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有变
如今东南与山东几乎断绝来往,淮安府因为贼军、倭寇的肆虐和盘踞,
其实已经接触不到山东了。
而徐州在战事开启之后,也只能以斥候打探济寧州、充州府部分区域,
与青州府、济南府消息断绝..而吴百朋之前送来的战报经常提及青州、济南两地。
沈坤手指不自觉的在桌上挪动,“是戚继光吗?”
沈坤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登州,关於登州与舟山的关係,並不是什么秘密。
“戚继光其人,与陈锐一同从京师南下,鱼台一战为陈锐之副,乃是生死之交。”吴百朋嘆道:“但並不仅仅是戚继光,舟山早在六月就遣派人手北上,七月、八月更是遣派大量斥候入山东。”
沈坤发了会儿呆,“真的吗?”
如果舟山真的那么早遣派斥候北上,这意味著很多东西—.-意味著陈锐的决心,同时也意味著陈锐对山东战局並不看好。
沈宗安、万民望都在舟山,应该不会如此扯谎。
“万公也在舟山?”沈坤大为意外。
万表曾出任漕运总兵,而漕运总督、总兵府都设在淮安,沈坤虽然不认识,但也是久闻其名。
“这是上个月徐文长写给我的信。”吴百朋索性从怀中取出一封信递了过去。
沈坤迟疑了会儿才接了过来,一目十行扫了几眼,““舟山担忧山东有失?”
“並不讳言,陈锐、戚继光都不信任王民应。”吴百朋嘆道:“既不信任其治军之能,亦不信任其军略之能。”
“舟山、登州之间,每日都有船只浮於海上,信件来回不绝。”
“山东巡按御史王德先是建言许舟山军北上,后建言戚继光率军出青州,遭王民应训责,最终不得不离军,如今在登州。”
吴百朋轻轻拍了拍桌面,
“若是山东不败,舟山不会轻动,若是山东有变,舟山必然北上。”
“所以,我信陈锐有出兵之心,我不信陈锐仅有搏名之心。”
『更何况舟山已在扬州刘家庄修建营地,运送粮米,堆积军械,两日前,千余士卒已然入驻。”
“罢了罢了,信了信了。”沈坤摆手道:“只是东南骤然有如此人杰,
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非仅此事。”吴百朋笑道:“东涯公曾经盛讚之,澹泉公喻为当世名將之流。”
东涯是翁万达的號,澹泉公指的是今年病逝的前漕运总督郑晓。
顿了顿,吴百朋嘆道:“惜朝不能用之。”
沈坤在这方面向来谨慎,不愿意多说,转而笑道:“其实之前虽心有疑虑,但亦愿信之。”
口次如此?”
“总不会是敬仰沈某这位状元郎吧?”
吴百朋也笑了,正要开口,外间突然有人传报。
“怎的?”吴百朋转头看向进来的儿子吴大瓚。
吴大瓚,是吴百朋的独子,今年十六岁,与吴大绩同岁。
“舟山来人。”吴大瓚看了眼外面。
吴百朋有些意外,他前天才从刘家庄离开,当时还见了周君仁一面。
更让吴百朋意外的是,赶来的是陈锐的亲卫头目司马。
“惟锡兄。”司马拱了拱手,“请往刘家庄一行。”
吴百朋失口道:“出事了?”
“尚不知情,大哥命我延请足下赶赴刘家庄。”司马顿了顿,补充道:“我离舟山之时,士卒正在领取军械、装备,船只正在调配。
“好。”吴百朋脸色阴沉。
“一起。”沈坤脱口而出。
从清河县去刘家庄,並不算太远,从淮河往东,在临近出海口处转入范公堤西面的运盐河,越过盐城后,就能直抵刘家庄。
但即使如此,午后启程,也要第二天,也就是八月二十三日早上才抵达。
吴百朋是前几日才来过的,司马是司空见惯,而沈坤这位状元出身的土子却大受震撼。
能组建状元军频频抵御贼军、倭寇,沈坤非寻常人物,如今也称得上文武双全,但眼见岸边的军营整肃,士卒成列,凛然有范。
等到上岸后步入军营,除了偶尔的號令声外,沈坤几乎听不到什么杂音。
所以,在见到陈锐后,沈坤嘆息道:“早闻护卫军之名,如今才知晓何以能力挫倭寇,护卫沿海。”
吴百朋心急如焚,简单介绍了几句后就问道:“山东有变?”
一旁的徐渭从怀中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纸递了过去。
沈坤没有避开,而是探头过去,只见纸上只有简单的几行字与一个印记【李邦珍叛,焚顏神镇粮草,破淄川县】
“淄川!”吴百朋脸色大变,“这下糟了!”
沈坤对山东地形不算了解,试探问道:“似是长白山东?”
“地图。”陈锐招呼了声,几个警卫將地图在地上铺开。
这下子不用陈锐、吴百朋解说,沈坤就看懂了,亦是神色大变。
淄川县位於长白山以东百里处,在新城县的东南方向,而新城县的前方就是止任开战的齐东、青城。
“顏神镇位於夹谷山侧,难遭侵袭,又有河流直通淄川新城,所以山东的粮草大半都集中於此。”徐渭解说道:“如今粮草被焚,淄川被叛军攻破,王民应巡抚衙门原在青州益都,但战起后前移至新城。”
“也就是说如今山东军遭前后夹击。”吴百朋毫无仪態的用力抓著右耳,“这是何时的事?”
“昨日午后送至舟山,此事应该是八月十七日到十八日。”徐渭摇头道:“无需前后夹攻,后方粮草被焚,王民应若有胆略,当封锁消息,率军镇压,但只怕其难有此能。”
“没用的,不可能封锁得住消息。”陈锐並不看好,“已有四五日了,
若是、北地汉军进击顺利,如今应该攻入青州。”
吴百朋盯著地图,“戚继光呢?”
“已然出兵向西,移驻潍县。”徐渭轻声道。
沈坤的视线落在地图上,潍县位於青州与莱州的交界处,戚继光能依託白狼水而守。
犹豫了会儿,沈坤问道:“李邦珍,何许人?”
徐渭摇摇头,“不知来歷,只知为山东游击,极受王明应信重。』
“好了。”陈锐终於开口,视线落在了沈坤的脸上,“淮东可能託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