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荷韵·第339章 荷染初成引客来,匠心续谱新荷篇
夜色中的清溪村渐渐沉寂,唯有荷塘边偶尔传来的蛙鸣与晚风拂过竹梢的轻响,交织成柔和的夜曲。村委会院子里的热闹散去后,苏晚沿著青石板路往民宿走,路过蓝染工坊时,特意停下脚步。昏黄的路灯下,掛在晾布架上的“荷绿染”布泛著温润的光泽,像被月光浸过的翡翠,轻轻晃动间,还能嗅到残留的荷叶清香。
她伸手轻轻抚过布面,指尖触到的纹理柔软又细腻,比普通布多了几分自然的肌理。白天暴雨里的慌乱与担忧,此刻都被这抹清新的绿色抚平——谁能想到,被狂风暴雨打落的残荷,竟能变成如此別致的染料?苏晚掏出手机,对著“荷绿染”布拍了张照片,又点开与民宿合作的旅游平台客服对话框,犹豫片刻,將照片发了过去,附带一句:“新品『荷绿染』手作,下周上线,是否需要提前推预热?”
消息发出没几分钟,客服就回了消息:“苏晚姐!这顏色也太绝了吧!完全是夏天的感觉!我们马上安排首页banner位,再做个『荷染体验』的专题活动,肯定能吸引不少游客!”
看著屏幕上的回覆,苏晚忍不住弯了弯嘴角。她抬头望向远处的荷塘,月光洒在水面上,碎成一片银辉,那些经歷过暴雨洗礼的荷叶虽仍有些歪斜,却已透出几分重新挺立的韧劲。她想起老支书说的“荷塘是咱们村的根”,忽然觉得,这“荷绿染”或许不只是一次意外的收穫,更像是清溪村匠心精神的新延伸——从荷种植到竹编手作,再到如今的荷染工艺,每一样都离不开村民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回到民宿时,客厅里还亮著灯。林晓和李萌正趴在茶几上,对著一沓画纸涂涂画画,王浩则在旁边整理今天拍的荷塘照片。看到苏晚进来,林晓立刻举著画纸跑过来:“苏晚姐!你看我们设计的『荷绿染』文创图案!有小荷叶、荷苞,还有咱们村的竹编灯笼,是不是很可爱?”
苏晚接过画纸,只见纸上画满了充满清溪村特色的元素:圆滚滚的荷叶边勾勒出民宿的轮廓,荷苞里藏著小小的竹编桌椅,连荷塘里的小鱼都被画成了笑脸的模样,旁边还標註著“荷染书籤”“荷绿布包”的字样。“太好看了!”苏晚忍不住讚嘆,“这些图案印在『荷绿染』布上,肯定特別受欢迎。明天你们跟王婶说说,说不定能把这些图案做成刺绣,绣在布包或者手帕上。”
“真的吗?”李萌眼睛一亮,立刻拿起笔在画纸上补充,“那我们再加点青蛙和蜻蜓吧!荷塘里最常见的就是它们了!”
王浩这时也走了过来,把整理好的照片文件夹递给苏晚:“苏晚姐,这是今天村民们护堤和收拾荷塘的照片,我挑了些清晰的,你看看能不能用在民宿的宣传册里。还有几张『荷绿染』的特写,我调了下色,比原图更显质感。”
苏晚点开文件夹,一张张照片划过屏幕:老支书站在堤坝上举著喇叭的背影,周师傅浑身是泥却仍紧握铁锹的双手,朵朵踮著脚给陈爷爷递树枝的模样,还有游客们蹲在荷塘边捡断叶的笑脸……每一张都充满了力量与温暖。她翻到最后几张“荷绿染”的特写,淡绿色的布面上,荷叶的纹路仿佛还在流动,阳光透过布面洒下的光斑,像是落在纸上的碎钻。
“这些照片太好了,”苏晚抬头看向三人,“明天我把照片列印出来,贴在民宿的照片墙上,再选几张给许朗,让他剪进之前拍的纪录片里。游客们看到这些,肯定能更真切地感受到咱们清溪村的故事。”
几人又聊了会儿“荷绿染”的后续计划,直到窗外的蛙鸣渐渐稀疏,才各自回房休息。苏晚躺在床上,却没立刻睡著,脑海里反覆回放著今天的画面:暴雨中的堤坝、村民们湿透的衣衫、染锅里渐渐变绿的荷叶……她忽然想起刚回清溪村时,父亲曾对她说:“咱们村的人,就像荷塘里的荷叶,看著软,实则韧,再大的风雨也压不垮。”那时她还不太懂,如今终於明白了——这份韧劲,不是来自某一个人,而是来自全村人拧成一股绳的力量,来自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
第二天清晨,苏晚是被窗外的鸟鸣声叫醒的。她揉了揉眼睛,走到窗边推开窗户,清新的空气夹杂著荷叶的清香扑面而来。远处的荷塘里,村民们已经开始忙碌:周师傅带著几个年轻人在修被风吹坏的竹编棚,竹条碰撞的“噼啪”声清脆悦耳;王婶和小雨则在蓝染工坊门口支起了大锅,锅里正煮著新收集的荷叶,白色的蒸汽裊裊升起,带著淡淡的清香;陈爷爷和朵朵蹲在荷塘边,手里拿著小铲子,正在给歪倒的荷叶扶正,偶尔还会伸手拨弄一下水面,逗逗水里的小鱼。
苏晚赶紧换好衣服,洗漱完就往蓝染工坊走。刚到门口,就看到许朗举著摄像机在拍煮荷叶的场景,小雨站在锅边,正用长勺轻轻搅动锅里的荷叶,王婶则在旁边记录著水温与时间。
“苏晚姐,你来得正好!”小雨看到她,立刻招手,“王婶说今天要试三种不同的煮製时间,看看哪种顏色最稳定。刚才煮了20分钟的,顏色有点浅,现在这锅要煮40分钟,应该能深一点。”
王婶放下手里的笔记本,笑著说:“昨天染的那块布,我看了下,水洗后顏色稍微褪了点,今天得调整下工艺,加点固色的药材试试。咱们村后山有种叫『青果』的野果,以前老一辈染布时用过,据说固色效果不错,等会儿我让阿杰去采点回来。”
苏晚点点头,目光落在旁边的竹篮里,里面装著昨天收集的荷蕊。“这些荷蕊打算怎么处理?”她问道。
“我想把它们晒乾了,一部分用来做荷茶,另一部分试试能不能染出粉色,”王婶指著竹篮,“昨天煮荷叶的时候,我试过放了几朵荷进去,水变成了淡淡的粉色,就是顏色太浅,不知道能不能改进工艺。”
正说著,许朗忽然喊道:“你们看那边!好像有游客来了!”
几人顺著他指的方向看去,只见村口的路上,一辆白色的旅游大巴正缓缓驶来,车身上印著“清溪荷韵专线”的字样。苏晚心里一喜——这应该是旅游平台提前预热吸引来的游客,比她预期的要早了两天。
“我去接一下!”苏晚说著,就往村口跑。刚跑到村口,大巴就停了下来,车门打开,游客们陆续走下来,一个个都带著好奇的目光打量著周围的环境。带头的是一个穿著碎裙的女孩,看到苏晚,立刻笑著迎上来:“你好!请问是苏晚姐吗?我们是看到平台上的『荷染体验』活动来的,专门来体验『荷绿染』的!”
“欢迎欢迎!”苏晚赶紧接过女孩手里的行李箱,“一路辛苦了,先跟我去民宿放行李,等会儿我带你们去蓝染工坊,正好能看到『荷绿染』的製作过程。”
游客们跟著苏晚往民宿走,路上不停有人拿出手机拍照:青石板路边的竹编灯笼、墙上掛著的蓝染布、荷塘里挺立的荷叶……每一处都让他们觉得新鲜。“这里也太漂亮了吧!比照片上还美!”一个戴眼镜的男生忍不住感嘆,“尤其是空气,比城里清新多了,感觉整个人都放鬆了。”
“是啊是啊,”旁边的女生附和道,“我就是衝著『荷绿染』来的,昨天看到平台上的照片,一下子就被那个顏色吸引了,想亲手染一块布带回家。”
苏晚笑著说:“没问题!等会儿到了蓝染工坊,王婶会教大家怎么煮染料、怎么染色,每个人都能亲手做一块『荷绿染』手帕,还能把自己做的带回家当纪念。”
將游客们安顿好后,苏晚带著他们往蓝染工坊走。此时的蓝染工坊已经围了不少村民,周师傅修完竹编棚也过来了,正帮著王婶搬木材;阿杰采完青果回来,手里提著满满一筐青绿色的野果,正蹲在地上清洗;陈爷爷和朵朵则在旁边的桌子上,摆放著用来染色的白布和小刷子。
“大家好!我是王婶,负责教大家做『荷绿染』,”王婶看到游客们过来,立刻热情地迎上去,“咱们今天做的是最简单的手帕染色,先跟我看看怎么煮染料。”
游客们围在大锅边,看著锅里翻滚的荷叶,白色的蒸汽带著清香扑面而来。“这就是染『荷绿染』的染料吗?”刚才带头的女孩好奇地问。
“对,”王婶点点头,用长勺捞起几片煮软的荷叶,“这些都是昨天暴雨后捡的残荷,別看它们断了、破了,煮出来的顏色可好看了。咱们先把荷叶煮40分钟,等水变成深绿色,再把青果捣碎放进去,煮10分钟固色,染料就做好了。”
游客们听得认真,有的还拿出手机录视频,有的则在笔记本上记录步骤。戴眼镜的男生忍不住问:“王婶,为什么要用残荷啊?新鲜的荷叶不行吗?”
王婶笑了笑,解释道:“新鲜的荷叶水分多,顏色太浅,煮出来的染料不够浓郁。反而这些被风雨打过的残荷,水分少了,顏色更沉,染出来的布也更有质感。就像咱们人一样,经歷点风雨,反而能沉淀下更多东西。”
游客们听了,都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苏晚站在旁边,看著王婶耐心讲解的模样,忽然觉得,王婶不仅在教大家染色,更在不经意间,把清溪村的故事讲给了游客听——那些关于坚韧、关於匠心、关於珍惜的故事。
等染料煮好后,王婶把过滤后的染料倒进几个大盆里,又给每个游客分发了一块白布和一双一次性手套。“大家先把手套戴上,別把染料沾到手上,不好洗,”王婶一边示范,一边说,“染色的时候,把白布放进染料里,轻轻搅动,让布完全浸满染料,想要顏色深一点就多泡一会儿,想要浅一点就少泡一会儿。泡好后拿出来,放在旁边的竹架上晾乾,一块『荷绿染』手帕就做好了。”
游客们立刻动手操作起来,有的小心翼翼地把白布放进染料里,有的则大胆地尝试不同的浸泡时间,还有的甚至学著王婶的样子,在布的边角处用小刷子蘸著染料画简单的图案。蓝染工坊里充满了欢声笑语,相机快门声、討论声、惊嘆声交织在一起,连阳光都仿佛变得更热闹了。
“苏晚姐,你看我染的!”刚才的女孩举著一块浅绿色的手帕跑过来,脸上满是兴奋,“我泡了15分钟,顏色刚刚好,像春天的小草一样!”
“真好看,”苏晚点点头,指著手帕上的小图案,“这是你自己画的吗?荷叶的形状很可爱。”
“对啊!我学画画的,看到荷叶就忍不住画了几笔,”女孩笑著说,“等晾乾了,我要把它送给我妈妈,她肯定喜欢。”
另一边,戴眼镜的男生正拿著手机,对著自己染的深绿色手帕拍照。“我泡了30分钟,顏色特別浓,像深潭里的水,”他对苏晚说,“我打算把它做成书籤,夹在书里,每次看书都能想起清溪村,想起今天的体验。”
苏晚看著游客们脸上的笑容,心里满是欣慰。她抬头看向许朗,发现他正举著摄像机,把这热闹的场景都拍了下来,镜头里,游客们认真染色的模样、王婶耐心指导的身影、村民们帮忙递工具的画面,都被定格成了温暖的瞬间。
中午的时候,游客们染的手帕都差不多晾乾了。每个人都拿著自己的作品,兴奋地互相展示、拍照,有的还拉著王婶和苏晚一起合影。“今天真是太开心了!不仅做了『荷绿染』手帕,还知道了这么多关於清溪村的故事,”带头的女孩说,“我已经跟我朋友说了,让她们也来体验,下次我还要来,看看能不能做个『荷绿染』布包。”
“我们也会再来的!”其他游客也纷纷附和,“这里的人太热情了,风景也美,还有这么有意思的手作,比去那些网红景点好多了!”
苏晚笑著说:“欢迎大家常来!咱们村接下来还会推出荷糕製作、竹编体验的活动,下次来,肯定能有更多新体验。”
中午,苏晚在民宿的院子里摆了长桌宴,给游客们准备了清溪村的特色菜:荷叶包饭、荷糕、清蒸荷塘鱼、凉拌藕片……每一道菜都带著荷塘的清香。游客们吃得津津有味,一边吃一边称讚:“这荷叶包饭也太香了!米饭里裹著荷叶的味道,还有里面的腊肉,一点都不腻!”
“这个荷糕也好吃,甜而不腻,还有淡淡的荷香,吃完嘴里都是香的!”
张婶坐在旁边,听著游客们的称讚,笑得合不拢嘴:“喜欢就多吃点!这些荷叶和荷都是昨天刚摘的,新鲜得很。下次你们来,我教你们做荷糕,自己做的吃著更香!”
下午,苏晚带著游客们去荷塘边散步。经过一天的整理,荷塘已经恢復了不少生机,歪倒的荷叶大多被扶正,水面上漂浮的断叶和落也被清理乾净,只有少数几片残破的荷叶,还能让人想起昨天的暴雨。阳光洒在荷叶上,水珠折射出七彩的光芒,偶尔有蜻蜓落在荷苞上,轻轻一点,水面就泛起一圈圈涟漪。
“这里的荷塘真漂亮,”戴眼镜的男生忍不住感嘆,“虽然经歷了暴雨,但还是这么美,感觉比我之前去的那些荷塘更有生命力。”
“是啊,”苏晚点点头,“咱们村的荷塘已经有几十年的歷史了,村里的人都把它当家人一样,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会尽全力守护它。就像昨天的暴雨,大家冒著风雨护堤,后来又一起收拾荷塘,把残荷变成染料,这都是大家对荷塘的感情。”
游客们听了,都露出敬佩的神色。带头的女孩说:“这种感情太珍贵了,现在很多地方为了发展,都把老东西拆了、扔了,像清溪村这样,守护著荷塘,还把传统手艺传承下来的,真的很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