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货备春潮,驛路风来待启行
清晨的雾气还没散尽,清溪村的石板路上就响起了脚步声。建业带著五个后生扛著竹篾片往竹编坊走,竹片上还沾著露水,在晨光里泛著青白色的光;晓梅领著绣娘们挎著竹篮去后山采桃,篮沿上搭著的布巾绣著缠枝莲,隨著脚步轻轻晃悠;张奶奶的厨房烟囱最先冒起烟,姜枣膏的甜香混著柴火的气息,顺著风飘得满村都是。
许朗刚走到祠堂门口,就见傻柱推著辆独轮车从镇上回来,车上装著两百斤红和五十斤糯米,车辕上还掛著个布包,里面是给孩子们买的麦芽。“许朗哥!铺掌柜说这红是今年的新,比去年的更甜!”傻柱把车停在厨房门口,抹了把脸上的汗,“他还说要是咱以后常买,能再便宜些,我跟他约好了,下个月再去拉三百斤。”
“做得好。”许朗帮著把红搬进厨房,就见张奶奶已经把红枣和生薑都准备好了——红枣堆在竹筛里,个个饱满通红;生薑切成了细丝,装在陶盆里,散发著辛辣的香气。几个老婆子正围著桌子剥红枣核,手指翻飞间,枣核纷纷落在竹篮里。
“许朗来了,”张奶奶拿起一块红掰了掰,红质地紧实,断面泛著光泽,“这新看著就好,熬出来的姜枣膏肯定更甜。你放心,我跟这几个老姐妹合计好了,白天熬膏,晚上让绣娘们帮忙装瓶,保证赶在马帮来之前把货备齐。”
许朗看著桌上堆得像小山似的原料,心里踏实不少。他想起兰州商號信里说的“三倍市价”,又算了算成本——红、红枣、生薑加起来不过百两银子,却能卖出三百两的价钱,这生意稳赚不赔。更重要的是,一旦姜枣膏在西域打开销路,往后清溪村的货就能源源不断地往那边送。
“张奶奶,熬膏的时候多放些生薑,”许朗叮嘱道,“西域那边气候冷,生薑多些更暖身,波斯客商肯定喜欢。对了,装膏的瓷瓶我让李掌柜捎了两百个,今天下午就能到,到时候让傻柱去码头接货。”
“哎,知道了。”张奶奶笑著点头,手里的动作没停,“我还准备在膏里加些桂蜜,去年秋天晒的桂还剩不少,加进去更香,保管波斯人吃了还想吃。”
从厨房出来,许朗往竹编坊走去。刚到门口,就听见里面传来“沙沙”的篾条声,建业正坐在竹凳上,手里的篾条像活过来似的,在指尖翻飞几下,就编成了桌子的边框。几个后生围在旁边学,手里的篾条却总不听使唤,要么编歪了,要么断了,急得额头直冒汗。
“別急,编的时候手要稳,篾条要拉紧。”建业停下手里的活,手把手地教一个后生,“你看,先把横篾固定好,再顺著竖篾往上编,每编一圈都要用力压一压,这样编出来的桌子才结实。”
那后生跟著建业的动作试了试,果然比之前好多了。许朗站在门口看著,心里很是欣慰——建业不仅自己手艺好,还愿意毫无保留地教別人,再过些日子,村里说不定能多出几个竹编能手。
“许朗哥,你来了。”建业看见许朗,放下手里的篾条,“客栈房间的桌子已经做了八套,椅子做了十二把,我按你说的,在桌面上编了桃纹,你看看怎么样?”
许朗走过去,拿起一张刚编好的桌子。桌面的桃纹编得栩栩如生,粉色的篾条做瓣,绿色的做萼,连蕊都用黄色的细篾条编了出来,阳光透过篾条的缝隙,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影。“做得太好了,”许朗讚嘆道,“比我想像的还好看。等客栈开业,客人见了肯定喜欢,说不定还会特意买几张带回家。”
“真的吗?”一个后生眼睛一亮,“那我可得编得再精致些,以后也能像建业哥一样,编出能卖钱的好东西。”
“当然是真的。”许朗拍了拍他的肩膀,“只要你们好好学,以后不仅能编桌子椅子,还能编竹篮、竹筐、竹灯笼,咱清溪村的竹编手艺,以后就要靠你们传下去了。”
(请记住101??????.??????网站,观看最快的章节更新)
后生们听了,都干劲十足,手里的篾条编得更起劲了。建业笑著对许朗说:“许朗哥,我还琢磨著编几个大竹筐,用来装马帮的货。普通的竹筐怕不够结实,我用双层篾条编,再用麻绳加固,保证路上不会散架。”
“好主意。”许朗点头,“马帮的货多,得编二十个大竹筐,再编些小竹篮,用来装胭脂盒和绣品。你要是人手不够,跟我说,我再让几个后生过来帮忙。”
“不用不用,”建业摆摆手,“我跟这几个兄弟加把劲,三天就能编好。对了,仇先生说客栈大堂的柜檯要用楠木做,我昨天去后山砍了几根好楠木,今天下午就让工匠开工,保证月底前做好。”
许朗刚走出竹编坊,就看见沈文轩提著个锦盒匆匆走来,脸上带著兴奋的神色。“许朗兄!好消息!”沈文轩把锦盒递给许朗,“苏州绸缎庄掌柜来信了,说愿意先预付五百两银子,订一百幅绣品,还说要是绣品好,以后每月都订两百幅!”
许朗打开锦盒,里面果然有一张银票和一封信。信上写著,绸缎庄掌柜在苏州的富户圈里宣传了清溪村的绣品,不少人都想预订,尤其是绣著清溪春景和苏州园林的帕子,最受欢迎。“五百两!”许朗心里一阵激动,这可是村里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订单,“晓梅她们知道了,肯定高兴坏了。”
“可不是嘛!”沈文轩笑著说,“我已经让人把绸缎庄要的绣品图样送过去了,晓梅姑娘说正好用新到的云锦缎绣,保证让苏州的人满意。对了,我还带了些苏州的绣针,比之前的更细,绣出来的纹更精致,等会儿给绣娘们送过去。”
两人正说著,就见码头方向传来船笛声。傻柱跑过来喊道:“许朗哥!李掌柜的船到了,拉著瓷瓶和笔墨呢!”
许朗和沈文轩连忙往码头走去。只见一艘大船停靠在“清溪渡”石碑旁,船上的伙计正忙著卸货,一箱箱瓷瓶和笔墨被搬上岸,堆在青石板上。李掌柜的管事从船上跳下来,手里拿著帐本,笑著迎上来:“许东家,沈公子,这是您要的两百个瓷瓶和五十套笔墨,都在帐本上记著呢。另外,李掌柜让我给您带个口信,说洛阳的牡丹已经开了,让您有空去看看,顺便商量一下往开封送货的事。”
“替我谢谢李掌柜。”许朗接过帐本,核对无误后,让傻柱带著后生们把货搬回客栈的储藏室。他拿起一个瓷瓶看了看——瓷瓶是白色的,瓶身上没有纹,正好用来装姜枣膏,等装完膏,再让绣娘们在瓶身上贴张绣著桃的贴纸,既好看又方便。
“许朗兄,你看这瓷瓶怎么样?”沈文轩拿起一个瓷瓶,对著阳光照了照,“质地细腻,透光性也好,装姜枣膏正好,客人打开瓶子就能看见里面的膏体,看著就有食慾。”
“確实不错。”许朗点头,“等姜枣膏装好了,再用红布把瓶口封上,系个蝴蝶结,看著更喜庆。马帮的兄弟带著这样的货去波斯,肯定能卖出好价钱。”
正说著,仇先生拄著拐杖走过来,手里拿著张图纸。“许朗,你过来看看,客栈二楼的栏杆我又改了改。”他把图纸铺在箱子上,指著上面的图案,“之前说雕鱼纹,我觉得太单调了,不如雕些鱼和莲,取『连年有余』的意思,再在栏杆上刷层清漆,既好看又耐用。”
许朗看著图纸上的图案——鱼纹和莲纹交错在一起,线条流畅,栩栩如生,比单纯的鱼纹確实好看多了。“就按仇先生的设计来,”他说,“让工匠抓紧时间雕,月底前一定要完工,可別耽误了客栈开业。”
“放心,工匠们已经开始雕了,”仇先生笑著说,“我刚才去看过,雕出来的样子比图纸上还好看。对了,我还让人在客栈的院子里挖了个小池塘,打算种些荷,夏天的时候开了,客人坐在院子里喝茶赏,多愜意。”
许朗心里一阵期待。等客栈开业,池塘里的荷开了,竹编灯笼亮了,《清溪春景图》掛起来了,再加上张奶奶熬的春茶、晓梅绣的帕子、建业编的竹器,还有沈文轩带来的苏州好物,清溪客舍定会成为往来客商最爱的歇脚地。
中午的时候,张奶奶熬的第一锅姜枣膏好了。她盛了一小碗给许朗,膏体呈深褐色,散发著红枣、生薑和桂的混合香气。许朗舀了一勺放进嘴里,甜中带著微辣,桂的香气在舌尖散开,暖乎乎的感觉从喉咙一直流到胃里,舒服极了。
“太好吃了!”许朗忍不住讚嘆,“张奶奶,这姜枣膏比去年的还香,波斯人肯定喜欢。”
“好吃就多吃点。”张奶奶笑著说,“我已经让绣娘们把瓷瓶洗乾净了,下午就能开始装膏。对了,傻柱刚才说,镇上的铁匠铺掌柜来了,说您让他打的马帮货箱的铁锁做好了,让您去看看。”
许朗放下碗,连忙往村口的铁匠铺走去。铁匠铺掌柜是个黝黑的汉子,正拿著一把铁锁在石头上打磨,铁锁泛著冷光,上面刻著“清溪”两个字。“许东家,您要的二十把铁锁做好了。”掌柜把铁锁递给许朗,“这锁是用熟铁打的,结实得很,就算用锤子砸也砸不开,保证货箱里的东西丟不了。”
许朗拿起铁锁试了试,锁芯很灵活,钥匙插进去轻轻一转就开了。“做得好。”他满意地点头,“多少钱?我现在给你。”
“许东家客气了,”掌柜摆摆手,“您帮咱村修码头、建客栈,让村里的日子越来越好,这几把锁就算我送您的,不要钱。”
许朗心里一暖,却还是把钱塞给了他:“一码归一码,您做锁也不容易,钱您必须收下。以后村里要是需要铁器,我还来找您。”
掌柜推辞不过,只好收下钱,又从铺子里拿出一把匕首:“许东家,这把匕首是我给您打的,刀刃用的是好钢,削铁如泥,您带在身上防身用。”
许朗接过匕首,刀柄是乌木做的,上面缠著防滑的麻绳,刀刃闪著寒光,確实是把好匕首。“那我就不客气了,多谢掌柜。”他把匕首插进腰间的刀鞘里,心里踏实了不少——下个月去洛阳,带著这把匕首,也能多份保障。
从铁匠铺出来,许朗往学堂走去。周先生正在教孩子们写“平安”两个字,小石头坐在最前面,手里的毛笔握得笔直,一笔一划地写著,虽然字还是有些歪歪扭扭,却比之前工整多了。
“许朗兄来了。”周先生看见许朗,笑著走过来,“孩子们已经会写『平安』『顺遂』了,我打算明天让他们写在红纸上,再让绣娘们缝在货箱上。对了,李掌柜送的笔墨真好,孩子们现在写字都更有劲头了,昨天还有个孩子写了五十遍『平安』,说要让马帮的兄弟平平安安的。”
许朗走到小石头身边,看了看他写的字。纸上的“平安”两个字虽然笔画有些粗重,却透著认真的劲儿。“小石头写得真好,”许朗笑著说,“等马帮的兄弟看到你写的字,肯定会很高兴的。”
小石头抬起头,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鼻尖上的墨汁还没擦乾净:“许朗哥,我还要写『发財』,让波斯人买咱的货,给村里赚好多钱!”
许朗忍不住笑了:“好,那你就多写几个『发財』,等会儿我让张奶奶给你块麦芽。”
孩子们听了,都嚷嚷著要写“发財”,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周先生看著孩子们的样子,脸上满是欣慰:“以前村里的孩子连书都没得读,现在不仅有了学堂,还有了好笔墨,都是托许朗兄的福。等学堂的学生多了,我打算再开个蒙学班,教更小的孩子认字。”
“好啊,”许朗点头,“要是需要钱或者笔墨,跟我说,我来想办法。等客栈开业赚了钱,我再给学堂盖几间新教室,让孩子们都能舒舒服服地读书。”
周先生连忙道谢:“那就多谢许朗兄了。有您这句话,我心里就踏实了。”
下午的时候,绣娘们开始装姜枣膏。她们坐在院子里的竹凳上,面前摆著瓷瓶和熬好的姜枣膏,用木勺把膏体舀进瓶里,再用红布把瓶口封好,系上蝴蝶结。晓梅拿著张绣著桃的贴纸,贴在瓶身上,瞬间让普通的瓷瓶变得精致起来。
“许朗哥,你看这样好看吗?”晓梅拿起一个装好的瓷瓶,递给许朗,“沈公子说,波斯的姑娘们喜欢哨的东西,贴张贴纸更能吸引她们。对了,苏州绸缎庄订的绣品,我们已经开始绣了,先用云锦缎绣十幅帕子,下个月让沈公子带回去,要是掌柜的满意,再批量绣。”
许朗接过瓷瓶,红布蝴蝶结配著粉色的桃贴纸,確实比光禿禿的瓷瓶好看多了。“好看,”他说,“就按这个样子装,两百瓶都贴好贴纸,系上蝴蝶结。另外,绸缎庄的绣品要绣得精致些,可別砸了咱清溪村的招牌。”
“放心吧许朗哥!”晓梅拍著胸脯保证,“我已经挑了五个最手巧的绣娘,专门绣绸缎庄的订单,保证每一针都绣得整整齐齐的。对了,沈公子说苏州的闺秀们喜欢绣著诗词的帕子,我打算在帕子上绣些唐诗,比如『人面不知何处去,桃依旧笑春风』,既好看又有文化,肯定能卖个好价钱。”
许朗忍不住讚嘆:“晓梅,你越来越会做生意了。就按你说的办,绣些诗词帕子,再绣些山水、鸟的,多样才能吸引更多客人。”
正说著,沈文轩提著个木盒走过来,里面装著些苏州的小玩意儿——小巧的玉簪、精致的香囊、还有些画著鸟的扇子。“许朗兄,晓梅姑娘,”他把木盒放在桌上,“这些是苏州的小特產,我带来给大家尝尝鲜。玉簪和香囊给绣娘们,扇子给周先生和仇先生,算是我的一点心意。”
绣娘们见了,都围过来看,拿起玉簪和香囊爱不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