应周期等都是別人说了算。
一架就需要装两台发动机,你想年產上百架大飞机?
可人家就只给你提供几十台发动机,你能咋办?
一问就是材料供应不畅、生產过於繁忙等各种理由。
而且就不提供最先进、最省油的。
说帮忙在西方通过適航取证,也毫无实际行动。
如此既暴赚你的钱,还不帮你的忙,你能咬他一口?
爹有娘有,都不如自己有。
航空发动机这么缺一不可、至关重要的部件,岂能受制於人?
而且断了从国外引进的这条路,还能更加专注的走自主国產化这条路。
否则老想著自主研製不好,还可以从国外引进。
就不会有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勇气。
当然。
这只是赵瑞龙,一票否决之时,给出的理由。
还有一个原因,赵瑞龙没说。
那就是作为穿越者的他,深知西方的一贯套路。
穿越前的那个世界,国產大飞机项目就上了当。
从论证立项到首飞成功,再到投入商业运营,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经费。
小批量量產之后,產能一直提不上去,国外的適航取证也进展缓慢。
哪怕陆陆续续生產了很多架,已经安全平稳运行了很多架次,输送了大量旅客。
可是包括发动机在內,大量核心部件和系统受制於人。
不仅价格不菲,还供应不足,导致成本压不下去、產能也提不上来。
通过国外的適航取证,打开国际市场更是遥遥无期。
所以……
穿越来到这个世界的赵瑞龙,当然要避免重蹈覆辙。
尤其是国產大飞机项目,是自己一手主导重启的,自己还提供了大部分资金。
谁出钱,谁就是大爷!
赵瑞龙当然就有一票否决权。
有赵瑞龙掏钱买单,高层当然也乐意让国產大飞机用国產发动机。
况且军用发动机都搞了那么多年,各方面也算是有些经验和基础。
不试一试,又怎么知道不行呢?
这样一来,蔡晓樺就压力巨大了。
虽然不管军用还是民用,都是航空发动机,並不算跨行跨界。
而且赵瑞龙还不知道从哪儿,弄来了一份特別详实的研发方案。
但毕竟是应用於不同领域的发动机,侧重点不一样,用户需求大不相同。
“蔡工,开弓没有回头箭,都这时候了,你再怎么担心也没用,干就完了,反正即便没搞好,亏钱的和担责的,是我也不是你。”
赵瑞龙话音刚落,蔡晓樺就扭头侧目说道:
“那么多钱,请那么多人,组织协调那么多单位参与,现在就连研发製造基地都开工建设……你说我要是毫无压力,未免也太不负责了吧?”
赵瑞龙略略点头。
从大飞机项目重启以来,真的是每天都在烧钱。
因为一架现代化的喷气式客机,技术组成太庞大太复杂了。
不仅要適应恶劣复杂的气候环境和工况条件。
还要確保经济、舒適、安全、可靠……
所以哪怕只是驾驶舱和客舱玻璃,都要经过精心设计、反覆试验、不断改进……
而一架飞机,技术难度远远超过玻璃的零部件,又何止上千?
所以需要太多太多单位参与研製。
高层是可以一声令下,眾多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大型央企都纷纷参与研製。
可是要搞设计、要做实验、要添置设备採购耗材、要发工资和奖金……
各种各样的开销加一起,那都不叫钱了,而是在烧钱。
平均每天都要烧掉几千万。
这还只是初始设计阶段。
等包括发动机、起落架、航电系统等在內,大大小小眾多零部件开始进入实验阶段。
等用成千上万的零部件,组装製造出了首架机,开始进入密集的试飞验证阶段。
那时候,烧钱会更加猛烈,每天起码一个亿。
因为哪怕只是试飞一次,不算人员成本、飞机损耗、机场起降、指挥调度等成本,烧的航油都是以吨计。
而要想全面检验飞机是否安全可靠,也为了拿到型號合格证以便量產交付,要造好几架试飞机,试飞上千架次。
其中还有不少试飞科目,还要到极寒、极热、高原、海岛等机场去飞,也不是飞起来转悠几圈就完事,会有大量的考核科目。
因此。
眼前繁忙的工地,建的哪儿是发动机研製基地。
分明就是在建一座大型焚烧炉,將来大把大把的在这儿烧钱。
“放心吧蔡工!”
“咱们龙国有不错的工业基础和人才储备,研製军用发动机也有一定的技术积累,更有强大的国家意志!”
“即便將来某一天,我赵瑞龙没钱烧不起了,咱们龙国也一样会勒紧裤腰带,研製出一流的国產航空发动机!”
蔡晓樺目光有些诧异的看著赵瑞龙。
“你就这么有信心?”
“当然!”
赵瑞龙笑容满面的说道:
“咱们军用发动机,都能达到国际一流水准,为什么民用发动机却不行?”
蔡晓樺一愣。
“赵总你说错了吧?咱们的军用发动机,哪儿达到了国际一流?至少还落后三十年吧!”
“难道你忘了,四年前米国研製的全球第一款隱身战斗机,就已经首飞成功了吗?”
“那不仅仅是全世界第一款五代战机,所使用的发动机,推重比更是高达10.5,这是多么恐怖的性能参数!”
“毫不夸张的说,那就是地表最强航空发动机,相比於咱们,简直就是外星人般的高科技,太领先太强大了!”
赵瑞龙淡淡一笑。
推重比,对军用发动机来说確实至关重要。
它是发动机的推力与发动机自重的比值。
数值越大,代表发动机性能越强、效率越高、技术越先进。
同样的重量,推重比越大的发动机,就能有更强大的推力,可以让战机具备更强的飞行性能。
那么同样的推力,推重比越大的发动机,自然重量就越轻,较轻的重量意味著更低的油耗、更强的飞行性能。
所以……
能研製军用航空发动机的国家,一直都十分看重推重比这个参数。
很多人之所以认为,龙国的军用航空发动机,落后世界先进水平二三十年。
就是因为七十年代,龙国通过技术引进加仿製创新,终於研製出了一款军用航空发动机,但是推重比差一点才还不到3.9。
而同一时期,米国的推重比已经超过7。
要是双方发生空战,单凭发动机的性能差距,米国对龙国都是轻鬆碾压。
无数军工人开始疯狂努力,希望能儘快缩短差距。
然而……
龙国的军用发动机,虽然进步神速。
可米国人实在是太『凶悍』了。
1997年,米国隱身战斗机成功首飞,所用的发动机推重比高达10.5。
得知这一消息,龙国不少航空发动机专家、科研人员、军工企业技术人员都懵了。
这差距,也太大了吧!
再加上几场高科技局部战爭。
米国一次次外科手术般精准的空袭打击,轻鬆虐杀对手,也惊醒了亿万龙国人。
血液里流淌的『落后就要挨打』基因,被彻底刺激觉醒。
部队一律不得经商,开始全面瞄准现代高科技战爭。
自然谁也没有怀疑,米国人会造假。
大家一心只想著,米国作为全球最先进发达的军事强国,他们真有可能为第五代战斗机,研製出推重比超过10的超强发动机。
所以羡慕嫉妒是没用的,只有赶紧奋起直追,加大科研力度。
为此。
龙国抽调精兵强將,火速审批立项。
特事特办,以火箭般的速度,將新一代涡扇发动机,列为了国防重大科研攻关项目。
不过……
即便经过多年努力,无数人绞尽脑汁,竭尽国內科技、材料等各方面的极限。
新一代的军用涡扇发动机,经过地面测试,发现推重比也只有7.5。
虽然相比於其他国家,已经很了不起。
可是蔡晓樺等军工专家,依然觉得还不够。
大家都觉得7.5算什么?
人家米国人,很多年前就研製出了推重比高达10.5的发动机。
推重比相差3,还敢说不落后三十年?
因而广大军工人,还需要继续进步。
爭取下一代,研製出推重比超过10的发动机。
如今。
第二代国產军用涡扇发动机,研发任务基本结束,第三代还没开始立项。
蔡晓樺受命带队,转战民用航空发动机领域。
在赵瑞龙的大力支持下,研製出性能不错的民用发动机,蔡晓樺自然是很有信心。
可是要说性能一流……
他当然不信。
这让赵瑞龙怎么说?
作为穿越者,赵瑞龙当然太熟悉西方人弄虚作假。
什么產品性能参数都可以灌水。
许多所谓的先进武器,其实不过是忽悠国会拨款的噱头。
但是在今时今日……
资讯不够发达,西方也没有自爆解密。
在国人心目中,西方高科技就是先进、就是更强。
所以空口无凭,怎么说龙国7.5推重比的军用航空发动机,在二十一世纪初已经是世界一流?
没有实锤证据,米国人又不会主动承认,又该如何让蔡晓樺相信,米国人的发动机推重比別说10.5,就连7都没有?
“人心中的成见,果然是一座大山,並不是轻轻鬆鬆就可以改变!”
“不过这样也好,始终怀揣著技不如人,还需奋起直追的心態,龙国的科技才能飞速进步!”
“什么电磁炮、电磁弹射器、高超音速飞弹、双脉衝空对空飞弹、无人机自主化作战集群……米国人多吹牛逼也好。”
“他们吹嘘得越厉害,ppt写得越漂亮,喜欢料敌从宽的龙国人,就会越发刻苦努力,把米国人吹过的牛逼,都逐一实现!”
想到这儿,赵瑞龙决定懒得废话。
“蔡工,我不管米国人的军用发动机到底有多强。”
“反正你要人我给人,要钱我给钱,连具体方案都给你。”
“两年后的今天,我必须看到符合我要求的国產涡扇发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