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历史军事 > 大明第一国舅 > 第480章 文体两开花
  第480章 文体两开
  马寻觉得有些事情不用特別著急,因为出海的事情从来都不简单。
  夏季的时候东瀛那边会有神风,但是沿海一带包括南洋也都可能出现颱风,所以还是谨慎一点的比较好,这是不容有失的事情。
  马寻手里拿著一株植物,差不多一米高、叶柄长.....
  这玩意儿广泛生长在路边、山谷、森林边缘,这就是青蒿,也就是如今很多人眼里的杂草。
  “应该不是这玩意儿吧?”马寻仔细的在打量著,说道,“《本草纲目》没写出来,怪不了別人。我小外甥,也不知道他认不认识这青蒿。”
  青蒿有清热、凉血、退蒸、解暑、祛风、止痒之效,但是不具备扛疤的青蒿素,黄蒿才具备。
  但是青蒿素,马寻还真不知道该怎么提取,所以笨办法就是入药了,现在也別想著一些“特效药”。
  回来再去找些药人,得想办法让他们得疤疾,得试试青蒿和黄蒿的效果。
  常茂屁顛屁顛的跑来了,“舅舅,杂草有什么可看的?”
  邓镇立刻起来,“舅舅看的能是杂草吗?肯定是有药用!”
  徐允恭和李景隆也好奇起来了,路边的杂草也是药?不过这么理解好像也正常,因为一些普通人眼里的杂草,在郎中的眼里確实就是药材。
  就说吴王殿下,满京城的吹嘘得到了舅舅的真传,对於医术的理解远超普通的郎中,隨手拔了一根草药就能滔滔不绝的去讲药性、功效,还知道如何配伍、入药。
  其他人是如何理解的不知道,反正有不少人是佩服吴王殿下的见识。
  马寻拍了拍手,笑著开口,“这玩意儿可能真的是药,我回头试一试,这东西要是我没猜错,
  说不准能治疤疾。”
  “疤疾?”
  “舅舅天都能治,治个疤疾怎么了?”
  对於马寻的话,跟前这几个小迷弟是半点都不怀疑,尤其是涉及到医术方面,更是盲目的信任。
  疤疾,在如今这个年代也是让人闻之色变的重病,但是相比起天等等,確实是要『安全”一些。
  所以马寻说他能治疤疾,其他人肯定不会有任何怀疑。
  马寻笑了笑,“还要试药,这事情短时间也没个定论,我回京后再说。”
  徐允恭早就猜到马寻在福建滯留是有很多的原因,不是单纯的『探亲访友”,也不是单纯的出海商贸。
  虽说现在的福广等地有了极大的开发,不再是隋唐时期令人闻之色变的岭南之地。
  但是在福广包括云贵,依然有一些令人闻之色变的词汇。
  比如说『瘴气』,这就是一个笼统的称谓,出血热、黄痘等都可以被称之为瘴气,同样也包括疤疾。
  早在东汉时期,伏波將军马援南征,立铜柱而还,就曾经出现因为瘴气的因素导致军队损失惨重。
  而这也慢慢的变成了对岭南等地的一种称谓,也变成了对岭南等地充满恐惧。
  鬼门关,十人去九人还”,这就是当时的一些谚语。
  对於马寻这个平倭大將军不看兵书而是研究医术,大家好像都不认为有问题,这就是他该做的事情。
  厨子不看菜谱看兵法会出大问题,大明第一神医忙於战事的同时还不忘致力於消灭瘴气,只能感慨他的医德高尚。
  带著四个国公世子回府,马寻问道,“在福州还顺利吧?”
  常茂抢先说道,“还算顺利,就是景隆差了点。他到底在军营的时间短,见识少了点。”
  徐允恭帮忙找补说道,“景隆也並非不知兵,只是常年在京卫行走,习惯了领强军。”
  看著有些不好意思的李景隆,马寻哪里不明白徐允恭和常茂的意思。
  说到底就是李景隆这小子接触到的一直都是明朝最为强悍的军队,他即使是意识到並非所有军队都是京军那般的强军。
  但是在他的概念里,就算是不如京军,那也差不了太多,毕竟各地的卫所都是打出来的。
  马寻笑著勉励说道,“你是该歷练,回头我去上奏章,你多去凤阳好好练兵,再替陛下去各地练兵、检阅。”
  李景隆更加不好意思了,“我爹时常告诫我为將者当知兵,只是先前都在纸上谈兵。”
  “你岁数还小,还来得及。”马寻继续鼓励,“你到底是读过兵法,缺的只是融会贯通。不像某人,兵法也不读,全凭直觉。”
  在抠鼻子的常茂左右看了看,觉得舅舅肯定是在批评邓镇,谁让邓镇一直不开窍呢。
  兵书没读多少,武艺也稀疏平常,卫国公的本事学的不到半成。
  邓镇倒是觉得舅舅肯定是在批评常茂,毕竟常茂不喜欢动脑子也是人所共知的事情了。
  其实马寻还真的不太担心朱標或者朱雄英手里没有大將,有些时候靠谱著呢。
  先不说朱楼、朱、朱棣等人的军事能力一个赛一个的出色。
  就算是徐达、常遇春或者邓愈、李文忠活不到七老八十,那还有傅友德、蓝玉呢,还有一个被马寻留下培养的张玉呢。
  徐允恭和李景隆的天分確实比不上他们的父辈,但是基础不俗,好好的培养一下也能是帅才。
  赵大勇匆匆跑来,“国舅爷,两天前又一批货送达福州。只是我等也查明,有人朝著京中送信常茂立刻不高兴了,“送信?是送给陛下,还是其他人?”
  赵大勇谨慎的回答说道,“该是送往中书省。”
  “这事情你们盯著。”马寻琢磨一下说道,“也別阻拦,我们闹出这么大的动静不会完全瞒住虽然马寻是竖起来了仪仗,看似也是在节制福建的军政。
  可是他也清楚要想人不知除非已莫为,有些消息就是瞒不住,毕竟往福州送来的货物比较多。
  除了福州这边可能出现信息泄露,邓愈在江苏那边的动静也不小,很多人多少都会猜到、查出来一些蛛丝马跡。
  大都督府是强势不假,可是也別以为其他的衙门都是摆设。
  李景隆有些打抱不平的说道,“舅爷爷,胡惟庸这人实在太可恨了,他和我爹也没少爭执。”
  马寻瞬间提高警惕,“怎么了?”
  李景隆抱怨说道,“说是政见不合,这人一向拿手以势压人。我爹又避嫌,他就欺负我爹!”
  虽然李景隆的话可能有那么点意气成分,也可能是对於朝政的理解不够深刻。
  但是很多的事情,估计也是看在眼里。
  马寻脸色就难看了,“你那个舅爷爷呢?就看著不作声?”
  李景隆瞬间紧张起来了,他的『亲舅爷爷”可是当今天子啊。
  不过就算是当今天子,有些时候也没办法,因为跟前是几个极为护短的亲戚,甚至是帮亲不帮理了。
  李景隆赶忙解释说道,“舅爷爷,我爹能文能武,只是朝堂之上的事情不如李相、胡惟庸熟稳。就是在朝堂嶇气私下抱怨两声,哪用得著您生气。再说了,陛下极为回护我爹。”
  看到马寻不作声,李景隆再次解释,“还有我爷爷呢,我爷爷还在呢!”
  不解释不行啊,李景隆只是抱怨一下胡惟庸罢了。
  可是他眼前这个舅爷爷要是听在耳朵里、放在心上了,说不定立马启程回京,到时候得当面和胡惟庸分出个高低。
  到那时候,皇帝都不得安生,因为有个人可能又要跑去护子、又要跑去找茬。
  这一下马寻的脸色缓和了不少,也对。
  只要这个大姐夫在,那么很多的事情就不需要担心。
  邓镇等人也鬆了口气,都说天子如今越来越强势、越来越霸道,可是有些事情大家心里也清楚。
  比如说那位很少露面的大曹国公,这些淮西人家的哪个不知道他的分量。
  其他的暂且不说,大曹国公和徐国公那也是偶尔遇到了事情就跑去和陛下吵架。
  甚至在有些事情上,那都是大曹国公说著,陛下只能低头听著、只能去不断的解释。
  “等我回去,有他胡惟庸好受的。”马寻看著李景隆温和说道,“我现在是明白了,这人就不能太老实。我以前老实,胡惟庸欺负我。你爹还有允恭、邓镇他们的爹都公正谦和,胡惟庸他们也去欺负人。”
  常茂看了看觉得不对劲,“我爹也受欺负,说我爹坏话呢!”
  没人搭理常茂了,就常遇春那样子,大家不躲著他都是好的,谁敢没事去欺负常遇春啊。
  暂且不说他的性格和能力、威望了,如今常遇春可是皇长孙的外公,是太子的岳父,地位更高了。
  李景隆继续灭火说道,“我爷爷也说了,没多大的事。让我爹该退让的时候就退让,过段时间就好。”
  马寻笑著点头,隨即对常茂说道,“给你爹写封信,就说我久不在京、国子学的差事差点都耽搁了。”
  常茂不太理解,“舅舅,我爹只管军事,又不管国子学。再说了,国子学是文官的事,胡惟庸插不了手啊!”
  邓镇也不太理解,但是他不烦心,“让你写就写唄,舅舅安排这些肯定有原因。你蠢自然不知道,常伯能不知道?”
  常茂尷尬的抓头,也对。
  我不理解这么多的事情,但是我爹、我姐肯定知道啊。
  回去就写信,但是舅舅为何不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