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奇幻玄幻 > 四合院之福地主宰 > 第355章 工坊添新械传艺 小店筑新景迎客
  清溪荷韵·第355章 工坊添新械传艺 小店筑新景迎客
  非遗体验小店的装修工地上,电钻的嗡鸣与竹篾的轻响交织,成了清溪村六月末最鲜活的旋律。施工队的工人们戴著安全帽,正沿著老房子的木樑搭建加固支架,张队长拿著水平仪在墙面上反覆校准,额角的汗珠顺著脸颊滑落,却没停下手里的动作。“这老墙得格外小心,每块青砖都得检查,可不能让它在装修中出岔子。”他朝身边的工人叮嘱著,目光扫过墙面上斑驳的木纹,“这些老木头都是几十年的料子,打磨光滑后做展示架正合適,既能保留老房子的韵味,又能省下不少材料钱。”
  陈阳背著画板蹲在工地角落,手里的铅笔在纸上飞速勾勒。他时不时起身走到施工区域,对著设计图比对墙面尺寸,又弯腰在地面用粉笔画出文创区货架的摆放位置。“张队长,文创区这边的插座得再增加两个,游客要是想给手机充电也方便。”他指著墙角的位置,“还有荷染体验区的水龙头,得装那种可调节水温的,冬天游客洗手、调染料也不会冻手。”张队长顺著他指的方向看了看,掏出笔记本记下:“没问题,明天就让电工过来改线路,保证按你的要求弄好。”
  与此同时,荷染工坊里也是一派忙碌景象。许朗带著两个年轻村民,正小心翼翼地將新到的数码印机搬进工坊。这台机器是用省级非遗传承基地的扶持资金购置的,机身不算庞大,却能精准还原传统荷染纹样,还能根据游客需求定製图案。“大家慢点搬,別碰到旁边的染缸。”许朗一边指挥,一边伸手扶住机器边缘,“这机器可是咱们荷染工坊的『新帮手』,以后咱们既能保留手工染布的传统,也能靠它批量生產些文创產品,满足游客的购买需求。”
  王婶凑过来围著机器转了两圈,伸手轻轻摸了摸机身,眼里满是好奇:“许朗,这机器真能染出跟手工一样的纹?我之前听镇上的人说,机器染的布都没手工的有灵气。”许朗笑著点头,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列印好的荷纹样递过去:“您看这图案,跟您上次手工拓印的荷几乎一模一样。而且它还能把咱们清溪的荷塘景色、竹编元素都印在布上,咱们以后做荷染围巾、帆布袋,样式能更多样。不过您放心,手工染布的手艺咱们绝不会丟,这机器只是帮咱们把非遗的路子走得更宽些。”
  王婶接过纹样仔细看著,指尖拂过纸上细腻的纹路,脸上渐渐露出笑容:“这么看还真不错,以后我教孩子们手工染布,再让他们学学怎么用这机器设计图案,说不定还能琢磨出些新样。”旁边的年轻村民小李也凑过来:“王婶,等机器调试好了,您可得教教我们,我想给我在外地上学的妹妹印一块荷染方巾,让她也能带著清溪的味道。”王婶笑著拍了拍他的肩膀:“没问题,只要你们愿意学,我把我会的都教给你们。”
  竹编作坊里,周师傅正拿著新购置的竹篾剖丝机,给徒弟们演示如何快速处理竹材。以往手工剖竹篾,不仅费力气,还容易让竹篾粗细不均,现在有了这台机器,只需將竹子放进进料口,按下开关,细细的竹篾就会顺著出料口整齐地排出,粗细均匀得像用尺子量过一样。“你们看,这机器剖出来的竹篾,比咱们手工剖的还规整,以后编篮、做竹编桌椅,效率能提高不少。”周师傅拿起一根竹篾,对著阳光照了照,“不过你们可不能光依赖机器,手工剖篾的手感还得练,什么时候能闭著眼睛摸出竹篾的纹理,才算真的把竹编的底子打好了。”
  徒弟阿明握著竹篾,跟著周师傅的动作练习编织。他之前学竹编总觉得竹篾不听使唤,编出来的纹总是歪歪扭扭,现在用著机器剖的规整竹篾,手指也灵活了不少。“师傅,有了这机器,咱们以后是不是能编更大的竹编作品了?我之前看镇上的展览馆里有竹编屏风,咱们要是能编出清溪荷塘的图案,放在非遗体验小店当装饰肯定好看。”周师傅点点头,眼里满是欣慰:“有想法是好事,等你们把基础练扎实了,咱们就一起琢磨编屏风。到时候再在屏风上编上荷、荷叶,让客人一进小店就能感受到咱们清溪竹编的手艺。”
  傍晚时分,苏晚提著一篮刚做好的荷叶糕来到工地,给施工队的工人们送点心。她刚走到门口,就看到许朗从荷染工坊那边过来,手里还拿著几张设计图。“今天工坊的新机器都安置好了?”苏晚迎上去,把荷叶糕递给他一块,“我刚从李大嫂那过来,她说明天要做些荷酥送到工坊,给大家当点心。”许朗接过荷叶糕咬了一口,清甜的荷香在嘴里散开:“机器都安置好了,明天厂家的技术员就来调试,估计下周就能用。对了,我刚跟陈阳商量,想在非遗体验小店的院子里搭一个竹编凉棚,再在凉棚下摆几张竹编桌椅,游客累了就能在那歇脚,还能欣赏荷塘景色。”
  苏晚眼睛一亮,拉著许朗走到工地旁边的空地上:“这个主意好!咱们还能在凉棚周围种上些爬藤月季,等开了,藤蔓顺著竹篾爬满凉棚,红色的配著绿色的竹篾,肯定特別好看。另外,小店的门口得掛个竹编招牌,上面用荷染顏料写『清溪非遗体验店』,既显眼又有特色。”许朗掏出笔,在设计图上快速记下她的想法:“我这就把这些加进去,明天跟陈阳说一声,让他调整一下设计方案。对了,上海国际非遗文化展的邀请函已经寄过来了,下个月中旬开展,咱们得提前准备参展的作品。”
  苏晚停下脚步,低头思索起来:“参展作品得好好准备,荷染方面,咱们可以做一幅大型的荷染壁掛,上面印上清溪荷塘的全景;竹编方面,周师傅他们编的竹编屏风要是能赶出来,拿去参展肯定能吸引不少人。另外,咱们还可以准备些小巧的文创產品,比如荷染书籤、竹编钥匙扣,让更多人能带走清溪的非遗。”许朗点点头:“我也是这么想的,明天就跟王婶、周师傅商量,让大家一起动手准备。咱们不仅要把清溪的非遗带到上海,还要让更多人知道,清溪的非遗不仅有老手艺,还有新活力。”
  第二天一早,陈阳就带著调整好的设计图来到工地。他把图纸铺在临时搭建的木板上,指著上面的细节给张队长讲解:“您看,院子里的竹编凉棚就搭在这个位置,高度大概两米五,既能遮阳又不会显得压抑。门口的竹编招牌,我们打算让周师傅亲自编,上面的字用深绿色的荷染顏料写,这样在阳光下也能看得很清楚。”张队长凑过去看了看图纸,又抬头望了望院子的方向:“这个位置选得好,正好对著荷塘,游客坐在凉棚下就能看到荷。你们放心,凉棚的支架我们会用加粗的竹材,保证结实耐用。”
  荷染工坊里,王婶正带著几个村民调试新的数码印机。厂家的技术员在旁边耐心讲解操作步骤,手指在显示屏上轻轻点动,屏幕上立刻出现了一幅荷塘月色的图案。“您看,只要把设计好的图案导入机器,再把白布固定在传送带上,机器就能自动染色、烘乾,一次能印好几米布。”技术员一边说,一边按下启动键,白布缓缓进入机器,不一会儿,带著淡蓝色荷塘月色图案的布料就从另一端出来了。
  王婶伸手摸了摸染好的布料,柔软的触感与手工染布別无二致,她忍不住感嘆:“这机器可真神奇,比咱们手工染布快多了。以后咱们做荷染窗帘、桌布,就能用它批量生產,也不用天天熬夜赶工了。”旁边的村民小张拿著手机,对著机器拍了段视频:“我要把这段视频发给我在外省的朋友,让他们看看咱们清溪的荷染工坊也有新设备了,以后他们想要荷染產品,咱们隨时都能给他们寄过去。”
  竹编作坊里,周师傅正和徒弟们一起打磨竹编屏风的框架。这扇屏风高两米,宽三米,框架用的是结实的楠竹,表面已经被打磨得光滑发亮。“咱们先把框架做好,再用细竹篾在上面编荷图案。”周师傅拿著竹篾在框架上比划,“你们看,这中间编一朵盛开的荷,周围用竹篾编出荷叶的纹路,边缘再编些小荷苞,这样整个屏风看起来就饱满了。”徒弟阿明拿著铅笔在纸上画下图案:“师傅,我觉得还可以在荷叶之间编几只小蜻蜓,这样画面更生动。”周师傅笑著点头:“好主意,咱们就按你说的来,让这屏风既有传统竹编的韵味,又有咱们清溪的特色。”
  中午时分,李大嫂提著一篮荷酥来到荷染工坊,刚进门就闻到了淡淡的染料香。“王婶,你们忙了一上午,快尝尝我做的荷酥。”她把篮子放在桌上,掀开盖子,里面的荷酥层层叠叠,像一朵朵盛开的荷,“这荷酥是用新鲜的荷瓣和麵粉做的,咬一口还有荷香味呢。”王婶拿起一块荷酥,轻轻咬了一口,酥脆的外皮在嘴里化开,清甜的荷香縈绕在舌尖:“你这手艺真是越来越好了,比镇上糕点铺卖的还好吃。以后咱们非遗体验小店开业了,你可得常来帮忙做点心,游客肯定喜欢。”李大嫂笑著答应:“没问题,只要店里需要,我隨叫隨到。”
  下午,许朗和苏晚一起去了镇里的快递点,跟快递点老板商量合作事宜。“以后咱们工坊的文创產品要发往全国各地,得跟你们长期合作。”许朗拿出一张清单,上面列著荷染方巾、竹编篮、荷叶糕等產品,“这些產品有的怕压,有的怕潮,还得麻烦你们帮忙做好包装。”快递点老板接过清单,仔细看了看:“你们放心,易碎的產品我们会用泡沫箱包装,怕潮的產品会套上防水袋,保证送到客户手里完好无损。另外,咱们还能给你们开通专属快递通道,运费比普通快递便宜不少。”
  苏晚拿出手机,跟老板互加了微信:“以后我们要发货,就提前在微信上跟你说,你安排快递员上门取件就行。要是有客户需要加急发货,也得麻烦你帮忙优先处理。”老板笑著点头:“没问题,咱们都是乡里乡亲的,肯定会给你们提供最好的服务。以后你们的非遗產品卖得好了,说不定还能带动咱们镇的快递业务呢。”
  从快递点出来,许朗和苏晚沿著青石板路往村里走。路边的荷塘里,荷正开得绚烂,粉色的瓣在夕阳的余暉中泛著柔和的光,偶尔有蜻蜓停在苞上,轻轻扇动翅膀。“你看这荷塘,要是把它的景色印在荷染布上,拿去上海参展肯定能吸引不少人。”苏晚停下脚步,指著荷塘里的景色,“咱们还可以拍些荷塘的照片,做成明信片,跟文创產品一起送给客户,让他们也能感受到清溪的美。”
  许朗顺著她指的方向望去,嘴角扬起笑容:“好啊,明天我就带著相机来拍照片,再让陈阳设计明信片的样式。对了,非遗体验小店的装修大概还得半个月才能完工,咱们得提前准备开业活动。我想在开业当天搞个非遗体验日,邀请游客免费体验荷染和竹编,再表演些非遗节目,让大家热闹热闹。”苏晚眼睛一亮:“这个主意好!咱们还可以在开业当天推出限量版的文创產品,比如印有『清溪非遗体验店开业纪念』的荷染方巾,只有开业当天能买到,肯定能吸引不少游客。”
  两人聊著天,不知不觉就走到了村口。远远地,就看到陈阳背著画板朝他们跑来,手里还挥舞著一张图纸。“苏晚姐,许哥,你们看我设计的明信片样式!”陈阳跑到他们面前,把图纸递过来,“我把荷塘的景色、荷染工坊、竹编作坊都画在了明信片上,背面还留了空白,游客可以自己写祝福语。”苏晚接过图纸,上面的画面细腻生动,荷塘里的荷、工坊里的染缸、作坊里的竹篾都栩栩如生。“这个设计太好看了!”她忍不住称讚,“咱们就按这个样式做,印刷的时候用环保纸,再用荷染顏料印上淡淡的纹,肯定特別精致。”
  陈阳笑著挠了挠头:“我还设计了小店开业活动的海报,上面写著『非遗体验日,免费学手艺』,再配上荷染和竹编的图案,明天就拿去镇上的印刷厂印刷。”许朗拍了拍他的肩膀:“辛苦你了,陈阳。有你这么用心设计,咱们的非遗体验店肯定能开得风风火火。”陈阳眼神坚定:“我从小在清溪村长大,看著荷染和竹编一步步发展起来,现在能为村里的非遗出份力,我心里特別高兴。”
  回到村里,许朗和苏晚径直去了村委会,把上海国际非遗文化展的准备情况和非遗体验小店的开业计划跟村支书做了匯报。村支书听了,脸上满是欣慰:“你们做得很好,不仅把清溪的非遗推向了省级,还打算把它带到上海,让更多人知道咱们清溪。村里会全力支持你们,要是需要人手、场地,隨时跟我说。”许朗点点头:“谢谢村支书,有村里的支持,我们更有信心把清溪的非遗做好。等上海的展会结束,咱们还想把清溪的非遗带到更多地方,让清溪的荷染和竹编成为全国有名的非遗品牌。”
  村支书笑著站起身,走到窗边望向远处的荷塘:“我这辈子都住在清溪村,看著荷塘里的荷开了又谢,看著荷染和竹编的手艺一代代传下来。现在你们年轻人把这老手艺做出了新样,还让它走出了清溪,我心里比谁都高兴。以后咱们清溪村不仅有美丽的荷塘,还有响噹噹的非遗品牌,村民们的日子肯定会越过越红火。”
  夜色渐深,清溪村渐渐安静下来,只有荷染工坊和竹编作坊还亮著灯。王婶还在工坊里整理染好的布料,周师傅则在作坊里打磨竹编屏风的竹篾,陈阳趴在桌上修改著开业海报的细节。许朗和苏晚站在村委会的院子里,望著远处工坊和作坊的灯光,心里满是期待。
  “你说,等非遗体验小店开业了,会不会有很多游客来清溪村?”苏晚轻声问道,眼里满是憧憬。许朗握住她的手,指尖传来温暖的触感:“肯定会的。咱们有这么好的非遗手艺,有这么美的荷塘景色,还有这么多用心做事的村民,一定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清溪。到时候,咱们不仅能把非遗传承好,还能让村民们的腰包鼓起来,让清溪村成为真正的『非遗文化村』。”
  苏晚靠在许朗的肩膀上,望著夜空中的星星,嘴角扬起幸福的笑容。荷塘里的荷在月光下轻轻摇曳,仿佛也在为清溪村的未来祝福。她知道,只要大家一起努力,清溪的非遗一定会像荷塘里的荷一样,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照亮更多人的生活。
  接下来的日子里,清溪村的每个人都在为非遗体验小店的开业和上海国际非遗文化展忙碌著。荷染工坊里,王婶带著村民们赶製参展的荷染壁掛,数码印机不停地运转,一幅幅精美的荷染图案在布料上呈现;竹编作坊里,周师傅和徒弟们日夜赶工,竹编屏风的框架已经做好,正在用细竹篾编织荷图案;陈阳则忙著对接印刷厂,印刷明信片、海报和限量版的荷染方巾;许朗和苏晚一边协调装修进度,一边联繫上海展会的主办方,確认参展细节。
  非遗体验小店的装修也在有条不紊地推进著。墙面已经重新粉刷,露出了青砖的纹理;文创区的竹编货架已经安装完毕,荷染体验区的竹编桌椅也摆放整齐;院子里的竹编凉棚已经搭建好,周师傅正带著徒弟们在凉棚上编织藤蔓装饰;门口的竹编招牌也快完工了,深绿色的“清溪非遗体验店”几个字在阳光下格外醒目。
  七月初的一个清晨,非遗体验小店的装修终於全部完工。陈阳拿著相机在店里四处拍照,从文创区的货架到荷染体验区的桌椅,从院子里的凉棚到门口的招牌,每个细节都不放过。“苏晚姐,许哥,你们快来看!小店装修好了,比设计图还好看!”他兴奋地朝门口喊道。
  许朗和苏晚快步走进店里,目光扫过每个角落,眼里满是惊喜。文创区的货架上已经摆放了一些荷染方巾、竹编钥匙扣和荷叶糕,色彩鲜艷的商品在竹编货架的映衬下,更显精致;荷染体验区的桌上放著染料、白布和工具,旁边的墙上掛著王婶手工染的荷纹样;院子里的凉棚下,几张竹编桌椅整齐摆放,凉棚上的藤蔓装饰隨风轻轻摆动;门口的竹编招牌下,掛著两串红灯笼,与远处的荷塘相映成趣。
  “太好了,咱们的小店终於准备好了!”苏晚忍不住伸手摸了摸竹编货架,“明天就是开业的日子,咱们一定要把活动办得热热闹闹的。”许朗点点头,拿出手机给村支书打了个电话:“村支书,非遗体验小店已经装修好了,明天开业活动的准备工作也都做好了,您要是有空,明天过来看看。”
  掛了电话,许朗转身对苏晚和陈阳说:“咱们再检查一遍开业活动的流程,別出什么差错。明天早上八点,先在门口举行开业仪式,然后邀请游客进店体验荷染和竹编,中午在院子里摆上荷叶糕、荷酥和荷叶茶,让游客们尝尝清溪的特色美食。下午安排王婶和周师傅现场表演荷染和竹编技艺,再让孩子们跳一段荷染裙舞蹈,给游客们助兴。”
  陈阳拿出笔记本,把流程逐一核对:“开业仪式的音响、话筒都准备好了,体验区的染料和工具也足够;荷叶糕和荷酥李大嫂已经答应明天一早送来;表演用的服装和乐器也都放在村委会了,不会出问题。”苏晚补充道:“我还跟镇上的媒体联繫好了,明天他们会来报导咱们的开业活动,让更多人知道清溪的非遗体验店。”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暉洒在非遗体验小店的竹编招牌上,给整个小店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芒。荷塘里的荷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期待著明天的热闹场景。许朗、苏晚和陈阳站在店门口,望著远处渐渐亮起的炊烟,心里满是期待。他们知道,明天不仅是非遗体验小店开业的日子,更是清溪非遗走向新未来的开始。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清溪村的村民们就早早地起床,开始为非遗体验小店的开业做准备。李大嫂带著几个村民在厨房忙碌,蒸荷叶糕、烤荷酥的香气瀰漫了整个村子;王婶和荷染工坊的村民们把染好的布料、工具搬到体验区,仔细摆放整齐;周师傅和徒弟们则把编好的竹编作品放在文创区的货架上,还在门口摆了几个精致的竹编篮当装饰;许朗和苏晚带著村里的年轻人在小店门口掛红灯笼、贴海报,陈阳则拿著相机在一旁记录著这热闹的场景。
  上午八点,非遗体验小店的开业仪式正式开始。村支书站在门口的台阶上,手里拿著话筒,脸上满是笑容:“今天是咱们清溪村非遗体验小店开业的日子,这是咱们村非遗传承的一件大事!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清溪非遗的支持,也欢迎各位游客来清溪体验非遗、感受清溪的美。希望咱们的非遗体验小店能成为清溪非遗传承的新平台,让更多人了解荷染、喜欢竹编,让清溪的非遗走向更远的地方!”
  话音刚落,台下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游客们纷纷举起手机拍照,媒体记者的摄像机也对准了舞台。接下来,许朗和苏晚一起为小店揭牌,红色的绸缎缓缓落下,“清溪非遗体验店”几个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台下再次响起掌声,村民们还放起了鞭炮,清脆的鞭炮声在村子里迴荡,热闹非凡。
  开业仪式结束后,游客们纷纷走进小店体验非遗项目。荷染体验区里,王婶正耐心地教游客们染钥匙扣,她手把手地指导游客如何调配染料、如何在白布上拓印图案。一个来自城里的小姑娘拿著染好的钥匙扣,高兴地蹦了起来:“我终於学会染布了!这个钥匙扣我要好好保存,以后看到它就能想起清溪村。”旁边的游客也跟著附和:“是啊,手工染布太有意思了,比在城里玩电子游戏有趣多了。”
  竹编体验区里,周师傅的徒弟们正教游客编小竹片。一个中年大叔笨手笨脚地拿著竹篾,脸上满是焦急:“这竹篾怎么总不听使唤啊?”徒弟阿明笑著安慰他:“大叔,別急,编竹编得有耐心,你跟著我一步一步来。”在阿明的指导下,大叔渐渐掌握了技巧,不一会儿就编出了一个小小的竹编星星。“太好了,我终於编好了!”他举起竹编星星,兴奋地跟身边的家人分享。
  文创区里,游客们围著货架挑选商品。荷染方巾、竹编篮、荷叶糕、荷酥……各种各样的非遗產品让游客们眼繚乱。“这个荷染围巾真好看,我买一条送给我老婆。”一个游客拿起一条淡粉色的荷染围巾,仔细看著上面的纹,“还有这个竹编篮,用来装水果正合適,我也买一个。”陈阳在一旁忙著给游客打包,脸上满是笑容:“您眼光真好,这些都是咱们村民亲手做的,每一件都有清溪的特色。”
  中午时分,院子里的凉棚下摆满了荷叶糕、荷酥和荷叶茶。游客们坐在竹编桌椅上,一边品尝美食,一边欣赏荷塘的景色。“这荷叶糕太好吃了,清甜不腻,还有荷香味。”一个游客拿起一块荷叶糕,忍不住称讚,“这荷酥也不错,外皮酥脆,里面的馅料也很好吃。”李大嫂笑著走过来:“你们要是喜欢,下次来清溪还能吃得到,咱们村里隨时都能做。”
  下午,王婶和周师傅在小店门口现场表演非遗技艺。王婶拿著白布和染料,在眾人的注视下,不一会儿就染出了一幅精美的荷纹样;周师傅则拿著竹篾,手指灵活地翻转,很快就编出了一只竹编小鸟。游客们看得入了迷,纷纷拿出手机拍照、录像,还有人上前询问学习非遗技艺的方法。“王婶,您收徒弟吗?我想跟您学荷染。”一个年轻女孩问道。王婶笑著说:“只要你愿意学,我就愿意教。咱们清溪的非遗手艺,就怕没人学,只要有人想学,我肯定倾囊相授。”
  孩子们的舞蹈表演更是把开业活动推向了高潮。几个穿著荷染小裙子的孩子,在小店门口的空地上跳起了舞蹈,她们的动作轻盈灵动,像荷塘里的小精灵。台下的游客们纷纷鼓掌,还有人跟著音乐的节奏轻轻摇晃身体。“这些孩子太可爱了,她们的裙子也好看,是手工染的吗?”一个游客问道。苏晚笑著点头:“是啊,这些裙子都是王婶和荷染工坊的村民们亲手染的,每个孩子的裙子图案都不一样,都是独一无二的。”
  夕阳西下,游客们陆续离开,临走时都买了不少非遗產品。一个游客提著竹编篮,里面装著荷染方巾和荷叶糕,笑著对许朗说:“今天在清溪玩得太开心了,不仅体验了非遗技艺,还买了这么多好看的东西。以后我肯定会带朋友来清溪,再来你们的小店看看。”许朗笑著说:“欢迎您下次再来,咱们的小店还会推出更多新的非遗產品,保证让您每次来都有新惊喜。”
  送走最后一批游客,村民们聚在小店的院子里,兴奋地討论著今天的开业活动。“今天来了这么多游客,卖出去不少產品,咱们的小店算是开了个好头!”王婶高兴地说。周师傅也点头:“是啊,还有不少游客想跟咱们学手艺,以后咱们的非遗手艺肯定能传得更广。”许朗看著大家高兴的样子,心里也暖暖的:“今天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咱们还要准备上海国际非遗文化展,让清溪的非遗走向更大的舞台。我相信,只要咱们一起努力,清溪的非遗一定会越来越好,咱们的日子也会越来越红火!”
  苏晚望著远处的荷塘,夕阳的余暉洒在荷上,让荷显得更加绚烂。她知道,清溪村的非遗之路还有很长,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一定能让清溪的荷染和竹编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照亮清溪村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