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城外的校场上,晨雾尚未散尽,燕军將士已列阵待发。
朱棣一身鎧甲,腰佩长剑,目光扫过眼前整齐的队伍,燕军精锐骑兵在前,二十门“靖骑破阵銃”分列两侧,身后是张玉率领的步兵方阵,每一名士兵脸上都透著昂扬的战意。
“宋忠盘踞怀来,手握三万大军,看似势眾,实则外强中乾。”
朱棣勒住战马,声音透过寒风传遍全军:“他麾下的士兵,多是孤当年镇守北平时的旧部,本就不愿与孤为敌!今日孤亲征怀来,只为收编旧部、清除顽抗,若有愿降者,孤既往不咎;若执迷不悟,休怪孤刀下无情!”
將士们齐声高呼:“愿隨殿下!攻克怀来!”
这些人都是朱棣的心腹,精锐当中的精锐,自然是追隨朱棣。
徐牧策马走在朱棣身侧,看著前方士气高涨的军队,忽然开口:“殿下,宋忠若拒不投降,当如何处置?”
朱棣眼中闪过一丝冷厉:“孤已给过他机会,若他执意效忠朱允炆,阻碍孤靖难大业,便只有一死!”
徐牧却摇了摇头,语气平缓:“殿下,宋忠虽顽抗,却並非罪无可赦。不如將他生擒囚禁,待日后殿下登基,再酌情释放”
朱棣一愣:“你的意思是,不杀?”
徐牧点点头:“殿下乃是奉天靖难,非是要行杀伐之道,囚禁宋忠。一来可彰显殿下的仁德,让天下人知道殿下举事只为清君侧,而非嗜杀;二来也能安抚他麾下的降兵,让他们知道殿下宽宏大量,並非赶尽杀绝。”
朱棣闻言,侧头看向徐牧,眼中满是疑惑。
自徐牧辅佐他以来,无论是造炮、筹钱,还是谋划战局,总透著一种莫名的篤定,仿佛早已预知“靖难大业定会成功”。
他忍不住问道:“徐牧,你为何总觉得孤定能成功?”
徐牧心说,你要是不成功,天底下就没人能成功了,特码的老天爷都跟你站在一起,我能不支持你么?
心里这么说,徐牧却是不动声色:“殿下,天下事在为之!”
朱棣道:“话虽如此,可这天下之事,变数丛生,孤如今不过占据北平一隅,你倒像是早已看到结局一般。”
徐牧微笑道:“殿下,臣並非能预知未来,只是坚信殿下此举顺天应人。朱允炆削藩乱政,失了宗室之心;齐泰、黄子澄空谈误国,失了朝臣之心;而殿下镇守北疆多年,深得军民拥戴,又有大师与诸位將领相助,此消彼长,何愁大业不成?臣不过是据理推断,愿以微薄之力,助殿下成就伟业。”
朱棣听完,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虽仍有几分疑惑,却也不再追问。
感觉这货好像是知道大结局一样。
不过,徐牧的才华与忠诚早已毋庸置疑,这份“篤定”,或许只是他对自己的信任罢了。
当下,朱棣抬手一挥:“出发!目標怀来!”
燕军浩浩荡荡地朝著怀来进发,沿途並未遇到阻碍。
宋忠虽在怀来城外布下防线,却低估了燕军的战斗力,更没想到自己麾下的士兵会临阵倒戈。
当然,宋忠其实也不是什么都没干,他派人传播谣言,说家在北平的士兵家属们都被燕王杀掉了,士兵们果然群情激奋,准备拚死一战,
但是,当朱棣率领骑兵衝到阵前的时候一切都变了。
等到高声喊道:“吾乃燕王朱棣,尔等何苦为宋忠卖命?”时,南军阵中瞬间骚动起来。
不少士兵本就是燕王旧部,见朱棣亲至,纷纷扔下兵器,跪地高呼“参见燕王殿下!”。
宋忠见状大怒,拔剑斩杀了几名降兵,却根本无法遏制军心涣散的势头。
燕军趁机发起衝锋,“靖骑破阵銃”齐射,霰弹撕开南军防线,骑兵紧隨其后,如入无人之境。
不到一个时辰,怀来之战便已结束。
南军三万大军,除少数战死外,其余尽数投降,唯有宋忠带著几名亲信突围,却被张玉率军追上,团团围住。
宋忠见大势已去,拨马就要逃,却被张玉率领的轻骑追上,绳套一甩,便將他从马上拽了下来,按在地上动弹不得。
“朱棣!你这反贼!休想让我服你!”宋忠被押到朱棣面前,仍是满口硬气。
朱棣翻身下马,看著他满身尘土与血污,语气平静:“孤不杀你,也不逼你投降。你若愿安分,便在北平住下,孤保你衣食无忧;若不愿,便暂且软禁,等日后天下太平,孤再放你回故乡。”
宋忠愣住了,他本以为自己必死无疑,却没想到朱棣竟会留他一命。
他张了张嘴,想说些什么,却最终只是冷哼一声,不再言语。
收编降兵的事比预想中顺利得多。
得知宋忠未死,降兵们更是放下心来,纷纷表示愿意追隨朱棣。
燕军不仅收编了两万多兵力,还缴获了大量粮草与弓箭,实力大增。
当朱棣率领大军返回北平时,城门內外挤满了百姓,见燕军押著宋忠却未伤他,又带著大批降兵凯旋,人群中顿时响起欢呼声。
徐牧跟在朱棣身后,看著眼前的景象,心中清楚,能劝朱棣少杀人是最好的,留著宋忠,比杀了他更有价值,这不仅是仁德,更是收服人心的智举。
朱老四跟朱元璋还是不太一样。
朱元璋做事儿是有计划的,一步一步来,慢慢的达到自己的目的。
而朱老四则是一个天才的执行者,带兵打仗,上阵杀敌,这些都没问题,但是,你要他搞制度建设了,要他收买人心,这些就不是朱棣擅长的了。
回到燕王府,朱棣坐在议事厅內,看著案上的降兵名册,对徐牧笑道:“还是你考虑得周全。今日若杀了宋忠,降兵心里怕是会有疙瘩,哪能这么快归顺?”
“殿下本就有仁君之心,臣只是提了句建议罢了。”
徐牧躬身道:“接下来咱们可將降兵编入旧部营中,让熟悉的將领统领,再派人去安抚他们的家眷,用不了多久,他们便能成为殿下的得力战力。”
朱棣点头,目光落在窗外的“奉天靖难”大旗上,语气坚定:“朱允炆若敢派兵来,孤便用这些弟兄,让他看看什么是民心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