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历史军事 > 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 > 第486章 洪武盛世!
  第486章 洪武盛世!
  骑着快马,背后插着小旗的官吏自应天城门驰骋而出。
  纵向四方。
  转眼间。
  一座座官衙大门左右的砖墙上,一张白底黑字的圣谕贴在上面。
  百姓们围在一起。
  衙门口走出讲解圣谕的文案。
  “……人有田耕,安居乐业。”
  “男耕女蚕,无有游手。”
  “摧富抑强,各安生理。”
  “贫富相携,共济互助。”
  “轻摇薄敛,阜富与民。”
  “趁时稼穑,完交赋税……”
  ……
  【从立国之初,朱元璋接手的就是一个千疮百孔的天下。】
  【他一边打仗一边搞建设,不但统一江山,追亡逐北,横扫北元,更缔造了一个足以笑傲青史的民治成就】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明朝的耕地总数达到八百五十万顷】
  【比宋朝的最高数据多三百多万顷,更是元朝最高数据的四倍。】
  【当年的税粮收入高达三千二百万石,是元朝最高数据的三倍。】
  【全国人口根据后世的估算,接近六千七百万人,突破了此前中国历史的人口最高纪录。】
  【国家财政储备方面,按照《明史·食货志》的记录,各个州县的府库都粮满仓,甚至存到“红腐不可食”富得流油】
  【百姓生活又如何呢?】
  【有当时民歌可以佐证。】
  【“山市晴,山鸟鸣,商旅行,农夫耕,老瓦盆中洌酒盈,呼嚣隳突不闻声。”】
  【开国时的经济贫困、民生凋敝、内忧外患、战火不息的大明王朝】
  【历经三十年治理,成为一个国富民强、经济繁荣、生机勃勃的国家】
  【这就是朱元璋缔造的。】
  【洪武盛世!】
  ……
  大汉·文帝时期
  刘恒的眼睛biu的一下就亮了!
  “不容易啊,总算有点有用的东西出来了!”
  能用三十年的时间造就这种不弱文景之治的大治。
  “得国之正,名不虚传!”
  刘启点点头,随即脑子抽筋突然道:
  “李隆基也是名不虚传啊。”
  未央殿内平起一阵冷风。
  窦漪房看着脸色苍白的刘启暗自摇头。
  你该啊,纯纯活该啊。
  “抄《孟子》十遍,晡时前交给朕。”
  “抄不完……你不想知道后果的。”
  刘启发誓!
  一定要三思而后言!
  ……
  大唐·玄宗时期
  李隆基有点惊讶了。
  但却不是惊讶民治。
  民治吗,只要想那不是手拿把掐的事。
  他惊讶的是……
  “我大唐开国虽也经历战乱,但倒行逆施的隋朝还是留下了钱粮储备。”
  “这些储备成了大唐开国治天下的家底。”
  捋了捋袍袖,李隆基振袖后背负双手,朗声道:
  “那北宋,赵匡胤黄袍加身得到的是一个历经后周两代帝王苦心经营初显繁荣的国家。”
  “更何况当时五代诸国中,还有如南唐、后蜀等国,自身基础也不差。”
  “这些全都给北宋的繁荣打了底。”
  “元朝一统天下,先有忽必烈在北方的苦心建设,后又全盘接过南宋的富庶家当。”
  “资底更是雄厚。”
  “真要论开国本钱的寡淡,能比大明此时更惨的恐怕也只有两汉了。”
  “无论人口还是土地,两汉开国的局面都不比大明好上多少。”
  “所以无论汉高祖还是汉世祖,开国后的第一件事都是休养生息。”
  “就算边境上匈奴闹得欢,也都打落门牙忍下这口气。”
  “但就这点说,大明比两汉还要难。”
  “两汉尚且还能忍一口气,求个和亲,争个和平环境,而大明,却连这条都没得争。”
  “这种情况下居然能造就这等盛世!”
  “天人也。”杨玉环看着长身而立,点评古今的“年轻”李隆基,一时愣了神。
  “三郎……”
  ……
  大明。
  朱元璋摸着胡须放声大笑。
  “哈哈哈哈哈!原来咱以后这么厉害!”
  “妹子你说这可如何是好?”
  “这标儿不得一直活在咱的阴影之下?”
  “哈哈哈哈!”
  “有个这么厉害的爹!”
  “咱还真是对不起标儿啊!”
  老朱高兴坏了,这民生不轻松到手了?!
  看来徙民之策是对的?
  未来的我!好好展示一下咱是如何做的!
  咱好抄一抄!
  咱这都洪武六年了。
  时间紧迫啊!
  马皇后看着给脸就要的老朱一阵无言。
  太猖狂了……
  小心乐极伤悲啊。
  ……
  大明·永乐时期
  也许是年岁大了,也许是他要漏底了。
  朱棣最近特别忧愁。
  其表现就是,很爱追忆过往。
  “爹他老人家不容易啊。”
  “元朝统治九十七年,基本都是诸如乱发纸币等政策。”
  “搜刮多、建设少,还连年闹灾。”
  “只二十五年间,大规模蝗灾就有十九次,大饥荒十五次,水旱灾五十九次。”
  “高邮之战、洪都之战、平江之战……”
  “十七年的战争,战斗密集程度之高,过程之惨烈,波及范围之广,更是前所未有。”
  “繁华的城池,在战火中灰飞烟灭。”
  “北伐打到辽东,南方福建等地更是内乱频频。”
  “大江南北,几乎都给打烂了。”
  “难啊。”
  ……
  大清·康熙时期
  “一个经济疲敝的江山,一个时刻备战的江山。”
  康熙懂得治理天下的难处。
  更懂得要在支撑长期战争的同时完成国民经济的恢复与稳定。
  仅此一项,便是艰辛异常。
  而要开创盛世,奠定伟业,更是难上加难。
  “洪武,英武伟烈之主,非寻常帝王可比。”
  胤礽眸光一闪。
  “自然,汉高祖、明太祖、汗阿玛,皆非常人也。”
  康熙嘴角微微翘起。
  用扇子点了点他,不作声。
  ……
  {都是三十年造就社会繁荣昌盛啊…}
  {……悠着点啊,不过我还真不知道这事,这么看老朱是真天降猛男啊!}
  {一个碗打天下就够离谱了,他还治天下治的这么好?}
  {不对啊,那一年四百多起叛乱哪来的?还有“为什么不报官呢”}
  {这个啊,你往后看就明白了。}
  {经济发展本身就有自身的规律性,只要社会稳定,轻徭薄赋,不瞎折腾}
  {小农经济内生的稳定性自能从被战乱导致的经济凋敝中稳步回归到正常水平并有所发展。}
  {一分一合、一乱一治,形成了上下波动的周期}
  {只不过这个周期的均线值不是水平的,而是向右上方倾斜的。}
  {这话说的……主观能动性是一点不提啊。}
  ……
  大宋·哲宗时期
  赵煦皱着眉头点着石桌。
  变法,算不算瞎折腾?
  “任重而道远啊。”
  赵佶等人是果,大宋体制才是因。
  没了赵佶,体制也会造出第二个赵佶。
  赵煦捏住眉角。
  他现在能了解父亲的不易了。
  “也不知这洪武帝是如何做的。”
  他怎么维护吏治?
  元朝九十多年,那些官员可以说就是宋朝官员披层皮。
  甚至可能不如宋朝官员呢。
  这种吏治,他怎么做出盛世的?
  赵煦发现了盲点。
  也许只要学会了如何清理吏治,变法就能彻底了!
  大宋也就彻底有救了!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