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细心把那一叠纸舒捋整齐, 递到朱标面前。
  朱标合起手里正捏着的《资治通鉴》,翻阅自家太子妃特有的, 以横写格式所著之书, “论早稻与双季稻的种植之法?”
  雪白纸面第一行的标题,已经深深吸引太子殿下的注意力。
  他虽未曾在国子学就读, 没有修过那里的农桑课,可于农桑之事, 他有专门学过,也年年跟着朱元璋到别院亲自春耕。
  常乐搓揉僵硬的右腕,“相比于其他,这应当更能解你的燃眉之急,也更具备操作性。”
  据记载,双季稻最早出现在秦汉时期的岭南地区,可直到清朝康熙皇帝亲自发现早稻,才真正得以落实、推广。
  在康熙朝之前,北地多种小麦,小麦产量远低于水稻,北方百姓多依赖南方的水稻收成。
  而南方虽也有双季稻,可在这会,所谓双季稻的第一季稻都是糯米,糯米口感微甜,食多难以消化吸收,且产量也远不如可以作为主食的粳米。
  康熙通过一株长势极其剽悍的水稻,经过培育,发现可于二月种植,四五月收的早稻。
  这样的变异早稻,首先解决北直隶以北,天津、北京等地因气候寒冷,冬季早临,而无法种植水稻的困境,又解决南方第一季稻都是糯米的问题。
  其实,可于二月种植,四五月收的早稻,早有出现在南宋文人周去非所撰写的地理名著《岭外代答》一书。
  故,明初在北方推广早稻,在南方推广双季稻,完全具备可操作性。
  只要派人至岭南地区寻回那变异早稻,加以培育。
  至于为什么之前没有人发现,谁也不知道原因,可能是没人往那方向综合细究?
  朱标捏着纸一个字一个字的看过去,北方早稻,南方双季稻,粮食产量将大大提升!
  那家给人足,斯民小康,指日可待!
  常乐起身拎来水壶给自己和他的杯子里都添了水,“其实,高产的当属玉米、番薯,可惜那是海外物种,我们暂时没有。”
  似乎是要等嘉靖时期,明朝的第十一位皇帝,那时候才会传进来。
  朱标略略分出些心神,“海外?那暂时是没有办法。”
  洪武四年,朱元璋正式颁布禁海诏令,濒海民众不得私自出海。
  他主要是为防范乱党与海盗滋扰的考虑,乱党基本是朱元璋手下败将,张士诚的余孽,他们退避江浙沿海一带,勾结海盗,尤其是倭寇,不定时骚扰沿海民众。
  倭寇,那不就是......
  常乐瞬间来劲,抗倭,那是国人刻在灵魂里的精神!
  那什么登月之类的,哪有揍小日子重要!
  朱标:“玉米,番薯,我也记着,日后倘若有出海机会,必要寻回来。”
  常乐敷衍点点头,她已经在脑海里翻找资料,关于朱元璋对小日子的政策。
  明初对于倭寇多是防范为主,一来北元虎视眈眈,朱元璋的主要精力在于北伐......
  这个原因已经不存在了,有赖于徐达和常遇春的默契配合,北元彻底消失,草原外族没个十几二十年的休养生息,起不了风浪。
  二来是元廷忽必烈曾两次东征日本,均以失败告终。
  据说每次都是因为在海上遭遇风暴的原因,朱元璋没有解决风暴的办法,为避免步元之后尘,只能望小日子兴叹。
  风暴......
  常乐调出元廷东征时间,所谓风暴,那就是海洋季风,他们是没有选对出征时间,那也不是问题了。
  其三是明初海船稀少,朝廷拥有的水师舰队多为内河船,没法远渡重洋,也没有专业的海战人员。
  造船、养人,那都是钱,国朝初立,国库怕不是穷得叮当响。
  常乐本来有福乐酒楼在后支撑,还算富裕,可近些年,秘密基地所耗甚大,她也是口袋瘪瘪。
  转来转去转了一圈,原来是钱的问题,钱从何来?
  她一个纯纯工科生,该不会还要自修经济学吧?
  自修经济学,然后盘活整个大明的经济?
  不靠谱,实在不靠谱!
  朱标仔仔细细读过三遍“论早稻与双季稻的种植之法”,总结,“明儿,我领橚儿回来用晚膳。”
  楚王朱橚,年十二,国子学率性堂学生,今年应当可以毕业。
  国子学自那年科举之后,修改了率性堂考核之法。
  从原来的只考文化课,改为文化、算学、律法、骑射,四门课每月轮流考,每门得优积一分,年底积满八分,即可毕业。
  朱标:“橚儿与樉儿、棡儿、棣儿不同,他尤其的喜欢花花草草。”
  常乐点点头,她很早就查过朱元璋儿子们的生平,朱橚竟然是医学家,和植物学家。
  他组织编著《保生余录》、《袖珍方》、《普济方》等医学作品,还著有《救荒本草》,专门记录食用野生植物的书,在六百年后的国内外影响甚远,对植物学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朱标是真有眼光,他是要把弟弟们物尽其用。
  天色彻底黯淡,朱标归拢“论早稻与双季稻的种植之法”,仔细收进抽屉。
  他小孩子似的摸摸肚子,道,“乐儿,我饿了,咱们先用晚膳吧。”
  常乐自然没有意见,夫妻两人相携到花厅。
  晚月早已等着摆膳,膳食上桌,哪怕朱元璋、朱标均以节俭之名精简,可菜品依然丰富。
  向来胃口奇佳的常乐有些食之无味,她还沉浸在“五斗米”的烦恼中,“赚钱好难!”
  她啃着排骨,长长叹息了声。
  赚钱好难,想让所有人都赚钱,想让国库丰盈,那是难上加难!
  朱标深以为然,赚钱的确好难!
  自家老爹还为此出了个“奇思妙想”,想到那个奇思妙想,他也长长叹息了声。
  太子和太子妃搁那二重奏呢?
  随侍在侧的晚月和小全子对视了眼,稍稍往后撤了半步。
  常乐微微撇头,“你叹什么气?”
  我都耗时耗力给你抄了本“论早稻与双季稻的种植之法”了。
  赚钱再难,那你这会也得如获至宝般高兴吧?
  朱标放下筷子,又叹息了声,“小全子,晚月,你们先退下吧。”
  厅内空空,唯余他们夫妻与满桌餐食。
  朱标再再再次叹息,“爹准备开间富乐院。”
  常乐歪了歪脑袋,“富乐院?干什么的?”
  富乐,与福乐,听起来,异曲同工么。
  福乐,取幸福、欢乐之意,富乐,是富裕、快乐的意思的么?
  那富裕了,谁不快乐?
  朱标轻咳了声,略略有些难以启齿,“春秋,管仲在齐国设七百女官,以其夜合之资,充国用。”
  “......啊?”
  常乐僵硬的,一点一点,像机器人似的转过脑袋。
  夜合之资充国用,夜合......
  富乐院......青楼?!
  朱元璋,一国之君要开青楼?
  常乐忙在脑海里输入关键词“朱元璋 青楼”......
  我的天,还真有!
  明初百废待兴,极其缺钱,朱元璋为充国库,不得不“置女市收男子钱以入官”。
  他在秦淮河畔,贡院对面,修建富乐院。
  江南贡院,科举之所,对面竟然是座青楼,也不知道他到底搭错了哪根神经。
  富乐院建好之后,朱元璋亲自为其题对联,什么“佳山佳水,佳风佳月,佳人佳事”,他为鼓励豪商巨贾前来消费,也是费尽心思。
  他还很有商业头脑,连续修建十几座楼,专走高、雅、精、贵路线。
  那钱自然是赚到了,还赚得“盆满钵满”,可是,也有出他意料的发展。
  他要招揽的客户是富商,明令禁止以俸禄养家糊口的官员出入。
  可惜,事与愿违,富商是光明正大的来,那官员是偷偷摸摸的也要来。
  朱元璋屡禁不止,各种手段都没能阻止官员对青楼的向往。
  约莫是他所开青楼的服务人员质量,过高。
  那些女子大部分是罪臣家眷,无论年纪长幼,凡罪臣家眷,全部充当官妓,包括后期朱标病逝,他为给皇太孙朱允炆铺路而杀掉的,同他一起打江山的功臣家眷。
  如此说来,蓝玉、傅友德之类的名将家眷,最后竟都沦落至朱元璋开的青楼?!
  那什么,太子殿下,您可以现在就篡位么?
  常乐气得面颊通红,朱元璋是真没把女人当人!
  她的愤怒之火有如实质,朱标莫名发虚,“乐儿,你......别生气,爹也是为了国库,为了百姓......”
  呵呵,为了百姓?
  女人就不是百姓么?
  他的功臣也是百姓吧!
  蓝玉暂且不说,史书里的他真的很有问题,死有余辜。
  可傅友德,他貌似没做任何出格之事吧?!
  只因为他的女婿是晋王朱棡的嫡长子朱济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