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奇幻玄幻 > 四合院之福地主宰 > 第344章 匠心筑梦迎授牌,荷韵新生引客来
  清溪荷韵·第344章 匠心筑梦迎授牌,荷韵新生引客来
  清晨的薄雾还没散尽,清溪村的荷塘边已响起竹条碰撞的轻响。周师傅踩著露水钻进竹编作坊,昨晚连夜画的屏风草图摊在案上,竹篾在他粗糙的手指间灵活穿梭,不到半个时辰,“荷绿染·市级非遗“几个篆书字样已初现雏形。作坊外,阿杰正带著几个年轻人加固荷塘边的展示架,新伐的杉木带著潮湿的木香,与远处蓝染工坊飘来的草木气息缠在一起。
  “周师傅,支书让问下屏风啥时候能搭好?市里非遗中心的人明天要来踩点。“阿杰的喊声穿过晨雾,惊起荷塘里几只水鸟。
  周师傅抬头抹了把汗,竹篾在他掌心压出淡红的印子:“放心,日落前准能成型!你看这荷叶纹路,我特意加了细篾,嵌上染布后透光能显层次。“他指著屏风框架上的鏤空纹,每片“荷叶“的脉络都清晰可辨,边缘还留著嵌荷染布的凹槽。
  此时的蓝染工坊里,王婶正对著一排染缸嘆气。缸里的秋荷染染料泛著温润的焦绿,可旁边堆著的白布却只染了一半。“这天气转凉,染料固色慢,授牌仪式要展示的作品怕是赶不及。“她伸手探了探水温,指尖泛起凉意。
  苏晚抱著一摞布料走进来,听见这话便將布放在案上:“陈老师昨天说,非遗展示重点看工艺过程,咱们可以现场演示染布。我带了些薄羊毛料,试试秋冬款的配色,高校那边说年轻人喜欢深色系。“她展开一块深橄欖绿的布料,那是用霜降后的荷叶加松针改良的新配方,在晨光下泛著细腻的光泽。
  王婶眼睛一亮,伸手抚过布料:“这顏色正!我娘以前说过老荷叶加松针能沉色,没想到你真试成了。“她转身从柜子里翻出个陶罐,“这是去年留的荷叶灰,加一点能让顏色更透亮,咱们今天就试染一批围巾。“
  正说著,李萌举著手机跑进来,屏幕上跳动著直播界面:“苏晚姐!上次来的汉服博主把文创节的视频发出来了,现在好多人问授牌仪式能不能直播,还有人要预订秋冬款荷染外套呢!“
  屏幕里,穿汉服的女生正展示著上次染的帆布包,配文“非遗荷染太绝了,下个月去清溪村蹲授牌仪式“,评论区已刷满预约留言。苏晚笑著点头:“那咱们今天就试播!让周师傅也露个脸,竹编和荷染搭著展示更有特色。“
  消息传到周师傅的作坊时,他刚把最后一根竹篾嵌进屏风。听说要直播,老匠人有些侷促地摸了摸衣角:“我嘴笨,怕是说不好......“
  “您不用说啥,编您的竹筐就行!“林晓举著手机凑过来,镜头对准案上的竹编小篮,“网友就爱看纯手工的过程,上次杨文丽直播蜡染,光看绣娘走线就几十万人看呢。“
  周师傅半信半疑地拿起竹篾,指尖刚动起来,屏幕上就弹出一串礼物:“这老师傅的手艺真地道!“ “竹编配荷染的篮子有卖吗?“ 看著不断滚动的评论,他嘴角忍不住上扬,手里的竹条编得更麻利了。
  中午的民宿院子里,村民们围坐在一起开筹备会。老支书敲了敲茶缸:“市里领导和专家后天到,咱们分三组办事:王婶带妇女们管非遗展示,周师傅负责场地布置,苏晚对接媒体和游客。“他翻开笔记本,上面记著密密麻麻的名单,“还有十几个上次来的游客说要提前来帮忙,今晚就能到。“
  话音刚落,院门外传来汽车喇叭声。阿杰跑出去一看,立刻笑著喊:“苏晚姐,是许朗哥的团队!还有个穿西装的说是纺织大学的老师。“
  眾人迎出去时,许朗正帮一位戴眼镜的女士搬设备。“这位是纺织大学的刘教授,专门研究非遗文创转化的,听说咱们评上非遗,特意来看看能不能合作。“许朗指著身边的人介绍。
  刘教授握住苏晚的手,目光落在院墙上的荷染布幔上:“早就听说清溪村的荷绿染,昨天看了直播更感兴趣。我们设计系想和你们合作,把荷染元素融入秋冬服饰,就像楚雄彝绣和国际品牌联名那样,让老手艺变时尚。“
  本书首发 追书认准 101 看书网,101????????????.??????超省心 ,提供给你无错章节,无乱序章节的阅读体验
  苏晚眼睛亮起来,立刻拉著刘教授往蓝染工坊走:“我们正愁秋冬款没创意!您看这新染的羊毛料,要是做成大衣肯定好看。“王婶连忙掀开染缸,深绿、赭石、茶白三种配色的布料掛在竹架上,在阳光下像打翻了调色盘。
  刘教授伸手摸了摸布料的质感,又翻看王婶手里的染勺:“这工艺保留得太完整了!我们可以让学生来驻点设计,把荷叶叶脉、莲蓬纹路做成刺绣纹样,再和你的竹编结合做配饰。“她拿出平板展示学生作品,上面的旗袍领口绣著荷染纹路,袖口配著竹编滚边,看得林晓忍不住讚嘆:“太精致了!这要是做出来肯定抢著买。“
  当天下午,蓝染工坊就改成了临时设计室。刘教授的学生们围著染缸记录数据,林晓和李萌则拿出早就画好的文创草图,上面有荷染封面的笔记本、竹编边框的相框,还有嵌著染布的茶具垫。“云南鹤庆的银器工坊就是这么做的,把传统工艺做成日常用品,销量特別好。“李萌指著草图上的茶具垫说。
  周师傅也凑热闹跑过来,手里举著个竹编茶杯套:“我试著编了这个,能嵌小块染布,配你们说的茶具正好。“刘教授拿起茶杯套端详片刻,当即拍板:“就从这套茶具开始!授牌仪式上先展示样品,春节前就能量產。“
  傍晚时分,提前赶来的游客陆续进村。穿汉服的女生带著两个同伴,一进门就给苏晚递上礼盒:“苏晚姐,我们带了汉服布料,想请王婶帮忙染成秋荷色,授牌仪式穿!“
  王婶笑得合不拢嘴,立刻拉著她们去选染料:“刚好新配了松针染方,染出来的顏色配汉服正合適。你们年轻人愿意穿,这手艺才算真活了。“她想起昨天收的两个徒弟,都是跟著直播来的90后姑娘,如今正跟著小雨学扎染,院子里不时传来她们的笑声。
  民宿的厨房里更是热闹。张婶带著几个游客揉面做荷酥,案板上摆著刚刻好的荷模具:“今天做咸口的试试,加了荷塘里的莲子碎,你们尝尝合不合口味。“一位穿厨师服的游客尝了一口,竖起大拇指:“张婶,我是做甜品的,能不能把你的配方稍作改良,在城里的甜品店卖荷酥?就標'清溪非遗联名款'。“
  张婶爽快点头:“只要能让更多人尝到咱村的味道,咋改都行!“她想起苏晚说的杨文丽工坊,绣娘们在家做活就能挣钱,说不定这荷酥也能让村民多份收入。
  夜幕降临时,荷塘边的路灯亮了起来。周师傅的大竹编屏风已经立在村口,嵌在里面的荷染布在灯光下泛著暖光,“荷绿染·市级非遗“几个字格外醒目。苏晚和刘教授坐在荷塘边的木椅上,看著村民们和游客一起掛灯笼,竹编的荷、莲蓬装饰在风中轻轻晃动。
  “明天授牌仪式后,我们可以搞个非遗体验周。“刘教授望著荷塘里的残荷说,“让游客跟著王婶染布、跟周师傅编竹器,再跟著张婶做点心,就像三亚的黎陶工坊那样,做成研学基地。“
  苏晚点头,拿出手机翻出直播数据:“今天试播两小时就有三千人预约体验,还有几家文旅公司想合作开专线。“她抬头看向星空,想起父亲说的荷叶韧劲,忽然明白非遗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標本,而是在一双双巧手里不断生长的生命。
  第二天清晨,村民们早早起了床。王婶穿著新染的深绿布衫,头髮梳得一丝不苟;周师傅换上了洗得发白的蓝布褂,胸前別著苏晚连夜做的荷染布徽章;林晓和李萌抱著刚印好的宣传册,上面印著“非遗传承之旅“的行程表。
  八点刚过,村口就传来汽车鸣笛声。陈老师带著市里的领导和专家走下车,一眼就看到了周师傅的竹编屏风:“这布置太有特色了!竹编配荷染,正好体现清溪村的匠心。“
  老支书拄著拐杖迎上去,声音洪亮:“快往里走!咱们的非遗展示区就在荷塘边,王婶正演示染布呢。“
  展示区里早已挤满了人。王婶站在染缸前,手里拿著白布示范蘸染的动作:“这秋荷染要三浸三晾,第一遍染出浅黄,第二遍加老荷叶煮的水,第三遍加松针灰,顏色才够温润。“她的两个徒弟在旁边帮忙,动作虽生涩却认真,游客们举著手机拍个不停。
  旁边的竹编展示台更是围满了人。周师傅正编著小竹篮,竹篾在他手里翻飞,不一会儿就编出荷叶形状的篮底:“这手艺是我爷爷传的,以前只编农具,现在能编出文创品,还能上电视,做梦都没想到。“他拿起嵌著染布的茶杯套递给专家,“这是和高校合作的新品,以后要卖去城里呢。“
  十点整,授牌仪式正式开始。舞台背景是刘教授团队设计的,用整幅秋荷染布做底,上面绣著荷塘全景,竹编的舞台边缘爬著手工做的布荷。苏晚穿著和刘教授合作设计的荷染外套,接过烫金的非遗牌匾时,手忍不住微微发抖。
  “清溪村的'荷绿染',用最质朴的材料做出了最动人的作品。“领导的话音刚落,台下就响起热烈的掌声。王婶的眼泪掉了下来,赶紧用袖口擦掉,却被旁边的徒弟拍了下来,说要发去直播评论区。
  授牌仪式结束后,文创展示会拉开帷幕。新开发的秋冬款荷染大衣掛在最显眼的位置,领口绣著细密的叶脉纹路;竹编茶具套装旁摆著荷酥礼盒,盒子封面是荷染的荷塘秋景;还有和文具品牌合作的新款笔记本,內页印著染布步骤图解。
  “这个大衣我要了!“一位女士立刻付款,“比国际品牌的设计有味道,还带著非遗的温度。“旁边的文旅公司代表找到苏晚:“我们想开通'清溪非遗专线',每月两期,包食宿和体验课程,你看可行吗?“
  苏晚刚点头,直播镜头就凑了过来。李萌举著话筒介绍:“大家看这款荷染围巾,是王婶带著徒弟们做的,每一条顏色都独一无二......“屏幕上的订单提示不停跳动,林晓忙著记录,手指都快跟不上了。
  中午的庆功宴摆在民宿院子里,长桌上摆满了荷塘美食。荷叶包饭里加了新晒的莲子,清蒸鱼上铺著荷染布形状的萝卜片,连饮料杯都套著周师傅编的竹杯套。领导和专家们吃得讚不绝口,纷纷说要把清溪村的非遗故事写进调研报告。
  席间,陈老师拉著苏晚说:“下个月有个省级非遗申报会,你们可以试试!像赤水竹编那样,从市级一步步做到国家级。“
  苏晚眼睛一亮,立刻看向王婶和周师傅。王婶放下筷子,用力点头:“咱能行!我再教几个徒弟,把染布的老法子都传下去;周师傅你把竹编手艺也教给年轻人,咱联手把'荷绿染'做得更大。“
  周师傅笑著举杯:“没问题!我那小孙子昨天还跟我学编竹蜻蜓呢,说不定將来就是竹编传承人。“
  下午,游客们陆续开始体验活动。蓝染工坊里,王婶的徒弟正教大家扎染;竹编作坊里,周师傅带著孩子们编小篮子;厨房里,张婶的荷酥课程排起了长队。穿汉服的女生拿著刚染好的布料,开心地转圈:“等春天来,我要带著更多朋友来,看荷塘里的新荷!“
  夕阳西下时,领导和专家们准备离开。临走前,刘教授递给苏晚一份合作协议:“年后我们的学生就来驻点,先开发春夏系列,爭取能和服饰品牌搞联名秀,像五指山的黎锦那样,让清溪荷韵走上更大的舞台。“
  送走客人,苏晚站在村口的竹编屏风前。晚风拂过,嵌在里面的荷染布轻轻晃动,光影落在地上,像撒了一把碎金。周师傅走过来,手里拿著个小竹盒:“给你的,装非遗牌匾的盒子,我编了三天。“
  竹盒上编著荷叶纹路,盖子內侧嵌著小块秋荷染布,上面绣著“荷韵新生“四个字。苏晚接过盒子,忽然看见荷塘里有几株新冒的嫩芽,在残荷间倔强地挺立著。
  夜幕降临时,直播还在继续。李萌对著镜头说:“大家看,这是清溪村的夜晚,荷塘里有蛙鸣,蓝染工坊的灯还亮著......“镜头扫过蓝染工坊,王婶正和徒弟们调试新的染料;扫过竹编作坊,周师傅在改明年的新品草图;扫过民宿院子,张婶在教游客做荷酥的馅料。
  苏晚坐在荷塘边的木椅上,看著手机里不断上涨的预约人数,嘴角忍不住上扬。她知道,授牌仪式不是终点,而是清溪村非遗故事的新开篇。就像这秋后的荷塘,看似萧瑟,却在泥土里积蓄著力量,等到来年春天,定会绽放出更美的荷韵。
  风从荷塘吹过来,带著荷叶的清香。苏晚深吸一口气,感觉浑身都充满了力量。她拿出手机,给陈老师发了条信息:“陈老师,我们准备申报省级非遗了,还要建非遗研学基地,让更多人爱上'荷绿染'。“
  发送成功的瞬间,远处的蓝染工坊传来一阵欢呼。苏晚抬头望去,只见染缸里的新染料泛起晶莹的光泽,在灯光下像一片浓缩的荷塘秋色。她知道,这片土地上的匠心与坚守,终將让荷韵在时光里不断生长,开出永不凋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