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9章 初心不改
贾璉在尤氏处坐了半个时辰后离开,没人知道他们聊了点啥。
贾很快得到陆军部的调令,出任安西军区参谋长一职,並率一师前往安西轮替。
假期结束之后,贾璉回朝上班,按照李元的意思,先约谈內阁诸臣,再约谈各部尚书,右都御史,大理寺卿等部门了。
此举意在提前放风,看看朝野的反应。各部尚书的態度暖味,毕竟前方有一条叫“入阁”的羊肠小道,没人愿意放弃机会,也不愿意冒险。
倒是內阁方面態度明確,已经上车的诸位阁臣基本持一个保守的態度,这也可以理解,毕竟在这个位置上的人,希望一切都不会变化。
其他部门的主官,督察院也持保守意见,认为没必要调整和改变。其他部门自然不可能反对,谁不想躺著升级呢?
这就很有东方特色了,要不要进行改革,主要还是看皇帝有没有这个意愿。一定是自上而下的改革。
曾经的南洋生涯锻造了李元的危机感,即便贵为九五之尊,依旧认可並支持改革。
李元召开內阁扩大会议,除了候补阁臣之外,各部尚书、卿、侍郎,列席会议。
会议由李元主持,贾璉讲了一个小时,仔细了讲明因为工业化给国家带来的变化,导致旧有体制中的诸多不和谐之处,所以需要改革。
工业带来的变化大家都懂,最醒目的就是税收暴增,比先帝时期增加了四倍,根据户部的数据,今年的税收能达到五亿银元。
当然有好处也有不好的地方,那就是物价的上升。这个上升是因为海量的银幣和铜锭从外部涌入多导致的。
因为南美大量的铜锭的涌入,虽然没有出现铜贵银贱的局面,但也导致了一起银幣与铜幣一起贬值的局面。
若非內阁一直高度关注国內的粮食价格,通过外部输入加仓储的方式调解粮价,粮食价格早就飞起来了,而不是现在的一斤大米在五到十文钱之间来回震盪。当然了,现行的制度下,粮食价格的高低与农民没啥关係。
粮食价格上市的同时,各类肉的价格反而下降了。这类数据也集中体现在沿海沿江的大城市,西北的肉价格更低,西南则是粮价低。
说那么多变化,贾璉总结出一个结论,为应对剧烈变化的国內国外形势,必须对现有体制进行改革。
贾璉说话之后,列席的官员纷纷表態,李元一直关注著官员们的態度,反对者居然占据了多数,支持者居然是少数派。
与会的官员態度不一致,自然是要爭论一番的,才开始各方態度上还是比较温和的,没有那么火爆。
一天的会议下来,李元没表態,各位大佬们畅所欲言,各执一词。
会议没有任何结果,最后李元宣布散会,明天继续。
次日的会议上,对峙的双方说话都带上了点火气,尤其是若干的新部门,比如研发厅、铁路局、统计局、审计局、央行这几个部门,长期处在侍郎级別,自然有迫切的提高登基的心情,不然总是低人一等,说话都不硬气。
所以这些部门的主官站出来说话时,语气也就没那么好听了。比如铁路局的侍郎刘传就阴阳怪气的表示,铁路局的活该当牛做马,低人一等。
研发厅的侍郎也表示,我们能造出来打败外敌的武器,能为国家提供大量的盈利和税收,却无法在內部抬头做人。
反对的一方则都是文化人,引经据典的,各种反驳。大致意思呢,一群工匠头子,怎么有脸与士大夫平起平坐。自古以来士农工商,士不能居首位,这不是乾坤顛倒么?难不成还让商人与士大夫平起平坐?
支持一方立刻抓住这个话反问,士农工商,请问这朝廷里头,有哪个是农民?按照这个逻辑,应该有个农业部,让老农来做官嘛。
第二天的火气比较大,一开始还摆事实讲道理,后来乾脆互相友好的问候,进入人身攻击的阶段。
你別看反对派的人少,但是声音足够大,毕竟他们真的是大量的创造价值的部门。相比之下,其他部门都是吃乾的。
会议再次无果,李元还是没表態,宣布散会,明日继续。
第三天一开始就火星四溅,直接进入了人身攻击的阶段,某某某户位素餐,只吃饭不干活之类的话语开场,进入到如果都是这样,干活的人被不干活的人压著抬不起头,以后还有谁愿意干活?
反对方则表示,我们怎么不干活了?没有我们维持国家的局面,国家早乱了,国家乱了,你们还怎么干活。你们应该感谢我们给你们创造的环境。不信你们去问问勛贵,他们是支持还是反对?
勛贵——.???
我们没资格列席会议!
確实,现在勛贵真不行了,这次会议只有一个军方的阁臣岳齐出席,其他人真没通知。
岳齐年迈,在会议上睡觉,提到勛贵的时候,微微抬了一下眼皮,然后继续睡觉。他这个阁臣,说是总参谋长,实则被年轻人架空了。也就是仗著资格老,死活不肯退休,皇帝也不逼他,內阁也不催他,而是无视他。
又朝了数天,还是一点结果都没有。好在都是体面人,没有明著互相问候对方亲属中的女性。
官方的报纸与民间的报纸,连篇累读的报导此次內阁会议的內容。真不是保密的措施不到位,就是有人故意泄露的。
会议第十日,一直沉默的贾璉开口了,总结了各方的诉求后,提出一个观点,那就是当前国际国內形势下,工作要有一个侧重点。
对內的重点,无疑是继续加速工业化,在发展的过程中才会有更多的新技术出现,並且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如同昔日对外贸易的三大拳头產品,都是技术优势带来的长期利益。对外则主要分外交工作以及武力展示。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外部环境的和平。外交是讲理,武力则是威镊。
不是说其他的工作不重要,只是现阶段要有个侧重。
最后贾璉再次强调,改革很有必要,请各位同僚慎重考虑,不要只看自家地盘那点一亩三分地的利益。
贾璉说话后,李元总算是开口了,先肯定了各位与会人员对於国家整体利益的考虑,对於贾璉关於新形势的看法也给予了肯定。
最后时刻,李元表示,鸿臚寺与研发厅现有地位,已经不能適应当前国际形势的发展,有必要提升级別,各位爱卿们回去考虑清楚,明日表决。
这次內阁扩大会议,对於国內的影响力非常之大,人们环顾四周才发现,身边的变化是如此的巨大。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报纸上的爭论,从一开始的保守派占据优势,慢慢的朝著改革派占优势发展。
现实是摆在面前的,尤其是研发厅这个部门,对於国家的变化带来的巨大影响。
每天出门走的水泥路是哪里来的?每天出门上门坐的马车是哪来的?串联全国的铁路网是哪来的?军队对外对內的节节胜利是哪来的?
保守派对於新变化气的骂娘,但是毫无办法,他们无论是比人还是比钱,在报纸行业都远远不如。
改革派不但有钱,还捨得钱,在民间自然是兵强马壮。
这次大爭论期间,还有一些奇怪的声音出现了,几乎每天都有文章鼓吹,要给工商界的代表人士应有的地位。
这股声音的声量不大,並没有引起太大的浪,毕竟这类声音在过去几年內,一直在报纸上反覆的发生,朝廷一直没搭理,江南劳资纠纷案之后,消停了一阵,最近又死灰復燃了而已。
群眾的眼晴是雪亮的,研发厅下属的官营企业的待遇,对比一下民营企业的待遇,不说天差地別,那也是高出不少。
市井之间从来都不缺咒骂民间工厂主、矿主的声音。这也就是在京城,天子脚下,他们不敢做的太过分。
当然了,为商人说话的文章也有藉口,官营企业从研发厅拿到了新技术,做的都是最挣钱的买卖和专营的买卖,自然待遇高。
民间商人都是做一些纺织业之类低利润產业,怎么与官营企业比待遇呢?朝廷颁出的法律,民间自然是要遵守的,已经让利了。
最后一天的会议,还是贾璉先发言,意思很明確,吵架是为了把问题说清楚说透,所有的爭论都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能为了反对而反对。
如果朝廷內的爭论出现了为反对而反对,那就是党爭。
党爭是绝对不允许的!
为何不允许,因为党爭意味著只看屁股,不看能不能解决问题。
任何有党爭嫌疑的人,一经查实,立刻罢。
党爭的危害,歷史上是有沉痛教训的!
朝廷的官员有没有党?一定有,只要是人就一定会结党。
重点是绝对不能因为一党之私,影响到朝廷的政务。
贾的讲话也算是狠狠的敲打了两边!
隨后发起投票,是否支持某具体的部门升级。
这就很有意思了,不再是该不该升级,而是换了个说法,某个部门该不该升级。等於是绕个弯。
本次投票採取匿名投票,投票结果,鸿臚寺、研发厅、铁路局、央行四个部门得票过半数,正式升格为部。
其他部门暂时不予升级,不能说改革没成功,只能说不彻底。
但是怎么说呢,李元开口表示,投票是合理合法的,充分徵求了相关部门的意见。也是毫无爭议的!
贾璉提议,鸿臚寺改为外交部,研发厅改为科工部,铁路局改为铁道部。
这次表决比较顺利,三人齐全,无人反对。
所有人都似乎忘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皇帝始终保留了一票否决权。
会议结束之后,消息对外工部,新增四个尚书,无疑是一件大事。新增尚书之外,各部门还会增加一个侍郎,又多出了四个侍郎。
但是隨后最终的编制方案由內阁商议並报请皇帝审核批准后的结果,却让所有人都吃惊不小。
首先是各部尚书之下,过去的左右侍郎制度,变成了排名不分先后的三侍郎。其次是针对县一级基层官职增加了两位县丞,分管各方。其中有一位县丞由军方派出,专管兵事。各县因此职务出现,增设一个武装排,专门针对地方重大乱局。最后是统计局等部门,设左右侍郎。
这次改革的力度很大,同时也为后续统计局等部门的升格,提前铺平了道路,明白人都知道,这些部门升格是迟早的事情。
这次改革的热度持续了三个月,热度过去之后,很快一个新的事件成为了报纸上的热点。
海军部提议,为显示国威,为彰显中土两国之间的友谊,组建一支队对土耳其进行友好访问,帮助友好国家提升海军实力。
该建议报往总参后,被摆上了內阁討论。
这次没有太多的口舌之爭,毕竟不是去开战的,很快就得到了批准。毕竟新式巡洋舰的升级版都出来了,確实很有必要出去转一转。
有一件事情大家都在装糊涂,那就是卖军舰真的挣钱啊。奥斯曼土耳其方面,也確实提出了要求,购买新式巡洋舰七艘,並报价每艘一百万银元,並且付现钱,不欠帐不贷款。这种暴利的买卖,谁拦著谁去死。
海军方面也有自己的盘算,新式战舰的升级速度太快了,现在已经在设计新的无风帆的蒸汽动力新式战舰了。
內阁会议结束后,贾璉立刻进宫与李元一番私下嘀咕之后,君臣二人便衣出宫,直接去了研发厅设在西山脚下的一处研究所。
李元抵达的时候,第一感就是戒备森严,入內之后,由贾璉领著到一处屋內,看见了一个奇怪的装置。
贾璉让李元写一些文字,交给操作人员后,操作员按下装置,发出滴滴滴的声音。
“陛下留人在此盯著,不许任何人离开此处院子。”贾璉笑眯眯的低声说话,李元不明所以,但还是信任贾璉的判断。
两人离开院子回城,来到西直门边上的一个院子內,贾璉领著李元入內,这里也有此前看见的装置,並且操作员递给贾璉一张纸条。
贾璉递给李元,李元看罢,顿时大惊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