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奇幻玄幻 > 大明不行,我行! > 第一百四十三章 崇明
  第147章 崇明
  “徐唯学、毛海峰两支船队,拥海船数十艘,青壮两千有余,善使火器,听闻又收容流民。“
  徐渭低声道:“更何况崇明岛此地——“
  陈锐微微頜首,崇明岛其实是隶属於苏州的,距离长江出海口不远,是个很理想的海贸地点,
  在某些方面比沈家门更好。
  毕竟沈家门位於海外,而不是所有的船只都有胆子从甬江出海,直抵沈家门的。
  而崇明岛不同,只要在西面设置码头,普通的民船都能运载货物抵达崇明岛。
  当然了,海船从长江入海口抵达崇明岛,也有一定的难度,部分海船是做不到的,也就沙船比较合適。
  而且陈锐这位穿越者还知道,崇明岛是一座冲积岛屿,每时每刻都在游移,对於海船来说停泊是有难度的。
  这可不是后世,这个时代修建一个码头,並不是轻鬆的事。
  除此之外,崇明岛在军事上也有重要的地位,南抵松江,北至通州,西望太仓,扼守长江口。
  徐唯学魔下青壮的战力不低,附近的太仓卫、杭州后所几乎不可能有所制衡,吴淞副总兵汤克宽能不能有效遏制,也很难说。
  陈锐听得出徐渭的担忧,原先徐唯学等人或为海商,或为海盗,但终究是求財。
  但如今天下大变,明廷南迁,徐唯学甚至背后的汪直,有什么样的心思就不太好確定了。
  陈锐甚至心中有著不太好的预感,如今这个时代与南宋不同,自己可以利用海路,俺答汗难道就不会想到这点吗?
  而在东南沿海,最大的一股海商势力就是汪直。
  靶会不会笼络汪直--从目前来看没有这个跡象,但將来的事,谁说得准呢?
  或许,郑晓闻战报而亡,就有这方面的因素—-他本就是东南沿海人氏,又因为出任漕运总督曾经督兵击倭。
  前方隱隱可见码头,海盐县已近在眼前,眾人开始收拾东西,这次陈锐出舟山,只带了一个排的警卫,此外老哈带了十个斥候跟隨。
  一同来拜祭郑晓的沈束、陶大顺走出了船舱,站在陈锐的身边。
  沈束轻声道:“如今存粮能支撑多久?”
  徐渭和陈锐同时转头看了眼沈束,仅仅通过这句话,就能看出沈束对徐唯学、毛海峰的动向有了明確的判断。
  虽然没有翻脸,但有了崇明岛,毛海峰不可能再去南洋帮舟山购粮了。
  “前两次都是两万多石,这次只有万余。”徐渭低声道:“如今舟山人口堪堪过万,月费粮米四千石。”
  如今存粮五万石,足够现在的舟山撑到明年三月了。
  毛海峰虽然不肯再跑南洋,但也把渠道给了出来。
  不过目前舟山没有能力去南洋购粮,水师船只太少,而且都没有配备战兵。
  但以后这是一条路子—---南洋那边的粮米实在是便宜,东南粮米一石八钱,再高也就一两左右,而南洋那边一石才五钱,买的多还能便宜些。
  沈束摇头道:“但明年尚要募兵,尚要迁居民眾。“
  “定海卫田地能供应粮米,且秋粮上市,还能购置。”徐渭嘆了口气,“如今已然有些入不敷出了,售盐也有些麻烦。”
  陈锐眉头一皱,的確如此,想开拓渠道,不可能不发生衝突,至少在松江,当年一同南下的吴良开了盐店,结果店被砸了,盐被抢了,人还被打伤。
  陶大顺轻声说:“听闻是在华亭。”
  华亭是地名,但在明朝,重臣入阁之后,往往以地名相称,所以陶大顺指的是徐阶。
  徐渭毫无顾忌的评价道:“徐家在华亭名声颇劣。“
  沈束看了眼陈锐,吴良也是一路南逃的旧人,以自己这个学生的性子,只怕不会不管不顾。
  “拜祭之后,去看看。”陈锐自然不会不管。
  如今徐阶在朝中正盛,陈锐不愿意这时候动手,看看局势,实在不行,乾脆让吴良去舟山。
  吴良原为小吏,对钱粮计算非常精通,正是舟山所需的人才。
  海盐县郑宅,灵棚已设,往来拜祭的人络绎不绝,县人也不觉得惊异。
  郑晓资歷极老,嘉靖二年进士,名望也高,曾在大礼仪事件中受廷杖。
  当然最重要的是去年郑晓一力坚持,与镇远侯率军北上,大败韃靶,疏通运河,使得大量被堵在运河上的官员、民眾得以南下。
  所以,今日前来拜祭的官员、士子数不胜数。
  “用均兄居然也来拜祭?”李春芳用讥讽的眼神盯著刚从灵堂中走出的中年人。
  “份属同乡,久仰澹泉,何以不来拜祭?”中年人神色不变。
  “哈哈!”李春芳笑了声,“在下乃受裕王殿下所命前来拜祭,足下是受严党託付而来拜祭的吗?”
  中年人脸颊上的肉动了动,他是嘉靖二十年进士董份,湖州人氏,在朝中依附严嵩严世蕃,如今任翰林院侍讲学士·这在翰林院仅次於翰林学士、翰林侍读学士。
  李春芳因去岁扬州沦为水泽与严世蕃不共戴天,满朝皆知,也都认可,董份倒是不动怒,只轻声笑道:“子实消息不太灵通,在下三日前得陛下钦点,为景王府讲官。”
  李春芳脸色变了变,一挥衣袖,冷哼了声却不再开口。
  郑晓病故,朝中的几股势力都遣派人手前来拜祭,不仅仅是裕王、景王,徐阶也让弟弟徐陟前来,就连嘉靖帝都遣礼部郎中前来。
  全都是东南人,徐涉是松江人,李春芳是扬州人,董份是湖州人。
  嗯,也就严嵩没这个脸,去年的淮东大败,严世蕃在明面上是没有罪责的,反而因为掘开洪泽湖大堤护卫祖陵而有功。
  所以,这个锅最终是由平江伯陈圭与郑晓平摊的。
  “子明兄。”李春芳亲热的拉著出了灵堂的徐涉,两人都是嘉靖二十六年进士。
  “子实。”徐涉点点头,示意身边的青年,“这位乃顾侯之侄。”
  所谓的顾侯,自然指的是镇远侯顾寰。
  “將门虎子。”李春芳眼晴一亮,“去岁若是顾侯镇江北,扬州当可免此劫难。“
  一旁的董份听得刺耳,但也不声,朝中很多人都有这个观点,若非嘉靖帝临阵换將,当不至於大败。
  青年行了一礼,略略谦虚了几句。
  李春芳似乎来了兴致,滔滔不绝,句句都在拐著弯子骂严嵩严世蕃。
  青年有些无奈,他知道这位是裕王府讲官,如今朝中局势诡秘,顾家可不想掺和进去—-要知道如今顾寰执掌京营,节制太平府刘大章所部,是一等一的实权將领。
  李春芳却也有些打算,要知道顾寰今年已经年过四旬,尚未有子嗣,这位青年顾承光很可能会是下一任镇远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