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历史军事 > 大明第一国舅 > 第485章 和胡惟庸打擂台
  第485章 和胡惟庸打擂台
  绝大多数的人都会对自己的寿命很好奇,尤其是岁数大的,或者是生病的人。
  像刘邦那样在重病时洒脱的,到底是极少数。
  马寻这人基本上不会轻易的去断定別人的寿数,也就是邓愈当时的情况特殊,那还是以医生的角度去解释。
  可是偏偏就是有误会,马寻光环太大,以至於很多时候百口莫辩。
  朱元璋是开心了,长寿看起来是有指望了。
  李贞可不管那么多,他是真的长寿,“重八,我都这岁数了,我想著也是托小弟的福,总是给我看病、调理。”
  无功不受禄的马寻连忙说道,“大姐夫,这和我没关係,是您福气好、底子好。”
  李贞不认可这说法,在场的人基本上也不认可这说法。
  李贞这个岁数还身体健康,没事还能溜达几圈、带带孩子,不少人也觉得肯定有马寻的功劳。
  “真到了那时候,你別为难小弟。”李贞严肃起来,说道,“生老病死是免不了的事,他是神医也有束手无策的时候。”
  朱元璋连忙说道,“姐夫,这个就別担心。我心里有数,他有能耐、有本事肯定就拿出来了,
  他见不得家里人遭罪。”
  李贞这才满意点头,“这倒也是,咱家的人就没不护著自家人的。”
  朱元璋颇为得意,他是这样的人,他的姐夫是这样的人。
  现在呢,小舅子同样是这样的人。
  长辈们都是这个模样,所以晚辈们也都是有样学样,朱標在这件事情上也表现的极为出色。
  朱元璋就开玩笑说道,“我先前还和妹子说,真要是有事,得是我和小弟出去討饭、化缘,得是你在破庙里头帮著照料晚辈。我和他去討饭,肯定饿不著家里人。
  ”
  “我老是想著以前,就记得那年保儿三岁。”李贞满是怀念的时候,“世道还没那么乱,我就挑著担子,装两筐米麵,让保儿也坐里头。”
  其他人不说话,只是安静听著,“你姐就跟著,杀个鸡、买块肉也捨不得吃,就想著带回去孝敬爹妈。”
  朱元璋也颇为怀念,“那会儿就盼著过年过节,我就带著文正、圣保他们去路口等著。我就知晓姐夫和姐回来,我有零嘴吃。”
  李贞转头看向李文忠和李景隆,“咱们家受的皇恩太重,你俩务必报效朝廷、忠於陛下。”
  马秀英连忙开口,“姐夫,今天是好日子,小弟才回来,不说这些。”
  李贞这忙著交代后事一般的语气,听的人心里急,毕竟他的岁数在这,不免让人多想,
  李贞也不管,隨即看向马寻,“你姐夫、你姐,也就咱俩这同辈人。我在就是皇亲国戚之长,
  我不在就是你了。”
  马寻就劝著说道,“大姐夫,我岁数不大,德行一般。还得是您坐镇,我就是懒散的性子,受不得框束。”
  李贞语重心长的说道,“你得改改,咱们这样的人家不能只想著自个儿,得有些担当。”
  马寻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大姐夫教训的是,我以前是紈綺、懈怠了些。”
  朱元璋帮著说道,“小弟吃过苦,岁数也小,再者说了这些年也没让咱们操心,大事小事做了不少。这样很好,很好了。”
  李贞也笑著说道,“是这个理,小弟是用不著操心。以后辅佐標儿,他也镇得住场面。”
  不对,马寻再次感觉到不对,肯定是联手给他下套!
  “他什么都好,就是对政事太懈怠。”李贞抱著马毓,有些抱怨的说道,“朝廷还有那么多大事,他倒好,也不管妻儿跑出去大半年。”
  马寻小声为自己辩解,“我也有正事,大事小事也要处置。”
  朱標就挥手了,朱静茹和朱静嫻连忙扶著刘姝寧和观音奴先出去,这些政事她们不能听。
  “你的大事是开海吧?”朱元璋没好气说道,“我前脚海禁,你后脚走私。”
  马秀英咳嗽一声,朱元璋立刻改口,“不是走私、不是走私,这事情是奉我的命,是朝廷的差事。”
  李贞笑著点头说道,“你在海外找回来好东西是真,廖永忠也是找到了银山,这对大明有诸多好处。”
  马寻抢先开口,避免李贞再说一些事情,“大姐夫,我就是瞎琢磨呢,道听途说的事情我想去鑑別真偽。我好列也是有些官职、爵位,总是要为朝廷办些事。”
  李贞更加满意这个说法,“这一趟开海,还是有好东西?”
  “我听闻海外好似有多种作物,想著去查找一些。”马寻说道,“朝廷的人口越来越多,地迟早是不够分的。”
  其实就算现在在大力开垦田地,只是开垦田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朝廷对於开荒的田地免税,那也是没法子的事情。因为荒地开出来至少需要三年的时间才能算熟地,作物的產量才会提升起来。
  而且在很多地方也有休耕的说法,就是担心土壤的肥力不够,土壤贫瘠甚至是种一年休一年。
  朱元璋顿时激动了,“高產的作物?你在哪听的?”
  “道听途说,这不是就忙著派人去找一找么。”马寻立刻解释说道,“我想著能早一点找到最好,但是真要是个五年、十年才找到,你们也別怪我办事不力。”
  马秀英喜笑顏开,“照你这么说,肯定是有把握了!你就说高產的在哪,咱们派人去取!”
  马寻要哭了,他身边有一群政治生物,对於抠字眼这事情极为敏感。
  不只是抠字眼,而且动不动就联手试探他,引导他,真是一不小心就掉进了圈套。
  朱標就连忙劝道,“娘,舅舅肯定是有把握才做事。我想著说不准还藏著心思,等找到了好东西交给我这个外甥!”
  朱元璋和马秀英也用怀疑的眼神看向马寻,他们都觉得马寻做得出来这些事情。
  看看马寻的过往,有好事首先想著的是他外甥。
  就算是医术方面的事情,动不动就是得皇后懿旨、奉太子諭令。
  能让太子在军中、在民间的名声更好,马寻就不遗余力。
  反倒是皇帝这边马寻看似是不愿意分功劳、名声,不过牛痘一出现,朱元璋就是最大的受益人之一了。
  有些“祥瑞”是在他的治下出现,那功劳自然就是他的。
  我真要是找到了高產的作物,怎么可能拖到朱標登基,肯定是早点带回来、不断的改良、育种啊!
  玉米、土豆,也不是一开始就是亩產数千斤,这是需要不断培育的。
  有苦难言的马寻准备选择闷不声,刚回家有些不在状態,稍微有些放鬆了。
  李贞则继续说道,“你啊,这一趟出去也没少惹事。胡惟庸就盯著你呢,自个儿注意点,也多和重八、標儿商议。”
  没忍住的马寻不解了,“他盯著我做什么?”
  “走私。”马秀英开口了,“你要了那么些商货,这消息瞒的住?胡惟庸就是再贪权,也不至於半点本事都没有。”
  丝绸等东西基本上就是在松江府、苏州府筹集的。
  而瓷器其实也差不多,江西的景德镇、浙江的龙泉窑等等,那也都是文官势力的基本盘。
  只有河北的钧窑、定窑,其实在北宋年间基本上就没了。
  靖康之变、赵构渡江南逃,工匠或死或逃,淮水以北落入金人统治,所以这些曾经辉煌的瓷器中心现在早就没了往日风光。
  马寻顿时有些急了,“这么说来,我得和胡惟庸打擂台了?”
  朱元璋显得非常有信心,“你是要去打擂台,廖永忠那边虽说还在找矿。只是我想著也合適了,得去挖矿了。”
  东瀛的银山大的出奇,以至於朱元璋、马秀英等人都有些夜里睡不著觉。
  矿越找越大,从匯总的信息来看,开採的难度也不算太大。更恐怖的是探矿,那也是矿脉越探越多。
  这就意味著得抓紧啊,这事情现在也没必要隱瞒了。
  这是好事情,就算是百官知道了也没关係,这么大一座银山在那,不少人都要怂皇帝早点派兵、派工匠了。
  毕竟银山在那,但是还没有將银矿变成白银。
  银山还在东瀛呢,银子还没运回大明呢!
  马寻试探著问道,“打擂台是不要紧,这事情只要有姐夫帮我,我没什么站不住脚的。”
  出海这个事情不算什么,只要朱元璋拉偏架,马寻就是身正不怕影子斜。
  朱元璋笑盈盈的说道,“要么他死,要么你被圈禁,你俩总得有个胜负。”
  马寻嚇了一跳,“他除了贪权、跋扈,还做什么了?”
  “还做什么?”朱元璋冷笑著说道,“他说你私自派兵攻打东瀛,他说你和东瀛叛党合流。”
  马寻听著,好像有些不对劲了,“这胡惟庸做什么呢!啊,他这情报出了偏差!”
  朱標则说道,“舅舅,胡惟庸的情报出了偏差暂且不说。主要是他的这些情报到底是如何而来,和他合流的那波人,显然是东瀛的另一波人。”
  对啊,胡惟庸这老小子还真的是胆大,东瀛的使臣他都敢私自来往。
  闹了半天,胡惟庸这小子是觉得我派兵去了东瀛,是和东瀛的叛党在一起造反、想要占山为王,想要割地自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