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奇幻玄幻 > 四合院之福地主宰 > 第358章 匠心破局解难题 荷香渐远引宾来
  清溪荷韵·第358章 匠心破局解难题 荷香渐远引宾来
  晨雾还未散尽,清溪村东头的新工坊工地已扬起了热闹的尘土。许朗踩著沾露的青石板快步走来时,包工头老杨正叉著腰跟运输司机爭执,卡车后轮陷在昨晚下雨泡软的泥地里,车厢里码得齐整的青砖纹丝不动。
  “別急,”许朗拍了拍司机的肩膀,转头冲村里喊了一嗓子,“柱子、二牛,把家里的木板和千斤顶拿来!”没等两分钟,几个年轻小伙扛著工具跑过来,木板垫在车轮下,千斤顶缓缓顶起车身,眾人合力一推,卡车终於驶出了泥坑。老杨抹了把汗:“多亏你了小许,这批青砖要是今天卸不了,新工坊的砌墙工期就得拖三天。”
  许朗摆摆手,目光扫过工地蓝图:“染布区的排水槽按王婶说的改了吗?荷染废水得经过过滤才能排进荷塘。”老杨指了指墙角的预留管道:“放心,昨天刚加了两层滤料池,保证不污染水质。”正说著,许朗的手机响了,是竹纤维纸供应商打来的,语气带著歉意:“小许,实在对不住,最近竹浆原料涨价,之前谈好的价格得涨两成,不然没法供货。”
  许朗皱起眉,掛了电话快步往村委会走。苏晚刚把文创商家的考察行程表整理好,见他脸色凝重,立刻问道:“怎么了?纸的问题?”“不仅涨价,还说最快下周才能发货,”许朗把手机往桌上一放,“文创笔记本的样品下周就要给客户看,没纸根本赶不出来。”苏晚指尖在键盘上顿了顿:“邻县不是有个竹製品加工厂吗?上次周师傅买竹篾提过一嘴,说不定他们有合作的纸厂。”
  两人当即决定去邻县跑一趟。车子驶出清溪村,雨丝忽然飘了下来,越下越密,行至半路,前方路段因山体滑坡封了路。许朗无奈掉头,刚拐过一个弯道,车轮突然陷进了路边的泥沟。“这下麻烦了,”苏晚推开车门,看著没到脚踝的烂泥,“手机信號还弱。”话音刚落,远处传来拖拉机的轰鸣声,是村里的老支书带著两个村民送肥料回来。
  “你们咋在这儿?”老支书跳下车,指挥村民用拖拉机把车拖出来,“下雨天往外面跑啥?要不是我给新工坊送肥料,你们就得在这儿待到雨停。”许朗连声道谢,老支书摆摆手:“谢啥,都是为了村里的事。对了,邻县那个纸厂我熟,厂长是我战友,我帮你们打个电话,保准价格不涨,还能明天就送货。”说著掏出老年机,一通方言聊下来,掛电话时拍著胸脯笑:“成了!他说看我面子,按原价供,下午就安排车送过来。”
  雨停时,两人回到村里。荷染工坊里,瀰漫著荷叶与荷混合的清香。小娟蹲在染缸边,盯著缸里的粉色染料愁眉苦脸——染出来的布顏色斑驳,边缘还带著浅褐色的印子。王婶拿著一块试染的布反覆翻看:“是不是荷汁放少了?昨天教你按一比三的比例调,你再称称分量。”
  小娟红著脸把秤盘推过来:“我是按比例放的,可染的时候总觉得染料沉在缸底。”王婶往缸里加了半勺草木灰水,用长木棍搅拌起来:“忘了告诉你,荷汁性子『飘』,得加草木灰水定色,不然顏色掛不住布。”她示意小娟把泡透的白布放进去,“这次泡五分钟,中途要翻三次布,让每个地方都浸到染料。”
  半小时后,白布从缸里捞出来,掛在竹竿上滴水,浅粉色均匀地铺在布面上,像清晨荷塘里初绽的荷瓣。小娟惊喜地拍手:“成了!王婶,您太厉害了!”王婶笑著擦了擦手上的染料:“这都是老一辈传下来的诀窍,之前怕你记混,没敢一次教太多。”这时,民宿老板的电话打了过来,语气急切:“王婶,上次寄的样品顏色太浅了,能不能调深点?我民宿的墙面是深木色,浅粉色压不住。”
  王婶拿著样品布走到窗边,对著阳光看了看:“没问题,加些晒乾的荷叶梗灰就行,能让粉色偏暖,还更耐晒。”掛了电话,她从墙角的布袋子里掏出乾燥的荷叶梗,用石臼细细捣成灰:“这梗灰是去年秋天存的,晒乾了捣成末,不仅能调顏色,还能让布更挺括。”小娟学著她的样子捣灰,石臼撞击的声音清脆,和染缸边的搅拌声交织在一起。
  竹编作坊里,机器的嗡鸣声此起彼伏。周师傅戴著老镜,盯著刚列印好纹样的竹篾皱眉——竹篾边缘因为机器高温微微捲曲,拼接到屏风上会有缝隙。老陈蹲在炉子边,手里拿著一根烤得微热的竹篾:“我试试用温水泡,之前劈篾的时候,泡过的竹篾更软,不容易卷。”他把列印好的竹篾放进温水里浸泡十分钟,再用重物压平,捲曲的边缘果然舒展开了。
  “还是你有办法,”周师傅拿起压平的竹篾,用细麻绳固定在屏风框架上,“东南亚那边要的荷塘全景纹样,细节多,竹篾要是卷了,鱼的鳞片都看不清。”老陈擦了擦手上的竹屑:“昨晚我把碳化炉子又调试了一遍,现在一次能烤六十根,温度也稳了,烤出来的竹篾顏色均匀,还不容易开裂。”
  作坊角落,几个新招的村民正跟著学编竹篾基础结。二十岁的阿明手指笨拙,编好的十字结总鬆散开,急得额头冒汗。周师傅走过去,握住他的手:“手腕要稳,篾条要贴紧,你看,像这样把下一根篾压上去,再从缝隙里穿出来。”手把手教了三遍,阿明终於编出了一个紧实的结,兴奋地举起来给大家看:“成了!我也能编出不散的结了!”周师傅笑著点头:“慢慢来,竹编急不得,得跟竹子磨性子。”
  下午三点,竹纤维纸准时送到了。陈阳正扛著相机在荷塘边拍短视频,见送纸的卡车进来,立刻跑过去帮忙卸车:“来得太及时了!我刚把王婶的旧帐本拍完,正愁没法做笔记本样品呢。”他把相机架在荷塘边的石桌上,镜头对准摊开的旧帐本——泛黄的纸页上,用毛笔写著密密麻麻的染料配方,旁边还画著染缸的示意图。
  “这帐本可有年头了,”王婶端著一杯荷叶茶走过来,坐在石凳上回忆,“我奶奶当年就是凭著这个帐本,在村里开了第一个染布坊。抗战的时候,她还用荷染布做暗號,把情报藏在染好的布里,送给山里的游击队。”陈阳眼睛一亮:“这个故事好!正好加到非遗申报的短片里,比单纯讲手艺更有感染力。”说著立刻打开相机,“王婶,您再讲讲当时的细节,比如怎么把情报藏进去的?”
  王婶捧著旧帐本,指尖划过字跡:“那时候染布用的是大缸,情报写在油纸里,裹上石子沉在缸底,等游击队的人来取布,再趁机捞出来。有一次差点被偽军发现,还是村里的老人们把染缸围起来,说在『祭荷神』,才把人糊弄过去。”陈阳举著相机,镜头里的王婶眼眶微红,旧帐本在阳光下泛著温暖的光泽。这段採访剪辑出来后,当天就在抖音上获得了上万点讚,有网友留言:“原来荷染手艺里藏著这么动人的故事,必须支持!”
  点心工坊里,香气比往常更浓郁。李大嫂正围著新炉子转,张婶手里捧著一碗新磨的莲子蓉:“刚才试了加半勺桂蜜,甜度正好,还多了点桂香,比纯莲子馅更清爽。”李梅站在旁边,手里的麵团终於揉得光滑了,她小心翼翼地揪下一小块,搓成圆团,包进莲子蓉,捏出荷叶的纹路。“进步挺快啊,”张婶笑著拍了拍她的肩膀,“昨天还揉得麵团粘手,今天就能包出模样了。”
  李梅不好意思地笑了:“多亏张婶教我,之前在城里打工,啥手艺都没有,现在能在家门口学做点心,还能挣钱,真挺好的。”李大嫂把蒸好的新口味荷叶糕端出来,雪白的糕体上印著清晰的荷叶纹,咬一口,荷香、莲香和桂香交织在一起。“就按这个配方做,”李大嫂拿起一块糕,“明天给赵总寄两盒尝尝,要是他满意,下次订单就能加这个口味。”
  傍晚时分,文创商家的考察团到了。领头的张经理是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一进荷染工坊就被墙上掛著的彩色染布吸引了:“这些顏色真的都是用荷塘里的材料调的?没有加一点化学染料?”王婶拿起一块淡紫色的染布:“这是加了莲蓬壳煮的水,紫色深浅全靠莲蓬壳的老嫩程度控制。”说著掀开染缸盖,“您看,这缸是刚调好的靛蓝色,用的是荷叶梗和板蓝根,固色效果特別好。”
  张经理伸手摸了摸染布,质地柔软却挺括:“我们要的笔记本封面,不仅要好看,还得防水,不然客户拿著容易脏。”王婶转身从柜子里拿出一块处理过的荷染布,倒了点水在上面,水珠顺著布面滚落,没有留下一点痕跡:“这是用蜂蜡煮过的,蜂蜡是村里养蜂户的,纯天然,既能防水,又不影响布的质感。”张经理眼睛一亮,当即拍板:“就用这个工艺!样品三天后能做出来吗?我们下周要参加文创展会,想带著样品去。”
  “没问题,”苏晚接过话,“竹纤维纸已经到了,今晚就让陈阳设计封面图案,明天开始製作,后天一早就能给您寄过去。”张经理点点头,走到竹编作坊时,正好看到周师傅在编织笔记本的竹製封底:“手工编织的纹理比机器压制的更有质感,就按这个样式来,封底刻上『清溪荷韵』四个字。”
  送走考察团,陈阳立刻在电脑上设计封面。他把荷塘全景图简化成线条画,印在淡粉色的荷染布上,角落再缀上一朵小小的荷。苏晚站在旁边看:“再加个小小的竹编纹样,呼应封底的竹製材质。”陈阳滑鼠一点,竹编纹理恰到好处地融入画面:“这样既突出荷染,又有竹编元素,符合『荷染竹编笔记本』的定位。”
  第二天一早,电商培训课进入实操阶段。张老师带著村民们在新收拾好的培训室里开网店,李大嫂学得最认真,笔记本上记满了密密麻麻的笔记。“张老师,我想在店里加个『现做现发』的专区,怎么设置倒计时发货呢?”张老师手把手教她操作后台:“在商品设置里勾选『预售』,把发货时间设为48小时,再加上『新鲜现做』的標籤,平台会优先推荐。”
  李大嫂按照步骤操作,很快就把荷叶糕的商品页面优化好了。刚上架,就有订单进来,她兴奋地拍手:“成了!有人下单了!”旁边的张婶凑过来看:“我也想把自己做的荷叶茶掛上去卖,怎么弄?”张老师笑著说:“先拍几张荷叶茶的照片,要拍得清楚,再写清楚功效——清热解暑,用新鲜荷叶晒乾炒制的,这样买家才知道好在哪。”
  中午,许朗接到镇文旅局李科长的电话,语气带著喜悦:“小许,你们补充的口述歷史材料太惊艷了,评审专家看了都说有特色,传承基地的申请也通过了初步审核,下个月就能公示。”许朗立刻把消息告诉大家,工坊里瞬间爆发出欢呼声。王婶抹了把眼角的泪:“我奶奶要是还在,知道她的手艺能评上市级非遗,肯定高兴。”周师傅把手里的竹篾放下,拿起那个五十年前的竹编篮:“这老物件总算没白留著,以后要放在传承基地的展示厅里,让更多人看看老手艺的样子。”
  下午,东南亚採购商发来视频,镜头里是他们的展厅:“我们把你们的竹编屏风样品放在了最显眼的位置,很多客户都感兴趣,要是这次的一百二十件质量好,下次要订五百件。”许朗拿著手机,对著正在製作的屏风展示:“您放心,每一件都是手工编织,纹样清晰,碳化处理也到位,绝对符合东南亚的潮湿气候。”掛了电话,他对周师傅说:“再加把劲,这批做好了,后续订单就稳了。”
  陈阳的短视频系列《清溪非遗故事》更新了第二期,主角是周师傅和他的竹编篮。视频里,周师傅从劈竹篾开始,一步步展示竹编篮的製作过程,最后拿起老竹编篮和新做的竹编对比:“五十多年了,手艺没变,变的是工具,但心里的规矩不能变——编东西得用心,不然编出来的物件没有魂。”这条视频当天就上了抖音热门,播放量突破五十万,后台新增了两百多个竹编產品的订单。
  傍晚,苏晚和许朗坐在荷塘边的竹编椅上,看著夕阳把荷塘染成金红色。“新工坊下周就能封顶了,”许朗指著远处的工地,“染缸、蒸笼、竹编设备都订好了,月底就能安装调试。”苏晚手里拿著一片荷叶,轻轻晃著:“昨天李梅跟我说,她想把在外打工的妹妹也叫回来,学做荷染。”许朗笑了:“这就是咱们想看到的——让更多年轻人回来,把老手艺传下去。”
  正说著,李大嫂匆匆跑过来,手里举著手机:“苏晚,赵总刚才打电话,说新口味的荷叶糕他尝了,特別喜欢,要加订三百盒,还说要推荐给身边做餐饮的朋友。”她喘了口气,“还有,张老师说咱们的电商矩阵做得好,平台要给咱们授『乡村振兴示范店』的牌子,下周就派人来掛牌。”
  陈阳扛著相机走过来,拍下夕阳下的荷塘和三人的身影:“这张照片要放在咱们的网店首页,就叫『清溪荷韵,匠心传承』。”镜头里,荷在晚风中摇曳,工坊的烟囱里飘出淡淡的炊烟,村民们收工的笑声从远处传来。
  第三天,文创笔记本的样品顺利做好了。淡粉色的荷染布封面印著简约的荷塘纹样,竹製封底刻著“清溪荷韵”四个小字,內页的竹纤维纸细腻光滑,还带著淡淡的竹香。张经理收到样品后,立刻发来消息:“太完美了!展会要是反响好,我们就订五千本。”
  下午,新工坊的封顶仪式简单而热闹。村民们拿著鞭炮,老支书站在工地上讲话:“咱们清溪村能有今天,全靠年轻人带头,靠大家齐心协力。新工坊建起来,咱们的手艺就能走得更远,日子就能过得更红火!”鞭炮声响起时,荷塘里的荷似乎也开得更艷了。
  许朗站在人群里,看著苏晚和王婶、周师傅说著什么,脸上满是笑容。他掏出手机,给镇里发了条消息:“非遗申报材料准备就绪,传承基地的场地也已达標,隨时可以验收。”发完消息,他抬头望向远方——山脚下的公路上,一辆满载原材料的卡车正缓缓驶来,车身上印著“清溪荷韵非遗產品专用运输”的字样。
  苏晚走到他身边,手里拿著一份新的订单表:“刚接到一个上海的订单,要订两千米荷染布,做服装面料。还有个旅游公司,想把咱们村纳入乡村旅游线路,下个月就组织第一批游客来体验荷染和竹编。”许朗接过订单表,眼里闪著光:“咱们的荷香,真的要飘得更远了。”
  夕阳西下,荷塘边的直播点又热闹起来。李大嫂拿著新口味的荷叶糕,对著镜头笑著说:“家人们,今天给大家推荐咱们的新品——桂莲子荷叶糕,现做现发,保证新鲜!”弹幕里刷满了“下单”“支持乡村手作”,陈阳在一旁调整镜头,苏晚则在后台忙著回復订单信息。
  周师傅和王婶坐在竹编椅上,看著眼前的景象,相视而笑。王婶手里拿著一块刚染好的粉色布料:“以后我要开个荷染体验课,让游客也学学怎么染布。”周师傅点点头:“我也开竹编体验课,教孩子们编小篮子,让他们知道老手艺有多好。”
  夜色渐浓,工坊里的灯一盏盏亮起,像黑夜里的星星。许朗匯总完当天的订单,对大家说:“今天销售额突破了两万,下个月新工坊投產,產能翻倍,咱们的目標是五万!”村民们的欢呼声在夜空中迴荡,荷塘里的荷在月光下静静绽放,散发著清甜的香气。
  苏晚站在窗边,看著村里的灯火,心里满是温暖。从最初的小工坊,到现在的规模化生產,从村里的小生意,到走向全国的电商品牌,每一步都离不开大家的努力。她想起王婶的旧帐本,周师傅的老竹编篮,想起村民们忙碌的身影,想起直播间里网友的支持,忽然明白——真正能让老手艺传承下去的,不仅是匠心,更是人与人之间的坚守与扶持。
  “明天还要早起赶订单,大家早点休息吧,”苏晚笑著说,“后天电商培训结业,平台的人来掛牌,咱们得好好准备。”村民们陆续散去,工坊里渐渐安静下来,只留下染缸里的染料轻轻晃动,竹篾在月光下泛著淡淡的光泽,荷叶糕的香气还在空气中瀰漫。
  夜深了,清溪村沉浸在寧静中。荷塘里的荷,在月光下悄然孕育著新的苞,就像清溪村的未来,充满了无限的希望。而那些带著荷香的手艺,正在匠心与创新的碰撞中,书写著新的传承故事,准备著飘向更广阔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