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奇幻玄幻 > 四合院之福地主宰 > 第236章 清溪客满,佳肴香里话通途
  第236章 清溪客满,佳肴香里话通途
  后厨的蒸汽裹著鲜灵的香气,顺著半开的木窗飘进大堂,引得刚落座的客人们纷纷探头。负责传菜的后生阿福端著个朱漆托盘,脚步轻快地穿过人群,托盘里那道清溪河清蒸鱼,鱼身泛著莹润的乳白,葱丝薑丝铺得整齐,热油浇过的香气直往人鼻尖钻。
  “客官慢用!这是咱清溪村特有的翘嘴白,凌晨刚从河里捞的,用清溪活水养到午时才蒸,鲜得很!”阿福把鱼放在洛阳鏢师周武的桌前,笑著介绍。周武是兰州商號的老鏢师,常年走西北商道,见多了牛羊肉,此刻盯著盘中鱼,忍不住拿起筷子夹了块鱼肉,入口只觉细嫩无刺,鲜汁在舌尖散开,竟比他在江南吃过的鱸鱼还多几分清甜。
  “好鱼!”周武忍不住赞了声,又看向托盘里另一道野笋炒腊肉,笋片脆嫩,腊肉油润,嚼起来带著松木熏过的咸香,“许东家这客栈的菜,光是闻著就勾人,吃著更是地道。往后我们商號的鏢队路过,肯定得住这儿!”
  许朗正好在大堂招呼客人,听见这话笑著走过来:“周鏢师肯赏脸,是咱客栈的福气。往后鏢队来了,房间我都给您留著向阳的,再让张奶奶多准备些糯米糕,路上当乾粮也方便。”
  周武哈哈一笑,从怀里掏出个沉甸甸的布包:“许东家爽快!这是我们商號的贺礼,二十斤兰州最好的驼绒,冬天做被褥暖和,客栈要是用得上,儘管拿去。”许朗连忙接过,谢过周武后,又转身去招呼其他客人。
  大堂角落里,几个镇上的商人正围著苏州送来的云锦缎嘖嘖称奇。布庄的李掌柜伸手摸著一匹石榴红的云锦,指尖划过上面绣著的缠枝牡丹,眼神发亮:“这云锦的质地,比我从苏州进货的还好,许东家能拿到这样的货,往后清溪村的绣品怕是要卖到西北去了!”
  旁边开杂货铺的王掌柜也凑过来,指著一匹天青色的云锦:“我看这布做衣裳正好,许东家要是愿意,我杂货铺里也能帮著卖些绣品,镇上的姑娘们肯定喜欢。”
  许朗刚走过来,就听见两人的话,心里一喜:“两位掌柜肯帮忙,我求之不得。往后绣品做好了,我先给两位掌柜送些样品,价钱按批发价算,保准让两位有得赚。”
  正说著,苏晚端著竹篮走过来,给几位女客递上桃胭脂。其中一位穿蓝布衣裳的妇人,是邻村的货郎媳妇,接过胭脂盒就忍不住打开,瓷盒里的桃胭脂泛著淡淡的粉色,还夹著片干桃,香气清雅。“这胭脂比镇上胭脂铺卖的还好闻,”妇人笑著说,“我家那丫头要是见了,肯定吵著要。苏姑娘,往后这胭脂还卖吗?我想多买几盒。”
  苏晚笑著点头:“嫂子要是喜欢,往后每月都能来村里买,要是不方便,让货郎大哥带话,我们也能给您送过去。这胭脂用的是咱村的桃和蜂蜜,涂在脸上不刺激,还养皮肤。”
  妇人听了更高兴,当即就订了十盒胭脂,还说要介绍邻村的姐妹来买。苏晚一一应下,又转身去招呼其他女客,月白色的衣裳在人群中穿梭,衣角绣著的桃隨著动作轻轻晃动,像真的开在衣裳上一样。
  后厨里,张奶奶正忙著指挥几个老婆子熬姜枣膏。大铁锅里,红枣和生薑熬得软烂,红慢慢融化在里面,甜香混著姜的辛辣,飘满了整个后厨。“火候再小些,別熬糊了,”张奶奶拿著长柄勺子,轻轻搅动锅里的膏体,“这姜枣膏得熬到能掛住勺,才算好,往后客人来了,冬天喝上一碗,暖身子还治咳嗽。”
  旁边帮厨的春桃娘,一边剥著新送来的黄桃,一边笑著说:“张奶奶的手艺,咱清溪村没人比得过。上次我家春桃风寒,喝了您熬的姜枣膏,两天就好了。往后客栈卖这膏,肯定受欢迎。”
  张奶奶笑了笑,擦了擦额角的汗:“只要大家喜欢就好。等会儿把熬好的姜枣膏装在瓷罐里,每个房间放一罐,客人要是喜欢,也能买些带走。”
  后厨外的院子里,傻柱正帮著建业搬竹编桌椅。刚编好的竹桌还带著竹子的清香,桌面光滑平整,边缘编著防滑的纹路。“建业哥,你这手艺越来越好了,”傻柱摸著竹桌,忍不住讚嘆,“刚才有个苏州来的客商,看了你的竹编,还问能不能订一批竹编书架,说要放在苏州的书坊里。”
  建业放下手里的竹椅,笑著说:“我已经跟那客商说好了,他要五十个书架,月底来取。到时候我在书架上编些书卷纹样,让苏州的读书人也看看咱清溪村的竹编手艺。”
  两人正说著,就见晓梅跑了过来,手里拿著个刚绣好的帕子:“建业哥,傻柱哥,你们看这帕子怎么样?刚才有个客人订了二十条,说要带回洛阳给家里的姑娘们。”帕子是水绿色的,上面绣著几只小鸭子,在清溪河里游著,针脚细密,鸭子的绒毛都看得清清楚楚。
  建业接过帕子看了看,点头道:“晓梅的手艺越来越精细了,往后教那些女娃学绣活,肯定能教得好。”晓梅被夸得脸红,笑著说:“都是苏晚姐教得好,我还得再练呢。对了,刚才沈公子说,晚上要在客栈院子里摆酒,庆祝开业,让大家都来热闹热闹。”
  傻柱一听有酒,眼睛都亮了:“太好了!我酿的米酒正好能派上用场,晚上让大家都尝尝!”建业也笑著点头,说要编几个竹编的酒壶,装米酒更有特色。
  傍晚时分,客栈的客人渐渐散去,留下的都是些相熟的商户和村里的人。许朗让伙计们把大堂的桌椅搬到院子里,张奶奶端来了刚做好的糯米糕和姜枣膏,傻柱搬来了几坛米酒,晓梅和绣娘们则把刚做好的胭脂盒和绣品摆在角落的桌子上,供大家观赏。
  沈文轩也没走,他坐在院子里的竹椅上,手里拿著杯春茶,看著院子里热闹的景象,笑著对许朗说:“许朗兄,你看这清溪村,现在多有生气。往后客商多了,码头肯定更热闹,说不定用不了多久,就能通到江南的商船。”
  许朗点点头,望著远处的清溪河,河水在夕阳下泛著金光。“我也是这么想的,”他说,“等跟苏州的客商合作稳定了,我就想办法修修码头,让更大的船能靠岸。到时候,清溪村的货能卖到江南,江南的货也能运到这里,大家的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
  苏晚走过来,坐在许朗身边,手里拿著件刚缝好的小衣裳。“这是给村里刚出生的小虎做的,”她笑著说,“用的是沈公子送来的云锦缎,软和得很。小虎的娘说,等孩子大些,就送他去周先生的学堂读书,將来也做个有学问的人。”
  许朗接过小衣裳,摸了摸上面柔软的布料,心里暖暖的。“周先生的学堂,现在有二十多个孩子了,”他说,“等客栈赚了钱,我就再盖几间学堂,让村里的孩子都能读书。不管是学手艺,还是学学问,只要孩子们有出息,清溪村就有希望。”
  正说著,春桃跑了过来,手里拿著个竹编的小篮子,里面装著几颗刚摘的黄桃。“许朗哥,苏晚姐,你们尝尝这黄桃,可甜了!”她把黄桃递给两人,又说,“周先生说,等秋天黄桃熟了,就教我们做黄桃罐头,到时候卖给客商,又是一笔收入。”
  许朗咬了口黄桃,清甜的汁水在嘴里散开,比城里买的黄桃还甜。“好啊,”他笑著说,“到时候让建业编些竹编的罐头盒,比瓷罐轻便,也方便客商运输。”
  更新不易,记得分享101看书网
  夕阳渐渐落下,院子里点起了竹编灯笼。灯笼外面的云锦缎纱上,绣著的清溪山水图在灯光下映在墙上,像幅流动的画。张奶奶端来了刚做好的晚饭,有清溪河的鱼汤,有野笋炒腊肉,还有刚蒸好的糯米糕,满满一桌子菜,香气扑鼻。
  大家围坐在桌子旁,喝著傻柱酿的米酒,吃著可口的饭菜,说说笑笑。周武喝了口米酒,忍不住赞道:“这米酒比我在江南喝的黄酒还醇,许东家,往后我鏢队来,肯定得带几坛回去!”
  许朗笑著说:“周鏢师要是喜欢,儘管带。傻柱酿的米酒,有的是。”傻柱听了,笑得合不拢嘴,连忙给周武添了杯酒。
  晓梅端著碗姜枣膏,递给张奶奶:“张奶奶,您快尝尝,这是您熬的,可甜了。”张奶奶接过碗,喝了口,笑著说:“还是晓梅孝顺。往后客栈好了,我就把熬姜枣膏的手艺教给你们,让更多人能尝到清溪村的味道。”
  大家又聊了会儿天,从客栈的生意,聊到村里的变化,再聊到將来的打算。沈文轩说,他打算下个月带几个清溪村的绣娘去苏州,让她们看看苏州的绣品手艺,也跟苏州的绣娘交流交流。许朗当即就同意了,还让晓梅和春桃一起去,说让她们多学些本事回来。
  夜深了,客人们渐渐散去,院子里只剩下许朗和苏晚。两人坐在竹椅上,看著墙上流动的灯笼影子,听著远处清溪河的流水声,心里都很平静。
  “今天真热闹,”苏晚轻声说,“我从来没想过,清溪村能有这么一天。”
  许朗握住她的手,指尖轻轻蹭过她手上的薄茧:“会越来越好的,”他说,“只要我们一起努力,清溪村肯定会成为江南有名的地方,大家的日子也会越过越红火。”
  苏晚点点头,靠在许朗的肩膀上,看著天上的星星。月光洒在两人身上,像披了层薄纱,院子里的竹编灯笼还亮著,映得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
  第二天一早,许朗就带著建业去了码头。码头的青石台阶已经铺好了防滑的草蓆,建业拿著竹篾,在台阶旁边编了几个竹编的护栏,既结实又好看。“这样客人上下船就安全多了,”建业说,“等过几天,我再编几个竹编的指路牌,放在码头边,方便客商找路。”
  许朗点点头,又看向远处的河面。“我打算跟镇上的铁匠铺订些铁桩,”他说,“把铁桩钉在河里,方便大船靠岸。另外,再修个小亭子,让客人等船的时候有地方歇脚。”
  两人正说著,就见远处来了一艘小船,船上坐著几个商人,是从邻镇来的,特意来客栈住宿。许朗连忙上前迎接,把他们引到客栈里。
  客栈里,张奶奶已经摆好了茶摊,傻柱正忙著给客人端茶。晓梅和绣娘们则在绣坊里忙著做新的绣品,春桃拿著孔雀毛绣线,在锦缎上绣著一只凤凰,丝线在阳光下泛著虹彩,格外好看。
  许朗看著这一切,心里充满了希望。他知道,清溪村的好日子,才刚刚开始。往后,会有更多的客商来这里,会有更多的货从这里运出去,清溪村的名字,也会传遍江南,甚至更远的地方。
  中午的时候,苏州绸缎庄的王掌柜派人送来了一封信,说下个月就会派人来拉第一批绣品,还问能不能多订些竹编的礼盒,说苏州的客商都很喜欢清溪村的竹编手艺。许朗连忙回信,说没问题,让他们放心。
  下午,周先生的学堂里传来了孩子们的读书声,朗朗的读书声顺著风飘进客栈,跟大堂里客人的谈笑声混在一起,格外热闹。许朗站在客栈门口,望著远处的青山和近处的清溪河,脸上露出了笑容。
  他知道,只要大家齐心协力,清溪村肯定会越来越好,成为一个人人羡慕的好地方。而他和苏晚,还有村里的所有人,都会在这片土地上,过上幸福的日子。
  日子一天天过去,客栈的生意越来越红火。每天都有客人从四面八方赶来,有的是来住宿的,有的是来买绣品和竹编的,还有的是来跟许朗谈合作的。许朗忙得脚不沾地,但心里却充满了干劲。
  苏晚也没閒著,她除了帮著打理客栈的事情,还教村里的女娃学绣活。晓梅和春桃也成了她的帮手,把自己的手艺教给更多的人。绣坊里的绣娘们越来越多,绣品的產量也越来越高,不仅能满足苏州客商的订单,还能供应给镇上的商铺。
  建业的竹编坊也很忙,每天都有客商来订竹编的桌椅、礼盒和书架。建业带著村里的后生们,每天都在竹编坊里忙碌,竹编的手艺也越来越精湛,甚至有江南的客商来订做竹编的工艺品,说要拿到江南去卖。
  张奶奶的姜枣膏和糯米糕也成了客栈的特色,每天都有客人来买,有的客人甚至专门来客栈,就为了尝尝张奶奶的手艺。张奶奶也不用再辛苦地种地了,每天在客栈的茶摊前忙碌,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
  傻柱也找到了自己的用处,他不仅帮著打理客栈的杂事,还负责酿米酒。他酿的米酒越来越受欢迎,不仅客栈里用,还有客商来订,说要带回江南去。傻柱每天都乐呵呵的,说自己终於能为村里做贡献了。
  转眼间,秋天到了。清溪村的黄桃熟了,满山坡的黄桃树掛满了金黄的黄桃,香气飘满了整个村子。周先生带著村里的孩子们,还有绣娘们和竹编坊的后生们,一起去摘黄桃。大家提著竹篮,在桃树林里穿梭,欢声笑语不断。
  摘下来的黄桃,一部分用来做黄桃罐头,一部分用来做黄桃干。周先生教大家把黄桃去皮去核,切成小块,放在大锅里煮,然后加入红,熬成黄桃罐头。建业则编了些竹编的罐头盒,用来装黄桃罐头,既轻便又好看。
  黄桃罐头做好后,很快就被客商订走了。苏州的李掌柜还特意来信,说黄桃罐头在苏州卖得很好,让许朗多做些,下个月一起运过去。许朗连忙答应,又让村里的人多摘些黄桃,加紧做罐头。
  冬天的时候,清溪村下起了雪。整个村子银装素裹,格外好看。客栈里生起了炭火,客人坐在大堂里,喝著姜枣膏,吃著糯米糕,看著窗外的雪景,格外愜意。
  苏州的客商也来了,这次他们不仅带来了云锦缎和瓷器,还带来了江南的丝绸和茶叶。许朗跟他们商量,打算在客栈里设个江南货柜,专门卖江南的特產,让清溪村的人也能尝到江南的味道。客商们当即就同意了,还说要长期合作。
  年底的时候,清溪村举办了一场热闹的年会。村里的人都聚在客栈的院子里,张奶奶做了满满一桌子菜,傻柱酿的米酒摆满了桌子,绣娘们带来了刚做好的绣品,竹编坊的后生们带来了刚编好的竹编小玩意儿。大家围坐在一起,说说笑笑,总结著一年的收穫,畅想著来年的打算。
  许朗站在院子里,看著满院子的笑脸,心里充满了感慨。他想起一年前,清溪村还是个贫穷的小山村,而现在,却成了一个热闹的通商之地。这一切,都是村里所有人一起努力的结果。
  “明年,我打算修一条通往镇上的路,”许朗对大家说,“这样客商来的时候更方便,村里的货也能更快地运出去。另外,再盖几间新的绣坊和竹编坊,扩大生產,让更多的人能赚到钱。”
  大家听了,都纷纷鼓掌赞同。沈文轩也笑著说:“许朗兄,明年我打算带清溪村的货去西北看看,跟兰州的商號合作,让清溪村的绣品和竹编也能卖到西北去。”
  苏晚走到许朗身边,握著他的手,笑著说:“明年,我想教更多的女娃学绣活,让清溪村的绣品手艺传得更远。另外,再跟张奶奶学熬姜枣膏,让更多的人能尝到清溪村的味道。”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畅想著来年的美好生活。院子里的灯笼亮著,映得每个人的脸上都暖洋洋的。雪还在下,但大家的心却是热的。
  许朗知道,新的一年,清溪村肯定会有更大的变化。而他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