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南京(中)
听陶承学大致的说完事情的经过,书房里陷入了寂静。
翁万达是觉得没什么好说的,唐顺之是觉得这类事这一两年是司空见惯,巴不得护卫军刀利一些。
陶承学更是义愤填膺,而沈炼却只在心里苦笑,事实和自己的猜测,大差不离·陆炳让自己来询问详情,实际上都没什么必要。
“我打探了一些,通政司那边已经收到了寧海县丞的奏摺。”陶承学补充道:“以寧海县令卢逊残暴,县人暴动为由,附有一份县人万民书。”
“嘿嘿,嘿嘿!”沈炼的笑声略带悲凉之意,“民心已易,民心已易——”
唐顺之不动声色的说:“舟山护民,民心自有所向。”
这句话说的並不隱晦,朝廷苛民,民心自离。
这一年多来,山西、陕西、河南、云南各处战事频繁,就连山东都弃之不管,但还是到处缺钱。
朝廷只可能在东南苛以重税·这其实是理所应当的。
但无奈地方官-拉出来全砍了脑袋,肯定有冤枉的,但砍了七成,肯定有漏了的。
最关键的原因是上樑不正啊,嘉靖帝大修白鷺园,费银钱甚多,又从云贵徵调巨木,
弓得西南动盪不安,现在又徵召道土,钱如流水。
唐顺之瞄了眼颓废的沈炼,“此事关係重大,纯甫兄需斟酌一二。
这句话指向很明显,沈炼背后的陆炳是朝中对嘉靖帝影响力最大的几个人中的一个。
沈炼突然起身,拱了拱手,没有说什么,径直离开。
“首鼠两端。”陶承学如此评价。
“过了,过了。”翁万达靠在软椅上,轻轻摇头道:“沈纯甫也是难熬,难熬啊。”
唐顺之点点头,“遣长子入舟山,却又不得不困居南京。”
沈炼知道哪边是对的,哪边是错的,不让不会让沈襄投入舟山去做对的事,但自己却只能留在南京,来做那些错的。
翁万达其实心里是有些庆幸的,幸好自己虽然被夺情,但却终究没有起復,不然也是难熬的很。
唐顺之转头看向陶承学,“还有哪些,说吧。
沈炼都与舟山决裂了,陶承学肯定不会將所有消息都漏出来,笑著说:“这封信是徐文长写的,详尽写了斩卢逊头颅之前“
听陶承学说完,翁万达喷喷道:“真是刚强,实在刚强。”
“明知道不妥,明知道可能使得舟山两面受敌,却还是斩了卢逊!”
唐顺之低低呢喃,“只做正確的事。”
只做正確的事—说起来简单,但却是千难万难,至少在南京。
陶承学继续说道:“护卫军会撤出寧海县,不过-正月十五,护卫军正式招募新兵,会在寧海县募兵。”
翁万达点评道:“虽刚烈有力,却进退有据。”
如果护卫军在寧海县扎下根,那等於是主动与明廷撕破脸皮了后果很难预料。
陶承学咳嗽了两声,“但是舟山水师已然接手昌国卫所辖数座水寨。”
翁万达沉默了片刻后嘆道:“预料之內。”
“陈锐以舟山为基,不可能放任象山不顾。”唐顺之也嘆了口气,“只要不割土以据,朝廷或能——.听,浙东参將,主持海疆事?””
“不可能的。”翁万达笑道:“朝廷不会,不敢用之,且陈锐也不会受之!
陈锐从一开始就摆出了与明廷涇渭分明的態度,怎么可能接受浙东参將这个职务。
翁万达觉得,就算朝廷怀柔,赐爵位安抚,陈锐都不会接受。
唐顺之侧头问道:“还有什么?”
“温州战报,除夕当夜,丁邦彦亲率两团士卒登玉环岛夜袭,舟山水师封锁乐清湾。”陶承学解说道:“至天明,倭寇大溃,陈思盼及子侄等数十贼首或死或俘。
永嘉岑家通倭,岑正及子侄处死,余者罚为苦役,此事永嘉、乐清、太平三县皆有大户確认。”
书房內沉默了片刻,翁万达苦笑道:“陈锐的眼光真的有这么好吗?”
唐顺之对陶承学解释道:“年前江北总督约庵公来信,提及海州护卫军之首陈子鑾,
沉稳干练,统兵有方,有名將之姿。”
翁万达嘿然道:“隱忍月余,除夕夜袭,一战功成,丁邦彦此人,亦为名將。”
“所谓云从龙,风从虎。”陶承学毫无顾忌的说:“汉高祖以沛人而起,太祖亦以淮西旧人而成事。”
这两句话实在有些让翁万达、唐顺之刺耳-但的確如此,能成就一番伟业的,似乎身边就有不同凡响的旧人。
“这两人都是金华府义乌人。”陶承学继续说:“护卫军中,尚有楼楠、王如龙、丁茂、金福、叶邦荣等將校,均非寻常人杰。”
看了眼翁万达,陶承学补充道:“去年三月,丁邦彦以武举人应兵部,盘桓月余,因囊中羞涩,不得不离京,终投舟山,杭州、山东均立下大功。”
翁万达更是苦笑不已,因为没钱,所以这等將才-朝廷不要!
唐顺之像是没听到似的,抬著头盯著对面墙壁上的地图,良久后突然说:“如今看来,崇明岛——“”
陶承学脸色微变,“义修兄?”
唐顺之哑然失笑,“唐某不会行不义事,但——“”
“若朝廷欲制衡舟山,徐唯学、毛海峰之流必被重用。”翁万达接口道:“其一,崇明岛正处於舟山至海州、胶州的途中,而且正在腰眼处,其二,只有崇明岛才有大批海船。”
“也未必。”唐顺之摇头道:“我曾见过徐唯学、毛海峰,颇为狡点。”
“只要不降韃靶,那就万幸。”陶承学嘆了口气,低声问道:“以两位前辈之见,此次寧海事,朝廷会如何处置?
唐顺之思索半响摇头道:“不好说,不好说。”
翁万达宦海沉浮数十年,点出了关键,“科道言官一旦闹大了,朝廷顏面无存,
或禁舟山盐,或禁商事,甚至可能发兵。”
“幸好,如今正月,科道言官的奏摺不能入內阁,就连通政司都未必会收。”
“所以,要看看陛下,也要看看景王。”
说白了就是,要看嘉靖帝、景王能不能忍得下这口气。