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奇幻玄幻 > 四合院之福地主宰 > 第351章 荷香四溢传佳讯 非遗传承谱新篇》
  清溪荷韵·第351章 荷香四溢传佳讯 非遗传承谱新篇》
  四月的清溪村,仿佛一幅徐徐展开的春日画卷。荷塘里的荷叶愈发茂盛,嫩绿的叶片层层叠叠,宛如一把把翠绿的小伞,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荷也陆续绽放,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点缀在荷叶之间,散发著阵阵清幽的香气。
  苏晚站在荷塘边,望著这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脸上洋溢著喜悦的笑容。自从省旅游博览会结束后,清溪村的知名度大幅提升,前来参观游览、学习交流的人络绎不绝。“苏晚姐,”陈阳匆匆跑来,手里拿著一个平板电脑,“您看,咱们村的官方网站瀏览量已经突破十万了,还有好多网友在留言区询问关於荷染和竹编的体验活动呢。”
  苏晚接过平板电脑,仔细查看起来。只见留言区里,网友们的留言五八门,有的对荷染布的製作工艺充满好奇,有的则被竹编工艺品的精美所折服,还有的表示希望能亲自来清溪村感受非遗的魅力。“看来咱们村的非遗项目真的是越来越受欢迎了,”苏晚笑著说,“陈阳,你赶紧整理一下这些留言,把网友们关心的问题匯总一下,我们也好针对性地进行回復和安排。”
  与此同时,荷染工坊里也是一片忙碌的景象。王婶正带著一群村民,精心地染制著一批新的布料。这些布料的顏色更加丰富多样,除了传统的秋荷色,还有淡紫色、鹅黄色等清新淡雅的顏色,让人眼前一亮。“苏晚,你来得正好,”王婶拿起一块刚染好的淡紫色布料,“你看看这块布,我试著用了新的染料配方,染出来的顏色是不是更鲜艷了?”
  苏晚接过布料,仔细端详了一番,点了点头说:“王婶,您这手艺真是越来越精湛了,这个顏色染得恰到好处,既不失淡雅,又显得格外清新。这批布料可以用来製作一些夏季的连衣裙,肯定会很受欢迎的。”
  在竹编作坊里,周师傅正在指导几个年轻的村民编织竹编工艺品。只见他们手中的竹篾上下翻飞,不一会儿,一个精美的竹编小筐就初具雏形。“周师傅,我觉得我编的这个竹筐底部有点不太平整,您帮我看看是怎么回事?”一个年轻的村民拿著自己编织的竹筐,向周师傅请教道。
  周师傅走过去,仔细查看了一下竹筐,然后耐心地说:“你看,你在编织底部的时候,竹篾的间距没有掌握好,有的地方宽,有的地方窄,所以底部就不平整了。你要记住,编织的时候一定要保持竹篾的间距均匀,这样编出来的东西才会美观又牢固。”年轻的村民听了,恍然大悟,连忙按照周师傅的指导重新进行编织。
  隨著天气越来越暖和,“荷塘春播体验”活动也越来越受欢迎。每天都有大批的游客来到清溪村,参与到种荷、采藕尖、剥莲子等活动中来。在荷塘边,游客们亲手种下荷苗,看著自己种下的荷在水中亭亭玉立,脸上都洋溢著喜悦的笑容。
  “妈妈,你看我种的荷,它什么时候才能开呀?”一个小男孩兴奋地问身边的妈妈。妈妈笑著说:“宝贝,等夏天到了,荷就会开了,到时候这里会变成一片美丽的荷池,可漂亮了。”
  种完荷后,游客们还会跟著王婶去荷染工坊体验“春季轻染”。他们用采来的藕尖熬製染料,然后將白布放入染料中浸泡,再用各种瓣进行拓印,製作出属於自己的独一无二的荷染手帕。“我觉得这个活动特別有意义,不仅让我们体验到了传统手工艺的魅力,还能让我们亲近大自然,感受到乡村的美好。”一位游客拿著自己製作的荷染手帕,开心地说。
  一天下午,苏晚正在民宿里整理游客的反馈意见,突然接到了省电视台刘记者的电话。“苏晚女士,您好啊,”刘记者在电话里说,“我们台里打算製作一档关於非遗传承的纪录片,想以你们清溪村为例,您看可以吗?”
  苏晚听了,心中一阵激动,连忙说:“当然可以啊,刘记者,我们非常欢迎您来拍摄。这对我们清溪村的非遗传承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宣传机会。”
  “那太好了,”刘记者说,“我们打算下周一就过来,到时候还需要您和村里的村民们多多配合啊。”
  “没问题,我们一定全力配合,”苏晚说,“我这就去跟村里的人说一下,让他们做好准备。”
  掛了电话后,苏晚立刻召集了村里的主要负责人,將这个好消息告诉了他们。大家听了,都非常高兴,纷纷表示一定会积极配合电视台的拍摄工作。“这可是咱们村非遗传承的又一个好机会,”王婶说,“我们一定要好好表现,让更多的人了解咱们的荷染和竹编工艺。”
  101看书 追书认准 101 看书网,?????????s??.???超讚 全手打无错站
  周师傅也点头说:“没错,我们要把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让更多的人爱上咱们清溪村的非遗。”
  接下来的几天里,清溪村的村民们都在为电视台的拍摄做准备。荷染工坊里,王婶和村民们精心挑选了各种顏色的布料,准备展示荷染的製作过程;竹编作坊里,周师傅和年轻的村民们也在紧张地编织著各种精美的竹编工艺品,希望能在纪录片中呈现出最好的效果。
  与此同时,苏晚和许朗也在忙著整理村里的非遗资料,包括荷染和竹编的歷史渊源、製作工艺、传承故事等,以便在拍摄时能够更好地向观眾介绍。
  周一上午,省电视台的拍摄团队准时来到了清溪村。刘记者一下车,就笑著对苏晚说:“苏晚女士,我们又见面了,这次我们可是带著满满的诚意来的,一定要把你们村的非遗故事好好地讲给大家听。”
  苏晚也笑著说:“刘记者,欢迎您再次来到清溪村,我们也非常期待这次的拍摄,希望能通过你们的镜头,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我们的非遗项目。”
  拍摄工作正式开始了。首先,拍摄团队来到了荷染工坊。王婶向记者展示了荷染的製作过程,从挑选布料、准备染料,到染色、晾晒,每一个步骤都讲解得非常详细。记者们拿著摄像机,认真地记录著每一个细节。
  “王婶,您能告诉我们,荷染这种工艺有什么独特之处吗?”刘记者问道。
  王婶笑著说:“荷染的独特之处就在於它使用的染料都是天然的,比如荷叶、荷、藕尖等,这些天然染料染出来的布料不仅顏色鲜艷,而且对人体无害,还具有一定的抗菌消炎作用。而且,每一块荷染布的顏色和图案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像一幅天然的艺术品。”
  接著,拍摄团队又来到了竹编作坊。周师傅正在编织一个大型的竹编荷塘摆件,他手中的竹篾如灵动的音符,在他的编织下,逐渐变成了一片栩栩如生的荷塘。“周师傅,您这手艺真是太精湛了,”刘记者讚嘆道,“您能跟我们说说,您是怎么想到要製作这样一个竹编荷塘摆件的吗?”
  周师傅停下手中的活儿,擦了擦汗,说:“我从小就生活在清溪村,对这里的荷塘有著深厚的感情。我觉得荷塘是我们村最美的风景,也是我们非遗文化的重要象徵。所以我就想把荷塘的美景用竹编的形式展现出来,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我们村的美丽和我们竹编工艺的魅力。”
  在拍摄过程中,记者们还採访了一些前来体验非遗活动的游客。他们纷纷表示,来到清溪村,不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还亲身领略了非遗文化的魅力,收穫颇丰。
  “我觉得清溪村的非遗项目非常有特色,”一位游客说,“这里的村民们都非常热情,而且他们对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也非常用心。我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人来到这里,了解和支持清溪村的非遗。”
  拍摄工作持续了三天,在这三天里,拍摄团队深入到清溪村的各个角落,记录下了荷染、竹编等非遗项目的製作过程、传承故事以及村民们的生活点滴。
  拍摄结束后,刘记者对苏晚说:“苏晚女士,通过这几天的拍摄,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你们清溪村对非遗传承的热情和努力。我相信,这部纪录片播出后,一定会引起很大的反响,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上你们的非遗项目。”
  苏晚感激地说:“刘记者,谢谢您和您的团队这几天的辛苦付出,我们也希望通过这部纪录片,能够让更多的人关注非遗传承,为清溪村的非遗事业发展带来更多的机会和支持。”
  送走了拍摄团队后,清溪村又恢復了往日的忙碌。但村民们的心中都充满了期待,期待著纪录片的播出,期待著清溪村的非遗能够被更多的人所知晓和喜爱。
  隨著夏天的到来,清溪村的荷进入了盛期。整个荷塘都被荷覆盖,远远望去,就像一片粉色的海。微风拂过,荷轻轻摇曳,瓣飘落水中,泛起层层涟漪。
  为了迎接夏季的旅游高峰,清溪村又推出了一系列新的非遗体验活动,如荷灯製作、荷香包製作等。这些活动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来参与,让他们在欣赏荷美景的同时,也能亲身体验到非遗文化的乐趣。
  在荷灯製作活动中,游客们可以用荷染布和竹篾製作出各种形状的荷灯。他们在荷染布上绘製出自己喜欢的图案,然后用竹篾编织成灯架,將荷染布固定在灯架上,再装上蜡烛或灯泡,一个漂亮的荷灯就製作完成了。
  “妈妈,你看我的荷灯,好看吗?”一个小女孩拿著自己製作的荷灯,开心地问妈妈。妈妈笑著说:“宝贝,你做得太棒了,这个荷灯是世界上最漂亮的荷灯。”
  在荷香包製作活动中,游客们可以用荷瓣、艾草等材料製作出具有驱蚊、提神等功效的荷香包。他们將荷瓣和艾草等材料放入荷染布中,然后用针线缝合,再加上一些装饰,一个精美的荷香包就诞生了。
  “我觉得这个荷香包不仅闻起来很香,而且还很有纪念意义,”一位游客说,“我要把它带回去,送给我的家人和朋友,让他们也能感受到清溪村的荷香和非遗文化的魅力。”
  除了推出新的非遗体验活动,清溪村还加强了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村里成立了非遗传承小组,由王婶、周师傅等经验丰富的老艺人担任组长,负责传授荷染和竹编的製作工艺。同时,村里还定期举办非遗文化培训班,邀请专家学者前来授课,提高村民们的非遗保护意识和传承能力。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措施,能够让清溪村的非遗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让它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苏晚说,“我们也欢迎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非遗传承的队伍中来,让我们的非遗文化能够代代相传,永不磨灭。”
  一天晚上,苏晚坐在民宿的阳台上,望著窗外的荷塘,心中感慨万千。她想起了自己当初来到清溪村的情景,想起了村民们为了非遗传承所付出的努力和汗水。她知道,清溪村的非遗之路还很长,但她相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带著对非遗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深情,就一定能够让清溪的荷香飘得更远,让非遗薪火照亮更多人的心田。
  “苏晚,你在想什么呢?”许朗走过来,笑著问。
  苏晚转过头,看著许朗说:“我在想,我们清溪村的非遗事业现在发展得越来越好,这一切都离不开大家的努力。我相信,未来我们一定能够把清溪村打造成一个非遗文化特色小镇,让更多的人来到这里,感受非遗的魅力。”
  许朗点了点头说:“没错,我们一定会实现这个目標的。只要我们坚持不懈,不断创新,清溪村的非遗事业就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两人相视而笑,目光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信心。窗外的荷塘里,荷依然在静静地绽放,荷香四溢,仿佛在诉说著清溪村的故事,也在预示著清溪村更加美好的未来。
  隨著时间的推移,清溪村的非遗文化逐渐走出了国门,受到了越来越多国际友人的关注和喜爱。一些国外的旅游团队也纷纷来到清溪村,体验中国传统的非遗文化。
  “hello, this is really a wonderful place!”一位来自美国的游客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道,“the lotus dyeing and bamboo weaving are so amazing. i have never seen such beautiful handicrafts before.”
  苏晚笑著用英语回答道:“thank you e to our village and experience our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f you are interested, you can also learn how to make them.”
  the american tourist nodded excitedly and said: “that would be great! i really want to learn how to make these beautiful handicrafts.”
  於是,苏晚便带著这位美国游客来到了荷染工坊和竹编作坊,让王婶和周师傅亲自传授他荷染和竹编的製作工艺。虽然语言交流上有些困难,但通过手势和简单的英语单词,这位美国游客还是很快就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製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