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荷韵·第346章 展馆绘蓝图民宿焕新顏,荷香引客至非遗谱新篇
省文旅集团的合作方案在暮色里泛著柔和的光,苏晚指尖划过“非遗展示馆”那行字时,窗外的荷塘恰好掠过一阵晚风,將荷香送进屋內,混著桌上刚泡好的荷叶茶香气,让人心头泛起暖意。
“张经理,非遗展示馆的选址您有想法吗?”苏晚抬起头,目光落在方案里留白的选址部分。张明放下手里的茶杯,从公文包里掏出一张清溪村的简易地图,指著村口那片閒置的老宅基地:“我们实地考察过,这里挨著荷塘,又靠近村口的竹编屏风,游客下车第一眼就能看到。而且宅基地面积足够,能分出展示区、体验区和售卖区,功能上很齐全。”
许朗凑过来看地图,手指点在宅基地旁边的小路:“这条小路可以拓宽,铺上青石板,两边种上荷,游客从村口走进来,既能赏荷,又能直接到展示馆,动线很顺。”他转头看向苏晚,“村里之前不是想把老油坊的旧木料留著吗?刚好能用来做展示馆的梁和门窗,既省成本,又能保留老物件的韵味,跟非遗主题也搭。”
苏晚眼前立刻浮现出展示馆的模样——青石板路两侧荷映水,老木料搭起的屋檐下掛著染布风铃,推门进去,左边是荷染布料的展架,右边是竹编成品的展台,中间留出空地做体验区,游客能亲手试试扎染,也能跟著周师傅编个小竹篮。她忍不住点头:“这个想法好!老油坊的木料是前年拆房时特意留的,都是几十年的老松木,纹理特別好看,用来做展示馆的门窗,肯定有味道。”
张明见苏晚认可,脸上露出笑容:“那我们就按这个思路推进,下周安排设计师过来,结合村里的意见出图纸。展示馆建成后,我们还会帮著对接文创公司,把荷染和竹编做成小摆件、笔记本这类文创產品,放在售卖区销售,利润咱们按比例分成。”
“还有民宿改造的事。”许朗补充道,“村里想改民宿的那三户,我已经跟他们沟通过了,他们愿意按文旅集团的標准改。明天我带设计师去量房,主要是保留老房子的结构,在內部加现代化设施,比如空调、热水器,再用荷染布做窗帘、竹编做灯具,既能让游客住得舒服,又能体现清溪特色。”
苏晚心里的石头落了地,她拿起笔在方案上籤下自己的名字,又递给张明:“合作细节咱们就按方案来,后续有需要村里配合的,您隨时跟我说。”张明接过方案,小心地放进公文包:“我们儘快推进,爭取三个月內完成展示馆的基础建设和民宿改造,赶在国庆前正式开通非遗专线。”
送走张明和许朗,苏晚抱著合作方案走到荷塘边。暮色渐浓,荷塘里的残荷在月光下映出斑驳的影,她想起几年前刚回清溪村时,蓝染工坊还只是王婶家的小偏房,竹编作坊也只有周师傅一个人守著,如今不仅有了研学团,还能跟省文旅集团合作,心里满是感慨。正出神时,手机突然响了,是林晓打来的。
“苏晚姐,上海客户刚才发消息,说茶桌样品收到了,特別满意,正式合同已经寄出来了,还加订了二十套!”林晓的声音里满是雀跃,还夹杂著竹篾碰撞的沙沙声,“周师傅听说加订了,现在正跟我一起整理竹篾呢,说要赶在月底前做出五套,先给客户寄过去尝尝鲜。”
苏晚忍不住笑出声:“周师傅別急,咱们按进度来,保证质量最重要。对了,展示馆要做荷染和竹编的展架,你跟周师傅说说,能不能编一批竹製展架,再染几块大的荷染布当背景布,到时候展示馆里用咱们自己做的东西,更有意义。”
“没问题!”林晓一口答应,“我这就跟周师傅说,他肯定乐意。对了苏晚姐,明天纺织学院的那三个姑娘要走了,她们说想带些秋荷染的布料回去,做毕业设计,王婶让我问问你,要不要给她们算优惠点?”
101看书 追书认准 101 看书网,?????????s??.???超讚 全手打无错站
“不用算优惠,直接送她们每人两块布料吧。”苏晚想了想,补充道,“再让王婶写份秋荷染的配比说明书给她们,说不定以后她们能把秋荷染带到更大的舞台上。”
掛了电话,苏晚沿著荷塘边的小路往回走,路过张婶家的院子时,看见灯还亮著。她推开门进去,只见张婶正坐在桌边,手里拿著纸笔,仔细地修改荷酥的配方。“张婶,这么晚了还没休息啊?”苏晚走过去,看见纸上写著“低版荷酥”“抹茶味荷酥”,旁边还画著小小的荷图案。
张婶抬起头,笑著把纸递给苏晚:“白天跟赵姐聊了聊,她说城里现在流行低、健康的甜品,我就想改改配方,以后做荷酥时多做几个口味,游客选择也多。你看这个抹茶味的,用咱们村后山的绿茶磨成粉,加进麵团里,肯定又香又好看。”
苏晚看著纸上密密麻麻的字跡,心里暖暖的:“张婶您真用心,这样改了之后,荷酥肯定更受欢迎。对了,展示馆建成后,会有个美食体验区,到时候您可以在那里教游客做荷酥,让大家不仅能吃,还能学手艺。”
张婶眼睛一亮:“真的吗?那太好了!我还担心以后年纪大了,这手艺没人学呢,要是能在展示馆里教游客,说不定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喜欢。”她放下笔,起身从柜子里拿出一个铁盒,打开后里面是用油纸包著的荷酥,“这是我今天做的低版,你尝尝,看看味道怎么样。”
苏晚拿起一块,咬了一口,酥皮层层分明,里面的莲子馅带著淡淡的甜味,没有以前那么腻,还透著一股清香。“好吃!这个甜度刚好,不腻口,老人小孩都能吃。”她竖起大拇指,“张婶您这手艺,真是越来越好了。”
张婶笑得合不拢嘴,又拿起一块递给苏晚:“喜欢就多吃点,明天我再做些,让纺织学院的姑娘们带回去尝尝。对了,村里改民宿的那三户,今天来问我能不能帮著做些荷染布的桌布和竹编的餐垫,我已经答应了,等他们装修好,我就去量尺寸,爭取让每个房间都有清溪的味道。”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王婶就带著纺织学院的三个姑娘到了蓝染工坊。染缸里的秋荷染染料已经调好,泛著温润的焦绿色,王婶拿起一块白色布,教姑娘们做“夹染”:“夹染要先把布对摺,中间夹上荷叶形状的木板,再用绳子绑紧,放进染缸里泡,染出来就能有荷叶的图案。”
浅蓝衬衫的姑娘认真地跟著学,手指笨拙地绑著绳子,王婶在一旁耐心地指导:“绳子要绑紧,不然染料会渗进去,图案就模糊了。”她帮姑娘调整绳子的鬆紧,又拿起一块染好的夹染布展示,“你们看,这块布上的荷叶图案多清晰,以后做衣服或者围巾,都特別好看。”
三个姑娘轮流尝试,不一会儿,染缸边就掛满了刚染好的布,在晨光里泛著淡淡的绿色,像一片小小的荷塘。“王婶,谢谢您教我们这么多。”浅蓝衬衫的姑娘接过王婶递来的两块布料和配比说明书,眼里满是感激,“我们回去后,会好好研究秋荷染,毕业展的时候肯定会展示,让更多人知道清溪的老手艺。”
王婶笑著摆摆手:“不用谢,你们能喜欢秋荷染,我就高兴了。以后遇到问题,隨时给我打电话,我要是能帮上忙,肯定尽力。”
送走三个姑娘,苏晚刚回到民宿,就看见许朗带著设计师在院子里测量。设计师手里拿著捲尺,仔细地量著院子的尺寸,还不时停下来,跟许朗討论:“这里可以搭个竹製的凉棚,夏天游客能在这儿喝茶赏荷;那边的墙角可以种上爬藤月季,开的时候跟荷塘相映成趣。”
许朗看见苏晚,招了招手:“苏晚姐,设计师说民宿的外墙可以用黄泥和稻草混合粉刷,保留老房子的质感,再在墙上掛些荷染布和竹编掛件,既有乡土气息,又能体现非遗元素。”
苏晚走到设计师身边,看著手里的设计图:“这个想法好!臥室里的床品用荷染布做,窗帘也用染布,再摆上周师傅编的竹编檯灯,游客住进来,就能感受到清溪的手艺。对了,卫生间的瓷砖选浅色系的,再用竹编做置物架,既实用又好看。”
设计师点点头,在设计图上做了標记:“我会按这个思路修改,下午把修改后的图纸发给你们,確认没问题后,就可以开始施工了。村里改民宿的三户,我一会儿过去量房,爭取用统一的风格,又保留每户的特色。”
正说著,阿杰跑了进来,手里拿著一个快递盒:“苏晚姐,快递!是从北京寄来的,好像是之前咱们寄的荷染样品的反馈。”苏晚赶紧接过快递盒,拆开后里面是一封信和一本杂誌。信是北京一家服装设计公司写的,说他们看到荷染样品后很感兴趣,想跟清溪村合作,用秋荷染布料设计一系列汉服,还附上了初步的设计草图。
杂誌翻开的那一页,正好有清溪村蓝染工坊的报导,里面有王婶染布的照片,还有孩子们体验扎染的场景,標题写著“清溪荷染:让老手艺在新时代绽放光彩”。苏晚拿著杂誌,心里满是激动:“没想到咱们的荷染手艺都上北京的杂誌了!以后肯定会有更多人知道清溪村。”
许朗凑过来看杂誌,笑著说:“这都是咱们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等展示馆建成,非遗专线开通,肯定会有更多媒体来报导,到时候清溪村的手艺,就能走出大山,让全国都知道。”
下午,周师傅带著几个村民在村口的老宅基地上清理杂物,准备迎接展示馆的施工。老宅基地上长满了杂草,还有几棵枯树,周师傅拿著锯子,小心地锯著枯树:“这棵树的树干还能用,锯下来做展示馆的桌腿,肯定结实。”
林晓拿著图纸,跟村民们交代:“这里要建展示区,得把地面整平;那边是体验区,要留出足够的空间,让游客能坐下来做手工;售卖区靠近门口,方便游客挑选商品。”村民们听得认真,手里的锄头挥舞得更起劲了,不一会儿,宅基地上的杂草就清理得差不多了。
“周师傅,展示馆的展架就拜託您了。”林晓递过展架的设计图,“要竹製的,上面编上荷纹,再留出让游客放东西的格子。”周师傅接过设计图,仔细看了看:“没问题!我明天就开始编,保证按时完成。对了,上海客户的茶桌,我已经编好两套了,明天让阿杰寄过去。”
夕阳西下时,清溪村渐渐安静下来,只有荷塘里的蛙鸣和远处传来的竹篾碰撞声,交织成温柔的旋律。苏晚站在展示馆的宅基地上,看著村民们忙碌的身影,心里满是期待——再过三个月,这里就会建起漂亮的展示馆,游客们会在这里体验染布、学竹编、做荷酥,清溪村的老手艺,会在越来越多人的心里扎根、发芽。
晚上,苏晚在民宿的院子里开了个小会,王婶、周师傅、张婶、林晓和许朗都来了。桌上摆著张婶做的荷酥和荷叶茶,苏晚把合作方案和展示馆的设计图放在桌上:“今天跟大家说下后续的安排,展示馆下周开始施工,周师傅负责做展架和门窗的木料加工,王婶准备展示馆需要的染布,张婶负责民宿和展示馆的布艺装饰,林晓对接客户订单和研学团的安排,许朗跟进施工进度和设计师的沟通。”
“没问题!”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眼里满是干劲。王婶喝了口荷叶茶:“我明天就开始染大尺寸的布料,爭取多染几块,让展示馆的展架上掛满咱们的荷染布。”周师傅也点头:“我明天就去老油坊拉木料,开始加工展架,保证不耽误施工进度。”
张婶拿起一块荷酥,递给大家:“大家多吃点,补充体力,以后咱们的活儿肯定会越来越多,咱们一起努力,把清溪村的手艺做得更好。”
月光洒在院子里,照亮了每个人脸上的笑容。苏晚看著身边的伙伴们,心里充满了力量——她知道,清溪村的非遗之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一定能让荷香飘得更远,让老手艺焕发出新的生机。
几天后,展示馆的施工队如期而至,挖掘机在宅基地上开始平整土地,老油坊的木料被运到现场,周师傅带著几个村民开始加工门窗。王婶的蓝染工坊里,染缸一排排摆开,新染的布料掛满了竹架,远远望去,像一片绿色的海洋。张婶则带著村里的妇女们,忙著做荷染布的窗帘和竹编的餐垫,民宿的改造也在有条不紊地推进。
这天上午,一辆黑色的轿车停在村口,下来两个穿著西装的男人,手里拿著相机,四处打量著清溪村。阿杰以为是游客,赶紧上前招呼:“您好!欢迎来到清溪村,要不要参观蓝染工坊或者竹编作坊?”
其中一个男人笑著递过名片:“您好!我们是《乡村振兴》杂誌的记者,听说清溪村的非遗手艺做得很好,特意来採访。请问苏晚女士在吗?”
阿杰赶紧跑回民宿,把记者的来意告诉苏晚。苏晚又惊又喜,赶紧跟著阿杰去村口迎接。记者跟著苏晚参观了蓝染工坊、竹编作坊和正在建设的展示馆,还採访了王婶、周师傅和张婶,听他们讲述清溪村手艺的传承和发展。
“苏女士,清溪村从一个普通的小山村,变成非遗特色村,您觉得最关键的是什么?”记者问道,手里的笔快速地记录著。
苏晚看著远处正在施工的展示馆,又看了看身边忙碌的村民们,笑著说:“最关键的是大家对老手艺的热爱和坚持,还有愿意尝试新的思路,把老手艺和现代需求结合起来。以前,我们的手艺只在村里流传,现在通过研学、合作和媒体宣传,让更多人知道了清溪的荷染和竹编,这不仅让手艺活了起来,也让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
记者点点头,又问道:“未来,清溪村在非遗传承方面还有什么规划?”
“我们计划在展示馆建成后,开设非遗培训班,邀请更多年轻人来学习荷染和竹编;还会跟更多的文旅公司和文创品牌合作,开发更多的非遗產品;另外,我们还想在村里办一个非遗文化节,让更多人感受非遗的魅力。”苏晚的眼里满是憧憬,“我们希望清溪村能成为非遗传承的示范点,带动更多的乡村,让老手艺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记者们听得频频点头,相机快门声不断,记录下清溪村忙碌而充满活力的景象。採访结束时,记者握著苏晚的手说:“清溪村的故事很动人,我们一定会好好报导,让更多人知道这里的非遗手艺,也希望更多的乡村能像清溪村一样,找到属於自己的发展之路。”
送走记者,苏晚回到蓝染工坊,王婶正带著几个村民染布。看到苏晚回来,王婶笑著说:“刚才记者来採访,我跟他们说了,咱们的秋荷染不仅好看,还环保,用的都是天然材料,以后肯定会越来越受欢迎。”
苏晚点点头,拿起一块刚染好的布料,在阳光下看著:“是啊,咱们的手艺是祖宗传下来的宝贝,只要咱们好好传承,好好创新,肯定能走得更远。”
荷塘边的风又吹了过来,带著荷香和染布的草木香,拂过每个人的脸颊。苏晚知道,清溪村的非遗新篇,才刚刚开始书写,未来还有更多的惊喜和挑战在等著他们,但她坚信,只要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一定能让清溪的荷香,飘向更远的地方,让老手艺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