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奇幻玄幻 > 君临欧陆,从击败拿破崙开始 > 第95章 布鲁塞尔条约
  第95章 布鲁塞尔条约
  “千里奔袭,长驱直入,真是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啊!”
  莫斯科,听到克莱门特介绍北非战况的俄国沙皇亚歷山大一世,不由得感慨道。
  “可惜了,没抓到那个阿尔及利亚总督哈桑,否则这一战堪称完美!
  没想到,西班牙竟然有如此猛將,真是让人羡慕啊。”
  “陛下过奖了,贵国的將领同样勇猛,他们不是在色雷斯战役中重创敌军,贏下了色雷斯战役吗?”
  克莱门特笑著放下手中的信件,同样恭维道。
  距离拉甘战役已经过去了两个月的时间,克莱门特才收到关於北非战场的相关情报。
  拉甘战役中,塞尔吉奥率领的西班牙军队利用夜色的掩护,成功打了阿尔及利亚总督哈桑和他手下的军队一个措手不及。
  这场战役,基本上摧毁了哈桑的军队,哈桑仅仅带著数百人逃出升天,短时间內是没有办法再对西班牙发起任何骚扰了。
  与此同时,整个北非战场西班牙的推进也异常顺利。
  摩洛哥军队三次和卡纳斯率领的西班牙主力会战,三次战败,等到西班牙攻破梅克內斯之后,摩洛哥举国投降。
  另一边的突尼西亚战场,更是摧枯拉朽,和阿尔及利亚的情况一致,西班牙军队没有遭到像样的抵抗,就拿下了整个突尼西亚。
  在匯报的时候,西班牙一部分军队正在进攻的黎波里地区,朝著奥斯曼帝国的埃及行省挺近。
  总体而言,西班牙的北非战事已经基本宣告结束,是一场完美的大胜。
  西班牙节节胜利的同时,两个盟友同样也相当给力。
  奥地利虽说最开始阶段因为军队数量不足吃了大亏,但后续隨著俄国方面的压力,奥地利同样稳步推进,占领了大片巴尔干领土。
  当然,最重要的战役,莫过於俄国和奥地利联军在色雷斯地区和奥斯曼军队的主力决战。
  这场会战,双方投入兵力超过三十万,其中俄国军队十一万,奥地利军队六万人,另一边的奥斯曼帝国,则有是十五万军队。
  最终,还是俄奥联军笑到了最后,获得了胜利。
  此战结束之后,奥斯曼帝国无力再抵抗三国同盟的进攻,只能眼睁睁的看著俄奥联军推进到君士坦丁堡城下。
  而他们奥斯曼帝国高层,则早早的逃到了尼西亚地区,委託英国人进行调停,想要结束这场战爭。
  此时,此前克莱门特在英国提出的国际联盟的想法,在英国和法国等欧洲国家的倡议下,已经开始组织起来,得到了眾多国家的响应。
  此刻,英国方面也借著国联的框架,向三国同盟施压,力劝三国同盟结束战爭。
  而法国方面,也同样给了不小的外交压力。
  虽然英法和奥斯曼帝国没什么关係,但他们也不想看见三国同盟借著这次的战爭实力膨胀太过严重。
  战爭打到这个程度,三国同盟也拿到了各自想要的利益,战爭再继续下去也没什么必要了。
  考虑到国际上的外交压力,克莱门特和亚歷山大一世也觉得,是时候结束战爭,见好就收了。
  今天,克莱门特和亚歷山大一世重要的议题,就是在对於奥斯曼帝国的处理上。
  “按照此前三国的约定,领土方面倒是没有什么问题。
  不过奥地利方面有一个想法,想让奥斯曼帝国赔偿巨额赔款,对此,你怎么看。
  看起来,奥地利人的经济情况有些不是太好啊。“
  亚歷山大一世看向克莱门特,问出了问题。
  克莱门特皱眉思考了起来,对於奥地利財政状况紧张,他倒是不觉得有任何意外。
  奥地利这段时间打的战爭可不少,虽说获得不少的好处,但例如义大利的领土这些好处,想要兑换成经济收益,是需要不少时间的。
  短期內如此密集的战爭,奥地利还没有西班牙这样健康的財政情况,没有殖民地可以吸血,財政困难在所难免。
  克莱门特也不介意从奥斯曼帝国这里拿到一笔钱,但克莱门特也不想过分的削弱奥斯曼帝国。
  原因很简单,奥斯曼帝国一旦崩溃,失去了外敌之后,俄国和奥地利之间必然会產生矛盾,三国同盟的存续或许都成为了问题。
  同时,一旦奥斯曼帝国崩溃,巴尔干和整个安纳托利亚乃至中东地区出现权力真空,也是非常不利於西班牙的战略形势的。
  眾所周知,一个没落的帝国,总比许多新兴势力好对付。
  歷史上,奥斯曼帝国瓦解之后诞生的土耳其,可比奥斯曼帝国难对付多了。
  对於奥斯曼帝国,完全可以慢慢蚕食,没必要一次性瓦解。
  “赔款可以,但是不能多。”
  想了想之后,克莱门特说道。
  “原因很简单,索要太多的赔款,就以奥斯曼帝国的情况,肯定是赔不起的。
  他们要是赔不起,自然会找人借钱,而能借钱给他们的,如今放眼整个欧洲,就只剩下了英法两国。
  一旦奥斯曼帝国跟英法借钱,英法的势力將自然而然的渗透进奥斯曼帝国,不出意外的话,要不了多久,奥斯曼帝国就会成为英国或者法国人的小弟。
  那对於我们而言,可不是什么好消息。
  再说了,欧洲各国也不会容忍我们在这次战爭中拿到这么多东西的,我们在战爭中的收穫已经足够了,没有必要因为维也纳的財政危机,白白让欧洲各国心惊胆战。“
  “不错!”亚歷山大一世讚许的点点头,相当认同的说道。
  “你的想法和我差不多,虽说战爭耗费巨大,但比起之前和奥斯曼帝国的战爭,这一次的战爭结束的还算快,收穫也更大。
  俄国方面,从战爭中获得的好处,远比付出更多。
  俄国的財政状况也非常良好,暂时没有问题,我们完全没有必要为维也纳买单。”
  亚歷山大一世和克莱门特商议完毕之后,剩下的事情,则交给外交人员去处理了。
  反正奥斯曼帝国基本上已经投降了,三国想要的东西早已分割完毕,剩下的就是一些漫长的扯皮了。
  克莱门特此刻,更加关心自己的孩子。
  算算时间,还有不到三个月就要生產了,克莱门特的心思早都不在这些国家大事身上了。
  布鲁塞尔,三国同盟的外交大臣和奥斯曼帝国的外交大臣,正在进行著谈判,而在房间內,还有英国、法国、普鲁士、尼德兰和丹麦几个国家的使者旁听。
  三国同盟方面提出的要求相当过分,要求奥斯曼帝国承认西班牙对於北非三国的占领,並移交的黎波里的宗主权给西班牙。
  在巴尔干方面,则是承认塞尔维亚、阿尔巴尼亚和保加利亚三国独立,並且塞尔维亚和阿尔巴尼亚將成为奥地利的附庸国。
  此外,奥斯曼帝国將退出黑海,承认克里米亚为俄国的附庸国,並且割让一些高加索区域的土地给俄国。
  最重要的是,奥斯曼还將支付约六千万英镑的战爭赔款给三国同盟。
  听到这个消息,奥斯曼帝国的使者险些没跳起来。
  “这不可能!
  这样的条件,和亡国有什么区別?”奥斯曼外交大臣夸张的叫喊起来,眼神看向了英法等国的使者,希望他们能开口说说话。
  不过,旁观各国的使者这个时候都没有说话。
  因为,虽然眼下是在谈判,但在谈判之前,三国同盟会提出一些什么要求,大家都早已心知肚明,一些私下的交易让步,也早都完成了。
  说白了,战场上拿不到的东西,指望谈判桌上拿到,根本就不现实。
  三国同盟如今的要求,都是他们已经在战场上获得的东西,即便是英法这样的大国,除非以战爭威胁,否则也不可能让三国同盟放弃已经吃下去的利益。
  而英国和法国,只要不是傻子,自然不可能为了奥斯曼帝国出头,这对他们有什么好处呢。
  再说了,三国同盟提出的条件,在英法看来,还算正常,並没有超出他们的预期。
  即便奥斯曼帝国答应,帝国依旧能够存续,还能有一定的影响力,不至於彻底崩塌。
  当然,伤筋动骨是在所难免的,这也正常,谁叫你奥斯曼人自己不爭气呢,在战爭中都没让三国同盟付出太大的代价,让別人想帮你都不知道怎么帮。
  眼见眾人沉默,三国同盟的外交大臣冷眼看著他,奥斯曼外交大臣也认命了。
  事已至此,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其实在来之前,这些东西,他也都知道的。
  只不过,由於新设立的国联,他还是心存侥倖的,认为国际舆论或许能帮奥斯曼帝国少一些损失。
  现在看来,无论是英法还是所谓的国联,压根就没有帮奥斯曼帝国出头的打算,他们只不过是想借著这个机会,证明有国联这么一个东西罢了。
  想到这里,奥斯曼外交大臣嘆了一口气,颓废的说道:
  “我们愿意接受大部分条件,部分条件,不知道能否商榷。”
  这话一出,三国同盟外交大臣脸上也露出了微笑。
  对嘛,这才对嘛。
  一个战败者,哪有资格说这么多条件,部分条款做出让步,自然是可以的,毕竟这也不是三国同盟的最终底线嘛。
  如果是大部分能接受,能聊的话,那就能聊。
  最终,经过三天的谈判,以及欧洲各国的“帮衬”下,奥斯曼帝国保住了阿尔巴尼亚,保住了的黎波里,保住了高加索,赔款金额也下降到了两千万英镑。
  当然,奥斯曼帝国同样也付出了一些代价。
  其中最重要的,莫过於两点。
  一,就是欧洲各国的传教士进入奥斯曼帝国传教,將是合法行为,奥斯曼帝国政府不得阻拦。
  同时,所有信仰基督教的欧洲人,都可以去耶路撒冷朝圣,奥斯曼帝国需要保护他们的安全。
  二,欧洲各国,包括三国同盟在內的国联国家,在奥斯曼帝国享有最低关税和一大堆商品的零关税政策,国联国家成员在奥斯曼帝国投资不受限制,商人可以隨意进入奥斯曼帝国土地。
  这两个条件,意味著奥斯曼帝国的国门彻底打开,欧洲列强可以隨意的向奥斯曼帝国输出影响力。
  其中,尤其以英国人为代表。
  因为,奥斯曼帝国的赔款,是由英国人垫付的,等於奥斯曼帝国向英国人借了这笔钱。
  除此之外,英国人还向奥斯曼帝国提供了五千万英镑的低息贷款,用於奥斯曼帝国的战后重建以及现代化改革。
  没错,在经歷了这次的大败之后,奥斯曼帝国从上到下都意识到,如今的奥斯曼帝国已经腐朽到了何种地步,再不改革內部,或许整个帝国的解体,將不再是玩笑话。
  对於奥斯曼帝国的改革,许多国家都表示了支持,其中以英国和法国最为代表。
  英国方面不必多少,这么一大笔钱足以让奥斯曼帝国再打两次三国同盟了,而法国方面,则会派出人才支持奥斯曼帝国,协助奥斯曼改革。
  英国和法国自然也不是什么善人,英国的帮忙在於想要控制奥斯曼帝国的经济命脉,不想西班牙商品长驱直入,占领奥斯曼市场。
  此时此刻,英国也意识到了他们工业品在欧洲乃至世界最大的竞爭对手,已经成为了西班牙。
  而法国方面,则是单纯的为了输出革命。
  没办法,作为一个革命共和国,输出革命,反对一切形式的王权,就是他们政府的合法性。
  参与奥斯曼帝国的改革,有助於法国培养亲法的共和人才。
  万一能促使奥斯曼帝国內部政变,成为一个共和国,那对於法国政府而言,则可以带来巨大的声望和合法性加成。
  即便最终结果,奥斯曼帝国依旧是帝国不是共和国,对於法国而言也没啥损失,一些人才换取奥斯曼帝国的好感,换取大量奥斯曼帝国的情报和巨量影响力,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在《奥斯曼布鲁塞尔条约》签订之后,三国同盟表面上成为了最大的贏家,一时间在欧洲大陆声势惊人,但英法两国,却在奥斯曼帝国后续的內部改革中,攫取了最多的好处,成为了低调的获胜者。
  而奥斯曼帝国,也是眾多古老帝国中,第一个因为外部压力开始內部变革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